中国商品市场竞争力研究_经济研究论文

中国商品市场竞争力研究_经济研究论文

关于中国商品市场竞争力问题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商品市场论文,竞争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课题组先后对华东、华北、东北、华中、华南和西南地区的数十个商品市场进行了实地考察,试图对中国商品市场做一个全面了解,尝试进行商品市场竞争力的理论阐述,提出一个商品市场竞争力模型,并且对中国商品市场的成功经验与未来发展趋势做了分析,以供学术界与实业界进行深入探讨。

商品市场及其竞争力评价

1.商品市场业态分析

传统的贸易经济学或者商品流通理论告诉我们,市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强调的是市场的空间场所。广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强调的是市场的交换关系。狭义的市场概念,反映的是市场形成的自然属性;广义的市场概念,反映的是市场形成的社会属性。

随着市场营销学的引入,对市场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市场由三个要素构成,包括:人+购买愿望+购买能力;市场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由生产的终点变为生产的起点;市场不仅包括现实的购买,更重要的是潜在的购买。

市场可以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划分,如果按作为买卖对象的商品形态划分,可分为商品市场(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包括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企业产权市场等)。我们有必要对商品市场进行业态分类,以利于推动商品市场的研究,促进商品市场的发展。商品市场业态是市场主办者从自身的优势出发,针对经营户的需求,通过特定管理制度,向经营户提供相应的服务,共同维护商品市场的有序发展,提高商品市场的竞争力。因此,商品市场是服务经营户,从长远来看,市场的创办者与经营户的利益是一致的,彼此息息相关、共生共荣。

与零售业态的变迁一样,我们认为,商品市场的业态变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仅受目标消费者的构成、支付能力、购买愿望、消费心理、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制约,而且要受到市场主办者和经营户经营管理理念、管理水平、竞争能力、企业资源优劣势的约束,更受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信息技术、物流配送、城市建设、社会文化观念、法律法规等发展状况的制约。可以说,商品市场的业态变迁是受制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状况,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发展真实写照。业态的变迁是自然渐进的过程,不能违背客观经济规律。最为典型的事例,就是某些地方采取强制措施,取缔农贸市场,实行“农改超”,结果适得其反。

2.商品市场的竞争力界定

我们认为商品市场的竞争力是一个商品市场的可持续经营、竞争者无法模仿的能力,它既包括市场设施、布局环境等硬件,又包括管理水平、服务意识等软件。

我们把商品市场的竞争力划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市场的吸引力,即市场的准入状况与市场的美誉度。具体包括:市场准入状况,摊位租金变化和经营户的变化,市场的名声、诚信程度,以及当地政府对市场是否扶持等因素。第二个层面是指市场的管理力,即市场管理制度的透明度,市场服务意识与开发营销能力,市场管理费用及其比例,物流配送能力与信息化服务水平,与政府和中介的协同能力,市场的硬件设施,经营户的经营模式与创新能力等。第三个层面是市场的影响力,即市场的聚合力,主要商户经营状况,商户的满意度和未来信心,相关产业的集聚状况,商品本身的影响力,市场的引导力与辐射力等因素。

第一个层面是市场的吸引力,类似一个漏斗。考察市场对经营户、对交易双方的吸引力,观察经营户的变化,逐步把一些经营素质较差的经营户淘汰出去,了解地方政府对市场的扶持政策。第二个层面是市场的管理力,类似一个孵化场。这里既有市场的硬件又有市场的软件,既考察市场本身的管理水平,又涉及经营户自身的管理水平。所以,它类似一个孵化场,一方面不断孵化着新的经营户,推出较大的经营户;另一方面,在孵化经营户的同时,市场也在不断提升壮大。第三个层面是市场的影响力,类似一个喇叭,包括市场的聚积能力、市场商品对其他地区的辐射能力、主要商户的状况、价格影响力等方面。影响力与吸引力是相辅相成的,一般而言,市场的影响力越大,那么,市场的吸引力相对也越大。

创办具有竞争力的商品市场

商品市场之间的竞争,表面上看是市场创办者之间争夺经营户、经营户之间争夺客户,其实,商品市场之间的竞争是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地方经济与地方经济之间的竞争。中国商品市场20多年的实践证明,商品市场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它们对中国经济的增长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不仅连接了广大的生产者、中间商和消费者,而且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对我国商品市场的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我们试图归纳总结中国商品市场20多年来的成功经验,以供业内外人士分析和思考。

1.当地政府的鼎力支持必不可少。表面上看,这的确有点违背市场经济规律。但是,实际上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对商品市场的规划、兴建与升级换代等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协调与支持的作用。

