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特区进一步发展的建议(二十二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国经济论文,进一步发展论文,二十二条论文,特区论文,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经济特区经过十五年的奋斗和探索,为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我国全面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积极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下,经济特区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新形势下,经济特区的地位作用何在?它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宏观经济稳定的全局中,究竟扮演什么角色?怎样从宏观上,即从中国跨世纪的经济发展总体战略上、从中国改革开放的总格局上、从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上,确定经济特区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一九九五年四月十三日至十五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海口联合召开“中国经济特区发展国际研讨会”。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根据会议讨论的一些主要观点,结合自己的研究和看法,提出新形势下中国经济特区进一步发展的若干建议。
一、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产物。要从我国扩大开放的总格局中确立经济特区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1、我国对外开放的80年代的主要目标,是提高贸易依存度,即提高进出口贸易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进入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的目标已开始逐步向参与国际分工转化。适应我国扩大开放的新形势,经济特区要从发挥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转变成为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和竞争的“排头兵”。
在全球经济贸易自由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中,国际经济分工中的合作机遇增多,但竞争也更加激烈。中国经济特区由于它独特的区位优势,已有的体制优势和基础环境,已经形成的外向型经济结构,以及与内地经济的密切联系和合作,它在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中,比中国其他地区更具有潜在的优势和竞争力。经济特区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竞争中应当担负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并带动国内其他地区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
2、以香港、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华南地区是当今亚太区域经济发展最有生命力的增长中心。保持这一地区的发展势头,有利于我国在亚太区域经济格局中占据有利的竞争位置。经济特区在带动和促进华南地区经济快速增长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经济特区的进一步发展仍然是华南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同时,经济特区的发展对于稳定和促进港澳地区的长期繁荣有着特殊的作用。应当从我国在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总体要求出发,确立经济特区发展的新目标,推动经济特区的进一步发展。
3、经济特区要率先与香港、澳门实现经济一体化,与台湾结成更紧密的经济联系,在促进国内与港澳台的经济协作和协调发展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香港是亚太地区世界级的经济中心,九七年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后,为了使香港在国际经济特别是亚太经济中的地位更加强大,并带动国内各地区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深圳、珠海以及其他经济特区应率先与香港澳门实行经济对接,逐步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形成以香港为龙头的国际性城市群和国际经济中心。
积极推进我国各地区同台湾的经济联系与合作,对于提高我国在亚太区域经济地位十分重要。厦门、海南等经济特区,经过努力能够成为台湾与国内经济联系的结合区,在两岸协作关系中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4、中国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经济特区的存在和发展是不矛盾的。我国经济特区已从特殊的政策照顾转而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和体制。这与关贸总协定的宗旨是一致的。加入关贸总协定的国家和地区,另外开辟更加自由的经济特区,这是世界普遍做法,也是一种国际惯例。
