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产权改革搞好企业经营——访《中国工业经济》杂志社社长郑海航博士,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业经济论文,社长论文,企业经营论文,杂志社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明确产权,企业应是市场主体,建立经营者市场,形成职业化的企业家队伍,通过企业家市场形成动力机制和职业风险机制,搞好企业经营
国有企业不能回避产权改革,必须重视研究产权改革,建立产权约束、责任约束、具有公平竞争环境的企业制度的运行机制
国企管理改革目标:变计划体制下的企业管理为市场体制下的企业经营
建立全新的企业经营管理体系
长期从事企业管理研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业经济》杂志社社长郑海航博士,正在进行由他负责的该院招标课题《严重亏损国有企业现状与出路研究》,认为严重亏损的国有企业面临着清晰产权、深刻变革管理思维和管理方式、加强企业经营战略与策略研究等方面的紧迫课题,提出重视产权改革、改变计划体制下的企业管理为市场体制下的企业经营的重要思路。
国企没有资本金,其产权关系是不清楚的
记者:国有企业改革走过了十几年路程,从放权让利到承包制再到股份制,但总体上仍然没有根本解决亏损多、效率低的问题。您如何看待国有企业的改革之路?
郑海航:国有企业改革之初,我们在思想认识上有些阻力,仅限于放权让利,后来才逐渐深化认识:企业改革不限于建立责任制。我们帮助首钢搞了承包制,确实取得了效益,但我们也发现首钢的承包制只是具有重要意义而不具有普遍意义。国有企业改革模式不只是一种。搞承包制后,进入市场经济就不适应,建立不了自我约束机制。企业应是市场主体,出资人多了,股东多了,必然要找代理,形成委托——代理关系,因而产权必须明确。规范的委托关系,所有者超脱出来,建立经营者市场,形成职业化的企业家队伍,通过企业家市场,形成动力机制和职业风险机制,搞好企业经营。
记者:有人对国有企业产权不清晰这种认识有相反的看法,认为国有企业就是国有,不存在产权不清晰的问题。您是怎么看的?
郑海航:认为国有企业产权清晰的观念是一种糊涂观念。许多国企没有资本金,没有投资人或老板,都是贷款建立起来的,还款之后无资本金,国家没有投资,怎么叫国有?许多新办的企业被称为国有,有的规模很大,但就是国家没投资,只是贷款打了国家牌子。不知道企业为谁所有。
今后,“国有”即国家有资本金,或国家独资,或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出资,国家独资,也不完全是贷款。每个股东都要承担有限责任,国家通过银行贷款,表明国家是债权人,不能成为企业股东。贷改投形成的股本,必须归财政所有,不能归银行所有,若归银行,则银行就成了股东,而不是国家成为股东。因此,国有企业不能回避产权改革,必须重视研究产权改革,建立产权约束、责任约束、具有公平竞争环境,比如同样的负债水平的企业制度和运行机制。
国企亏损有三大原因:传统产业衰退、政企不分和管理落后。
记者:您在调查国有企业亏损状况时,发现有什么特别的情况?是什么原因?
郑海航:近两年国有企业的亏损面和亏损额居高不下,其中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一批原来计划经济下曾是“利税大户”,甚至被当地誉为人们学习榜样的“先进企业”,却跌为“亏损大户”。亏损的原因很复杂,既有非体制的因素,即传统产业的衰退和规模过量,也有体制的因素,即国有企业的政企不分带来的机制不活和约束软化,这正是企业改革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亏损的第三个重要原因就是管理问题,或叫做管理落后问题。
记者:您前面谈到要建立企业家的动力和职业风险约束机制,这在企业改革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郑海航:我在调查研究企业管理中发现,企业家很重要,企业家的经营哲学、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决策方式等决定了企业的好坏。选择好的企业家,必须保证企业家不是按觉悟、道德去抓企业,而是凭着市场主体的动力和约束——职业约束,兢兢业业地搞企业。一位日本朋友因搞失败了企业,只好去成人学校教书,这实质上就是企业家职业生涯的中断。我们再不能象现在一样,企业争项目、争投资,把项目数量当作业绩或政绩之标志。
记者:您长期从事企业管理研究,认为国有企业亏损的三大原因之一是管理落后,具体地说是哪些方面落后?怎样才算不落后?