为什么政府在我国创办商品市场过程中如此重要?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建立商品市场涉及用地、基础设施、配套服务等问题,需要当地政府出面协调,统一筹划。当然,政府的统一规划也有利于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在上世纪初,奥利弗·W·霍尔姆斯提出:执法者和法院已经成为公认的复杂社会自然进化过程中的一只谨慎的手。

在实践中,市场发育比较好的地区,地方政府作用都非常明显。以浙江省为例,有关部门在对商品市场的培育与发展中做出许多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工作。比如,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商品交易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浙政[1998]13号)指出:商品交易市场仍将是我省商品流通的一种主要形式,存在着持久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保持我省商品交易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对于顺利实现全省经济和社会的跨世纪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认真分析当前经济和市场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努力克服无所作为和盲目乐观等观念,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准新时期培育发展商品交易市场的切入点,采取有效措施,把我省商品交易市场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1998年6月23日,浙江省工商局印发《浙江省星级文明规范市场评审认定办法(试行)》,2000年11月2日,浙江省工商局发出关于印发《浙江省星级文明规范市场考核评分细则(修改稿)》的通知,对工业品市场、农副产品市场评定的必要条件、评分内容标准作了修订。这套评分标准包括市场硬件和市场软件,比如对工业品市场的硬件考核包括布局设计、基本设施、服务设施、消防安全设施四个方面,对工业品市场软件考核包括市场组织和主办行为、环境卫生、经营资格和经营者素质、上市商品和经营行为、市场规模与市场效益、监督行为等六个方面。

当然,在防止“市场失效”的同时,也必须对“政府失效”有所警觉。A·O·克鲁格在《发展中国家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政府失效”》一文中指出:早期发展经济学家已经认识到政府在提供“社会间接投资”和“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然而经济学家的绝大多数分析集中在政府的第二种作用,即补偿“市场失效”。通常认为,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在这方面的活动特别多,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不仅在发展程度而且在形式上区别于工业发达国家。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政府应该对投资分配起主导作用,控制经济的“制高点”,此外还要进行干预,以便补偿市场失效。确实,有些经济学家把“发展经济学”与结构主义者的观点联系起来,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特异之处在于市场不起作用。反对政府干预的主要理由在于:他们认为市场进化可以自动修正,所以不需要政府干预经济,政府干预必然导致法规的随意性,法规侵蚀和滥用职权等将会降低效率。

2.产业聚集或者消费聚集地区形成的市场,能够降低交易费用,具有低成本竞争优势。产业聚集的定义从1920年韦伯《聚集经济》的理论到20世纪50年代的一些学者研究产业成长与演进历程,其解释主体多为企业,来突显产业聚集的概念。到了20世纪70年代,产业聚集所讨论的面向则在于厂商、产业间的衍生网络关系,透过地理上的接近性进行策略合作,分享资源与利益。总之,所谓产业聚集,就是在同一地区集中大批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且这些地区的产品在国内甚至国际市场上都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显然,在产业聚集地区形成的商品市场,具有显著的规模效应,有利于降低成本;这些企业之间可以实行高度的专业化分工,上下游之间可以较好地协作,形成整个产业的配套能力;同时,在整个产业发展下,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包括物流配送、金融服务、人才市场等)也逐步建立和完善,这些将进一步促成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形成。产业聚集与消费聚集都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交易的相对集中,有利于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包括搜索费用、讨价还价费用、成交费用等。同时,市场交易聚集,交易活跃,市场主办者才有可能保证市场持续经营,市场经营户才愿意进场交易,市场主办者与经营户的利益在这里是相对统一的。

除以上两点,作为一个成功的市场,还必须做到:市场定位清晰,要准确了解消费者需求,市场具有鲜明特色,才能保证市场具有竞争力;市场主办者要树立为经营户服务的意识,以满足经营户需求为根本前提,提高自身的素质,强化市场内部管理水平,提供全方位的配套服务体系,从而提升市场运作效率;市场主办者与经营户要顺应市场经营环境的变化,因势利导,不断创新经营模式,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加快交易进程,增强市场的扩散与影响能力。

中国商品市场发展趋势

我们认为,中国商品市场发展的未来趋势是:

1.多元化:产权主体。由于生产企业自建供销体系,零售企业开展厂店挂钩、批零兼营,导致产业资本和零售商业资本快速进入批发领域,同时,考虑到改革开放初期建立商品市场多数是政府或者某个部门出资办市场,如今面临如何实现股权多元化的问题。此外,随着跨国资本进入批发领域,未来我国的批发业将进入一个产权主体多元化的时代。