中国的“复关”,必然面临着国内市场打开后的冲击和压力。这一方面需要通过壮大国内企业的实力,迅速提高竞争力,来稳住国内市场;另一方面要积极打出去,更多地占领国际市场。经济特区在引进外资,加强资本实力,运用国际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方面,已经具备较好的基础。到1994年底,5个经济特区实际引进外资达168亿美元,约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18.4%。外商投资企业在经济特区工业产值中的比重已超过50%。1994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13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0%。在特区出口产品中,特区自产产品已超过60%,工业制成品的出口率也达到60%左右。因此,十分有必要在此基础上,利用特区的优势条件,积极支持特区企业提高实力,增强特区企业“外引内联”功能,走“实业化、集团化、国际化”的道路,不断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和市场占有率,以应付外部集团竞争的挑战。
5、在实现亚太地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目标中,中国经济特区要充当先行者和探路者的角色。
1994年底,亚太经合组织达成的18国《茂物宣言》宣布:不迟于2020年在亚太地区实现自由、开放的贸易和投资这一目标。地区经济一体化的目标和世界经济贸易自由化的趋势,对我国的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以扩大开放为目标,加快向市场经济过渡,这十分需要经济特区在已经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基础上,继续大胆地进行各项改革试验,继续提供与国际经济接轨、按国际惯例办事的体制改革经验。
二、我国经济特区主要是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政策工具,在新的形势下,经济特区作为宏观政策工具的作用仍然存在
6、我国从自己的基本国情出发设立经济特区,规定经济特区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窗口”、“试验田”和“排头兵”的作用,强调经济特区作为宏观政策工具的作用。我国在经济特区目标设定上,同世界上许多经济特区都有重大区别。各国设立经济特区的政策目标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一是经济增长政策目标,二是地区发展政策目标,三是经济转型政策目标。大部分经济特区的设定都是以促进地方发展为主要政策目标。
1993年,中国5个经济特区的总面积仅占全国的0.35%,居住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0.8%,国内生产总值仅占全国3.16%。虽然特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但它在全国经济增长中的比例是很小的。因此,中国经济特区的创设并不是全国经济增长的直接手段,但是经济特区发展对全国经济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却是很大的。中国经济特区从一开始也不是仅仅作为地区发展目标提出来的。中国经济特区最大的功能和作用,是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作为经济转型的“试验场”、“排头兵”,并在十几年的探索中,获得了巨大成功。
中国经济特区原定的“窗口”和“试验田”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实现。今后经济特区的发展,要更加突出宏观经济政策工具的作用,即它在迎接国际经济竞争的挑战,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率先与国际经济接轨,实施有效的宏观经济调节方面,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经济特区的经济转型政策目标,比过去更加突出,更具有实质性。
7、经济特区要进一步增强吸引外资的能力,继续充当我国吸引外资的主力军。
经济特区由于它所具有的基础条件和优势,在引进外资上有比其他地区更多的吸引力。1994年底,5个经济特区累计吸引外资接近全国的1/5,它所批准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万多项,约占全国的1/7。由于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工业国家过去投资于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开始有所回流。中国自1994年以来,外来直接投资有明显减少。1994年美国接受外来直接投资金额达到410亿美元,超过中国大陆,成为世界首要的外来直接投资地。1993-1994年,印度接受外来投资40亿美元。远远超出其1990-1991年间的1.65亿美元。越南1995年首季核准的外来投资达14.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倍。而印尼1995年仅头2个月核准的外来投资高达104亿美元,较1994年同期的18亿美元有巨幅增长,已超越1993年全年80亿美元的外来投资额,几乎达到1994年全年核准投资额237亿美元的一半。由此可见,中国吸引和利用外资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迫切需要通过经济特区作为吸引外资的重要渠道来进一步加强对外资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中国在吸引外资中的竞争地位。
8、经济特区要在积极参与国际交换和竞争中,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扩大出口创汇。
我国经济特区具有毗邻港澳、信息灵通、运输方便、体制政策灵活等优势,发展对外贸易有较好的基础和条件。1994年,5个经济特区外贸出口总额达2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2%,占到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21.7%,其中特区自产产品在出口总额中超过60%。目前世界上经济特区已经超过1000个,比70年代增长2倍多,经济特区的贸易额已占世界贸易的20-30%左右,特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今后,中国经济特区要充分利用已有的优势,进一步发展对外贸易,扩大出口创汇,在积极参与国际交换与竞争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9.经济特区要在参与世界经济合作和竞争中,加强与内地的经济联系和协作,促进中国经济由不平衡发展向均衡发展过渡。