郑海航:管理落后实质是这些企业的经营观念、管理方式和方法落后于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因此,“加强管理”的实质内容是,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观念,建立全新的企业经营观念、经营战略、决策方式、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等。也就是说,管理也要改革,而不能认为“管理也是改革”。否则,会使人们产生“以管代改”、“遇着问题绕道走”之嫌。理解问题的思想实质在于:以改革的精神统帅改革,通过企业改革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全新的企业经营管理,使改革与管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改革与管理互相代替。
国企管理改革目标:变计划体制下的企业管理为市场体制下的企业经营
记者:如何才能加强管理?
郑海航:加强管理先要解决两个认识问题:加强什么样的管理和如何加强。许多人谈到加强管理,都没有强调是加强传统管理还是在新体制下建立全新的管理体制。如何加强管理有两种方式:一是以评定级别和优秀者为主要内容的政府主导行为;二是企业面对市场自己去加强管理,即企业自主行为。现在企业环境已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不能够坐在书斋里想象。
记者:请您具体谈谈国有企业环境变化对企业提出的新要求。
郑海航:就企业系统来讲,传统体制环境下,企业信息由政府输入,企业输出信息给政府,由政府作出反馈,企业只是转换一下。在市场体制环境下,企业信息由市场输入,企业需要自我消化,作出反映,提供适合市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企业向市场输出信息,从销售市场得到信息反馈,再作生产经营调整。两种不同的环境,使企业面临着完全不同的情形:传统企业只需要保质保量完成上级任务和利税指标,在政府的保险箱里生产、加工,只相当于一个制造工场(不是“工厂”,日本著名经济学家小宫隆太郎语)。市场环境下的企业,要自主选择人员、筹集资金,其产品要在市场上经过“惊险的跳跃”(马克思语),若“跳”不过去,“摔死”的不是产品而是企业本身,简言之,国有企业由政府机构附属物式的工场或车间,变成独立进入市场并承担风险的市场主体,犹如仪仗队变为足球队,从只听号令齐步走变成在一定规则下充分拼、抢、争。因此,国有企业内部管理必须彻底变革,由计划体制下的企业管理,转变为市场体制下的企业经营。
实现六大转变
记者:从“企业管理”变为“企业经营”,是一个重大的质的飞跃。这种“质”的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郑海航:传统体制下,企业管理只限于搞好生产技术管理就行了,没有经营。理论界曾认为管理包括经营,而且把经营也狭窄地理解为销售,如把销售副厂长理解为经营副厂长。“经营”其实是包括管理的,它包括了企业战略谋划、策略运用、经营哲学、经营观念和方法等。在日本看来,经营是企业高层次的,经营者包括总经理、董事等;管理是中间层次的,如车间管理,管理者是指车间和车间以下的管理干部。日本明治大学有经营学部,相当于经营系,而我们却没有经营系,国内也有大范围理解“经营”概念的,如“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里的“经营”就包括企业战略、策略、理念等在内的全面性概念。我们应该在理论上予以清晰,然后,厂长经理们才能更加清楚。
具体地说,由传统的为政府服务的企业管理转变为为市场服务的企业经营,主要有以下六方面的转变:
1、内容上,由传统单一的生产管理转为复合的企业经营,即由完成年底产值产量的生产技术管理,转为有一套经营战略策略和经营哲学,由视企业为政府的加工场变为把本企业作为市场的一个“细胞”放在整个市场体系中进行分析、操作和运营。这种复合的经营哲学,必须由拍板的人来掌握,才能发挥作用。
2、企业活动范围由封闭式转为对外开放式,形成企业与市场社会一体化的经营。有位制鞋集团总经理,原来除向主管单位汇报出厂外,别的时间都在厂里,现在却把大量时间花在与中央、地方和国外建立关系上,做广告也不是纯做广告,而是为提高企业、厂长和产品三个知名度。
3、对象上,从以实物形态为中心的管理转变为以价值形态为中心的经营,即由物的管理变为钱的经营。过去,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四流,企业只关心人流和物流,企业成本核算被置于很次要的地位,不关心资金回报率。今后,企业必须四个流一起抓,尤其是要关心资本经营,首先就要考虑市场的资本回报率。同时,必须关心资产经营,提高设备利用率。
4.从为了管理而管理走向提高市场竞争力而加强管理。企业管理不是为了达标升级,而是为了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市场竞争力,即使微观的生产技术管理也要提高到宏观的高度。经营管理好坏,不由上级许定,而由消费者或市场“投票”——肯不肯掏钞票购买企业的商品。
5.从忽视市场和宏观信息转向高度重视并作出灵敏反应。银行利率、税率、汇率、价格、产业政策等各方面信息,过去企业不用去重视,现在则必须作出灵敏反应,有家公司从外贸部门打听到日本需要催眠棉毯,一次出口五万条,使这个企业起死回生,一条信息救活了企业。
6.从一般化的政治目的建设精神文明转变为以经营为目的,建设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创建精神文明要成为企业经营的一块,而不仅仅是外在的要求。企业更进一步进行形象设计,从经营理念、行为规范和视觉形象三个方面全方位塑造企业形象。
建立全新的企业经营管理体系
记者:传统企业管理深刻变革后,必然形成一种崭新的企业经营管理体系。您认为应包括哪些内容?