2.全球化:跨越疆界。中国正在成为全球采购的核心市场,同时,我国的个别商品市场也开始转向吸引海外顾客为主的市场。

跨国公司需要中国的广阔市场。中国近年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成为牵引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同时,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增强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竞争力,也使中国市场成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采购市场,目前全球500强企业中已有400多家在华投资,项目总数超过3000多个。到2004年10月为止,全球零售企业200强中,已有12.5%的企业进入我国,还有12%的企业已经进入亚洲,正随时准备进入中国,另外在世界200强中还有50家正积极发展本土以外的市场,虽然这些巨头目前还没有进入亚洲,但不排除直接进入中国的可能性。目前,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伊藤洋华堂、万客隆、金狮、欧倍德、翠丰、欧尚、正大、利丰等11家跨国零售集团在中国采购总规模已超过300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2%。

中国的制造业需要全球采购平台的支撑。众所周知,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贸易公司或者企业自主自营出口开拓海外市场,不仅很难进入国际生产和市场的主流领域,而且开拓市场的费用也较高。因此,各地政府正积极兴建全球采购出口交易平台,帮助国内制造企业与国外跨国巨头对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上海、天津、重庆、南京、青岛、武汉、深圳、宁波等城市兴建了全球采购出口交易平台。比如,上海市有关部门已制定“打造全球采购中心城市”的规划,准备通过发挥全球采购中心的辐射能力,依托长三角的制造能力,与全球供应链实现“对接”。

中国日益开放的市场环境为外资进入中国创造了条件。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79年全国人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吸引外资工作开始起步。根据商务部的统计分析,我国吸引外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1979年到1985年的起步阶段;1986年到1991年的打开局面阶段;1992年到1997年的高速发展阶段;1998年到2003年的调整提高阶段。从流通产业来看,也大致走过了上述历程。特别是,中国入世以来,外资进入中国的步伐在不断加快。根据我们的实地调研了解,义乌小商品市场已经成为国内商品市场国际化的典范,许多商品市场正在积极探索自己的全球化之路。

3.混合化:批发零售界限模糊。商品市场中的经营户批发与零售兼营,使得批发与零售界限日益模糊。本来,批发与零售是流通业经营活动的基本形式,是贸易统计的核心分组指标,也是进行流通产业组织研究的关键领域。目前,由于大多数流通企业均实行批发零售混合经营,使统计上划分批发和零售的难度越来越大,也使流通产业的研究面临如何对批发与零售分类的问题,故亟须从制度设计上进行调整和完善。从整个社会来看,大零售企业也兼有批发的功能,客观上对商品市场的生存空间带来一定的挤压;多种零售业态的发展,网络交易中B2B和B2C的增多,都对商品交易市场的未来带来一定影响。

4.规模化:园区趋向与空间外移。批发市场向园区化、规模化发展。由于批发市场向城市外围发展和市场需求拉动,加上政府的有力引导,一批大型的批发市场园区将会崛起,批发市场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同时,批发市场向中高级方向发展,提升市场功能,注重品牌效应,加强规范管理,将大大改变传统批发市场的面貌。与此同时,由于中心城区地价的不断上升和批发市场对停车、仓储设施要求高的特点,使得大中型批发市场由传统的城市中心区转向接近高速公路出入口的城市边缘地区、车站、码头和主要交通干道沿线,市场的空间分布更为合理,因此,商品市场向中、外圈层外移成为必然。

5.专业化:特色彰显。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批发市场竞争力较强,将得到迅速发展,批发市场专业化、特色化更为突出。在专业化、特色化的基础上做强做大,将涌现一批对行业产品价格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专业市场,传统的综合市场将日益失去竞争力。

6.电子化:交易方式。商品市场广泛应用电子信息技术。一方面,市场主办者可以提高市场内部管理水平,强化市场对外扩展,另一方面,市场经营户可以通过网络交易平台,延伸交易与服务,实现与上下游的即便联系,保证交易的快速进行,保留完整的交易记录,提高市场运行效率。

7.连锁化:品牌扩张。越来越多的商品市场开始考虑利用自己的品牌进行连锁扩张。扩张的同时,不仅注重了商品市场内部硬件设施的提升,购物环境的改善,而且重视经营商品的品质要求,严格考核经营户的能力。有些商品市场将考虑通过商品市场管理模式的输出方式,达到品牌扩张。