改革开放前,经济特区所在的华南地区,经济增长率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78年,华南四省区GDP仅占全国的10%,人均国民收入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经济特区发展的带动下,华南地区经济赶上并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1993年华南四省区的总体经济实力和人均GDP,已与长江三角洲相当。中国沿海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0%,这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迅速提高和发展差距如此快地缩小,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成就。应当说,经济特区从总体上促进了中国宏观经济的平衡和稳定发展。
经济特区的发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带动和促进了内地的发展,如特区对内地的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特区企业向内地的转移,特区与内地形成的优势互补关系,特区的发展为内地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等等。今后,经济特区在广泛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中,离不开与内地的经济联系和协作,它需要依靠内地的资源、技术、人才等多方面的广泛支持,需要与内地有更密切的经济联合,以增强国际竞争力。在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过程中,经济特区与内地的资源、要素和产业发展的各自优势互补性越来越强。特区在与内地所形成的更紧密的经济联系中,将会有力地带动和促进中国经济由不平衡发展向均衡发展的过渡。特区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可以逐步提高上交中央财政的比例,以财政转移支持内地的建设,通过与内地的对口支持和直接援助,帮助内地的经济发展。
三、经济特区作为实现宏观政策目标的工具,需要国家从宏观政策上进一步给予支持,使之形成新的推动力
10、随着经济特区发展目标和功能的转化,经济特区不可能也不应当再依赖于特殊优惠政策,它需要依靠经济体制的率先接轨和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
经济特区起步阶段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优惠政策。今后经济特区的发展,从依靠具体的优惠政策转向体制与制度的进一步创新,这就需要国家和宏观政策上的支持,保障特区再造新优势。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主要是国家在政策上允许和在立法上保障特区经济体制率先与世界经济体制接轨,以使特区进一步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与竞争。
11、国家要真正赋予经济特区自主的经济管理权限。
国家曾赋予经济特区一定的经济管理权限,从执行的情况来看,它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由于国家没有制定一部特区法,特区自主权缺乏统一的国家立法保障;二是由于“条块分割”的体制原因,特区自主权难以落实,或落实不到位;三是特区自主权依据的是国家有关政策,由于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变化,特区自主权容易处于波动状态之中。
经济特区今后要真正参与到国际分工合作和竞争中去,需要长期稳定、自主灵活的管理权限,为此建议:(1)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赋予经济特区更大的经济管理自主权,包括地方特别立法权,行政审批权和经济调控权。(2)要制定国家统一的《经济特区法》或《经济特区条例》,从立法上将经济特区在新形势下的地位、作用和自主管理权限确定下来,并保障其得以实施。(3)在赋予特区自主权的同时,要从体制上解决特区与国家各主管部门的条块矛盾,保证特区自主权的实际落实。
12、要保障经济特区有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基本原则下的地方特别立法权。
目前,海南省已有全国人大授予的特别立法权,在立法实践中也取得了很大成效。深圳和厦门也取得了全国人大授予的地方立法权。适应经济特区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今后应当更多地授予特区有地方特别立法权,即只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特区完全可以结合当地的情况和需要,制定特区特有的法规,特别是符合国际惯例的法规。
13、要赋予经济特区在体制改革上有更大的灵活性,保障特区体制率先与世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接轨。
目前经济特区在体制改革上有一定的优势。但特区经济体制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还有不小的差距,还不能完全适应与国际市场经济接轨的要求。改革是特区的生命,没有经济体制的率先改革和彻底改革,特区就不可能实现下一步发展目标。
经济特区今后的改革任务还十分繁重和复杂,一方面要加快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市场经济体制,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彻底转变政府职能;与此相适应,另一方面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大胆推进社会改革。
14、按照国际惯例,改革经济特区现行的对外经济贸易管理体制。