郑海航:在企业改革之年,应当以改革的精神对待管理,把管理和改革结合起来,按照市场经济要求,重建新的经营管理体系。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市场经济的企业经营观念。有些国有企业的企业家观念陈旧,还看不惯乡镇企业的灵活机制,结果败下阵来。有的企业家则居安思危,适应了市场经济要求,也学会了乡镇企业那种“千山万水、千言万语、千方百计、千辛万苦”的经营之道。有两家手表厂,一个在改革开放前是利税大户,之后不适应市场变化,成为亏损大户。1993年,彻底变革了经营战略、决策体系和劳动分配制度等一系列内部体制之后,由长期亏损一跃成为盈利企业;另一个则在改革开放之后较快适应了市场变化,一直盈利,但到1993年后,由于缺乏进一步开拓和创新,没有及时实施战略调整,一直出现亏损。因此,我们强调指出:管理落后之关键是经营观念落后,当务之急乃是更新观念。
2.制订深谋远虑的经营战略。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新的产品战略,生产一代、储备一代、预研一代,做到“吃一看二想三”;二是新的产业战略,打破单一产品局面,实现本企业内的跨行业多角经营,分散市场风险;三是新的地区战略,从本地市场发展到全国市场,从国内市场打入国际市场。
3.建立反应灵敏、应变能力强的预测和决策体系。对待市场需求有等待、寻找和创造由低到高三个阶段,对待国家形势和政策给予的机遇也存在等待、寻找、创造三个阶段。企业领导应专门组织专家班子,收集信息、研究市场和宏观政策,反应灵敏、及时抓住机遇。
4.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组织体系。企业内部职能部门之间关系应是:经营销售部为龙头,计划和科研开发部门都要围着经销部门转,甚至有的装备车间也直属经销部,便于及时满足用户的订货需求,做到“市场为导向,经销为龙头”。
5.建立与市场接轨的劳动、人事、分配体系。包括打破干部、工人界限,用招标、招聘上岗等公平竞争的办法,不拘一格选拔使用人才,发挥作用;对技术业务骨干实行无限期合同制,并优先解决住房等福利问题,提高工资待遇或发放特殊贡献津贴,使之与市场价格接轨;实行本企业工龄津贴制度,关心职工切身利益,营造以爱厂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氛围,从而提高企业对职工的凝聚力。
6.建立充满活力、随机应变的市场营销体系。它包括广告宣传、市场推销、售后服务一体化。首先,要高度重视营销系统,选拔高素质的营销人才予以优先配置,建立训练有素的营销队伍;其次,要予以一定的“将在外”的充分自主权。
总之,国有企业管理改革过程中,建立企业家的职业风险机制和集体决策的制衡机制等等是非常重要的。
简介
郑海航,1945年生于山东潍坊安邱县。1981年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工业经济学首批硕士学位,1989年获该院经济学博士学位。1988年至1989年作为日本明治大学客座教授在日本进行合作研究。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工业经济》杂志社社长兼副主编、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研究专业为产业经济与企业经营管理,共发表论著100多万字,论文百余篇,专著8本(含合著),代表作《企业组织学导论》(1991年中国劳动出版社)、《论企业领导体制的改革》(《中青年经济论坛》1985年第2期)等,提出了由组织结构、组织意识、组织机制三位一体的学科体系;在我国最早提出企业应按系统论思想设立“一长三总师”的构想,最早提出企业经营机制由动力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两部分构成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