8.综合化:市场服务。按照我们对商品市场业态的分析,未来商品市场将越来越依靠提供综合服务(包括物流配送、会展、新品推介等),来更好地为满足经营户的要求。即市场主办者将逐步告别收取租金、维系市场的做法,更多地依靠附加值较大的综合服务来增强市场的凝聚力,提升市场的聚集效应。

发展中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1.目前商品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商品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其一,无论是市场创办者,还是市场参与者,都不同程度地对商品市场的前景存在着迷惘的认识。因为有些学者和政府官员认为,批发市场是一种传统甚至是落后的交易方式,必然要被淘汰。

其二,市场升级换代以及市场进一步扩张,日益受到当地土地、规划的约束与限制。目前,许多地区正在进行“十一五”的规划,我们调查中发现,许多地方的发展规划没有考虑商品市场的发展规划,河北某地甚至出现了商品市场规划与地区发展规划打架的现象。

其三,对市场的监督管理存在“五龙治水”(工商、税务、消防、技术监督、卫生防疫)、多头管理的现象。但是,市场发展遇到实际的问题时,这些职能部门却无能为力,甚至相互推诿。

其四,有关政策制定部门缺乏对商品市场实际情况的把握,尤其是理论研究滞后于商品市场实践的发展。主流经济学对中国的商品市场缺乏深入的研究,而流通业内的学者近年来较多地关注零售业的研究,对商品市场实际情况了解不够,现有的学术成果多数仍然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

其五,对商品市场的各种盈利性的排行、挂牌、会议,严重地干扰了商品市场的正常业务工作。许多机构组织名目繁多的评比,既不调研,也不科学论证,只管收费卖牌,这不仅损害了这些机构的名誉,而且,给正常的科学研究带来了许多误解。

2.推动商品市场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是必须正确认识商品市场的重要地位。商品市场,作为一种生产者与经销商乃至最终消费者之间的纽带,它在我国的存在与发展具有重大的经济与社会意义。这是因为:第一,广大的中小企业无力自建销售渠道,因此,需要商品市场这种交易方式,沟通生产者、中间商与消费者,建立产品的销售通道。第二,商品市场具有聚集的功能,能够有效地降低交易费用,即使某些大企业也需要这种交易方式,低成本快速扩散自己的产品。第三,商品市场吸纳了大量的农村人口和城市下岗人员,对促进中国城市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第四,广大的消费者对物美价廉产品的需求,也需要商品市场这种交易方式的存在,通过集中对比,满足自己挑选、低价的要求。第五,商品市场的存在与发展,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不仅带来大量的地税与国税收入,而且,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地区的房地产、餐饮业、酒店业、金融业、通信业等服务业发展。

那种认为“批发市场是一种传统甚至是落后的交易方式”是一种偏颇的看法,它简单地照搬西方的理论,而没有关注中国经济的现实状况。中国的工业化水平、城市化水平以及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共同推动着中国商品市场的发展。

二是国家有关部门应当重视对商品市场发展的规划,而不能把工作的重点仅仅放在收费上面。地区的发展规划一定要与商品市场的发展规划相配套,比如,义乌市在进行城市规划中,很好地考虑到义乌小商品城的发展需要,切实可行地制订市场升级的配套体系,真正尽到了政府为市场发展保驾护航的责任。

三是理顺管理职能,从重视对商品市场的监管逐步过渡到监管与服务并举。中国的商品市场已经走过了粗放经营的阶段,开始进入集约化和规范化经营阶段,商品市场迫切需要科学管理来升级换代,特别是面对新型零售业态(比如大卖场)与网络交易的双重冲击下,如何帮助商品市场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发挥聚集交易、带动产业发展,进一步挖掘交易功能之外的产品展示、信息交流等功能,成为市场监管者的首要任务。

四是鼓励政府决策人员与科研人员深入调研。尽管现在有各种信息渠道,但是,作为科研人员,特别是政府决策人员仍然应当重视第一手数据的收集,深入商品市场实地考察,掌握最新的动态,有的放矢,否则,凭借记忆中的印象来对商品市场做出战略决策,势必会与实际情况有出入,贻误时机。

五是有关监督部门应当从自身做起,严禁以各种名义举办盈利性的排名,干扰商品市场的正常运行秩序。其实,商品市场的主办者对有助于市场提升、促进市场发展的论坛是非常渴望的,因此,今后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学会以及相关研究机构应当有的放矢,从帮助商品市场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开展有针对性的研讨,共同创造有利于商品市场健康顺利发展的环境。

标签:;  ;  ;  ;  ;  ;  

中国商品市场竞争力研究_经济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