我国经济特区的对外经济贸易管理体制,与国际惯例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目前国家加快了特区与非特区之间的政策、体制统一化进程,对特区外贸商品中价格、信贷、出口退税、进口退税指标压缩与换汇成本居高不下等矛盾的交互作用下,特区外贸企业陷入困境。因此,要从加速改革特区现行对外经济贸易体制上,缩小与世界经济体制的差距,解决特区外贸面临的困难和问题:(1)在特区外贸体制上,要在信贷规模、出口退税、许可证分配、配额切块等方面给予倾斜政策指导,并逐步过渡到按照国际惯例放弃配额与许可证管理。(2)在引进外来投资上,要逐步实行货物、资本、人员的自由进出,保证企业自主经营。特区过去沿用的外汇留成、投资限制、外销比例、利润汇回等规定,都必须相应改革。(3)适应上述需要,在口岸管理体制上也要进行相应改革,保障特区尽快与国际经济对接。
15、对经济特区的外资企业,率先实行国民待遇。
国民待遇是关贸总协定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要求对外资企业要与国内企业同等待遇,给予同样的保护,不得有任何歧视和限制。我国“复关”以后,必须遵循这一原则。目前,可以在特区率先实行对外资企业的“国民待遇”,以逐步过渡到内地。
16、对特区实行产业政策引导,促进特区产业结构优化以及产业升级换代。
我国各经济特区之间,产业差距相当明显。我国经济特区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产业结构差距更大。在区域经济增长与国际市场区域出口生产体系和国际分工交换之间,尚没有形成一种积极的、稳定的依赖关系,而且各特区普遍存在着工业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今后,经济特区要积极广泛地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必须大力实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相应的产业升级换代。要通过国家产业政策引导,进一步发展和调整特区已经形成的外向型产业结构,造成特区在外向型经济发展中,利用国际资源和占领市场方面领先一步的动态优势。
17、要将经济特区现有的保税区范围适当扩大,更多地用足用好保税政策。
在逐步向自由经济贸易发展的过程中,经济特区可以把现有的保税政策用足用好。从发展保税工厂、保税仓库、保税市场、保税运输、保税区开始,扩大对外开放度,增强对外经济联系的吸引力。可考虑把经济特区现行的保税区范围适当扩大,并采用更多的保税方式。
四、海南经济特区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现状,应把地区发展政策作为基本目标,并逐步向关境外经济特区的目标过渡
18、我国5个经济特区,只有海南经济特区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状况,以及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可把地区发展政策作为基本目标,创造条件,尽快建设关境外经济特区,率先实现与亚太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贸易自由化。
世界各国的经济特区,又称为自由经济区,通常都是关境外的经济特区,即海关监督下的非关税区。中国经济特区既要有自己的特色,又不排除在中国“复关”以后,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而发展不同的模式。从国际经贸关系和全国经济发展战略上考虑,除海南以外的其他4个经济特区由于多种情况的制约,应当继续执行宏观政策工具的功能。海南经济特区可加快向关境外经济特区目标模式过渡,加大开放力度,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中尽快把本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上去。
19、海南经济特区向关境外经济特区过渡,具有优势条件。
海南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它处于拥有世界半数人口、发展前景最被看好的亚太地区的中心位置,极富国际发展潜力。
——海南经济特区是一个与大陆隔离的海岛,易于封闭,成本很低。
——海南已经具备较好的投资硬环境。
——海南建省办特区以来,在建立与国际惯例相符的市场经济体制上,已经迈出较大步伐。
——更重要的是,海南本身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大规模投资开发、引进国际大资本、发展对外贸易、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有相当优越的自然条件。
20、海南经济特区在全国经济的比重很小,建立关境外经济特区,不会形成对全国经济的冲击。相反,它对带动全国经济更好的参与国际分工,对于稳定南中国海,对于密切与台湾的经济联系和协作,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正如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的:“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多,那里有许多资源,有富铁矿,有石油天然气,还有橡胶和别的热带亚热带作物。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
21、海南经济特区下一步发展的具体目标应当是:建立综合型的关境外经济特区,即贸、农、旅、工综合发展,多元化、多功能的自由贸易区,尤其要在发展现代农业和国际旅游方面走出新路子。
22、海南经济特区目前要积极创造条件,向新的目标过渡。
——洋浦应当率先按照“自由港”模式运作,担当先行试验的功能。
——扩大琼台经济合作,形成两岛自由贸易中的互补关系。(1)要实现琼台农业合作的全面突破。(2)要积极推进琼台金融合作。(3)要争取率先实行两岛“三通”。(4)加强两岛对南中国海资源开发的合作。
——利用资源优势,积极进行资源产业的开发。(1)以更加开放的政策,加大旅游开发的力度。(2)发展和扩大农业开发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3)加快海洋产业开发,建设海洋大省。(4)利用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以农产品为主的加工业,可以同时发展劳动密集型、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