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在教学中的运用和功能论文_慕桂华

尊重在教学中的运用和功能论文_慕桂华

山东省烟台市栖霞翠屏中学 265300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兴衰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加强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该如何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呢?其突破口又在哪里呢?依我之见,就在于我们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具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成败、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运用得好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一、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学生既然是客观存在的独立个体,每个人的天赋条件、成长环境以及内在需求就存在差异,自然不会有统一的个性模式,存在多样纷呈的个性差异是必然现象。不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创造才能就难以形成。教师应更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材施教,并注重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正确引导。

反思自己,以前对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教育大多是批评和指责,最后的结果通常是学生不服气,教师也很生气,教育的效果很差。每位教师都应该意识到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作为老师要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只有在平等的氛围中进行交流,学生才能真正意识到自身的错误,教育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我们的学生等待着有责任心的教师尊重他们的个性,教师只有深刻理解和亲切关怀,摒弃“轻视”、“我是万能的”等思想,才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尊重学生的自尊

自尊心人皆有之。作为一名教师,应是学生心灵的卫士,切不可随意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那样不仅不会促进学生奋发学习,还会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厌恶、憎恨学习。

由此可见,如果教师的感情稍有把握不住,学生的自尊心就会在老师的无意中受到伤害,甚至影响终生。在现实生活中,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要注意培养和保护学生的自尊意识。在教育中,我们提倡对学生的赏识和激励。作为教师,我们应牢固树立“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的基本理念。“一棵树如果花不鲜艳,也许叶子会绿得青翠欲滴;如果花和叶子都不漂亮,也许枝干会长得错落有致;如果花、叶子和枝干都不美丽,也许它生长的位置很好,在蓝天的映衬下,远远望去,绰约多姿,也流露出几分美感。只要你带着欣赏的眼光,带着审美的心情,总能在一棵极普通的树上发现出美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尊重学生的人格

记得在一次上课时,有一道较难的题目,我班的衣董琳同学经过一番思考说出了她的答案,但对其他同学来说不太好理解和解答。于是,我就说这个思路是正确的,不过太复杂了,说着,就让其他的同学解答试题。课后,衣董琳对我说:“老师,你太不负责任了,不帮我讲应该怎么做。”我一愣,赶忙说:“对不起,老师现在就帮你讲解,好吗?”

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我反思着自己的教学行为:不应擦掉学生的板书,至少应征求学生的意见。不经过学生的同意,就简单地擦掉了,也同时擦掉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这能说是尊重学生吗?在处理这个问题时,至少可以对学生说:“你的这个方法很好,就是解起来比较麻烦,课后老师再单独帮你解好吗?”我想如果这样再擦,学生是能理解的,学生得到的是激励,是一种尊重。我们应当看到,只关注学科知识、忽视学生情感体验的教学现象是比较普遍的,真正做到尊重学生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我们教师首先要做到发自内心地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要把学生当作一个独立人格、需要被尊重的人来看待。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验学生的感受和需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这样,才能培养起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和兴趣,实现师生间思维共振、情感共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中充分地张扬个性,唤起创造的热情,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

四、尊重学生的情感

传统教学重认知、轻情感,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学的非情感化是传统教学的一大缺陷。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应是教师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际就是尊重、关心、理解与牵挂。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和情感体验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是兴致勃勃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直接决定着学生的成长和教育的效果。对每一位学生情绪上的细微变化,教师都应关注,并设法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落实新课程“以人为本”理念。

一般说来,学生的情感是纯真的,没有任何虚假。老师如果对他们的情感持不屑一顾的态度,或者把他们的情感看成是肮脏的,加以讽刺、奚落和打击,这种伤害足以使他们垮下去,甚至改变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生也会因此而讨厌甚至怨恨老师。长此下去,又怎能谈得上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教师不经意的伤害,也许扼杀的就是“贝多芬”、“莫扎特”、“爱因斯坦”。在此,我们更深感陶行知先生曾经告诫我们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是多么的有道理!

因此,广大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变换角色,把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更多、更好、更深入地理解、尊重、关爱每个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我相信,每个教师若能长期坚持这种做法,一定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健全人格和健康体魄的和谐社会有用之才。

论文作者:慕桂华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7月总第24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0

标签:;  ;  ;  ;  ;  ;  ;  ;  

尊重在教学中的运用和功能论文_慕桂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