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数学课堂 发挥 学生主体作用
领会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都知道,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的主场所,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数学课堂教学必须革故鼎新,走出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千方百计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摒弃教师唱主角的课、见书不见人的课、中评不中用的课,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实践者,让枯燥的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赏心乐学之所,奇思妙想之处。
一、把课堂的时间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随着中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理念、新课标的不断创新,新课程的可自学性增强,学生对新内容有期待心理,与其老师滔滔不绝地满堂灌不如利用学生生性爱探索的特点,让他们通过自学自练,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再由老师点播,然后仍让学生自己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成为教材驾驭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例如,在教绝对值时,我在导学过程中要控制讲话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这样可以给学生30分钟活动时间。我主要的提问是:(1)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有哪些?(2)任何一个数的绝对值都是正数吗?(3)若a>0则︳a ︳=____;若a=0,则︳a ︳=____;若a<0则︳a ︳=____;(4)你还能得出其他的结论吗?通过学生思考探索,让他们总结出绝对值得一些重要性质。
二、 把说话的机会让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根据中学生活泼爱动、争强好胜的特点,可设置课堂讨论、探究、辩论等形式,展开合作互动,让学生展示自己。
例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是利用配方法得到的,而配方法是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为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探求结论。在最后开方时,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讨论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开方,从而解决问题。有时一个问题可以有多重答案,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回答,创新性的见解往往在学生的各抒己见之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生探讨热烈之时,往往正是发散思维最活跃之际,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能够设计出让学生自由探讨的题目,能够设计出可以多种答案,能澄清学生模糊、错误认识的题目,能够设计出学生可能产生创造性见解的题目。使用这种教学形式,不仅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以提高,与表达能力相关的主体意识、自信心也得以增强,智力得到开发。
三、把提问权利留给学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像学生提出问题,更主要的是设法诱导学生让教师质疑,学生在提问中经常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让学生质疑,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才能学有所获,习有多得,才能在主动学习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例如,在讲授直线概念时,教师在黑板上划出一条直线,并一直延伸到黑板边缘,颇感惊讶,纷纷问老师画这么长做什么?老师做出继续向前延伸的手势,接着讲:“这条直线笔直伸向前方,穿过教室的墙,伸向天空宇宙......”学生顿时恍然大悟,兴趣倍增。又如在讲相似三角形第一课时,学生顿时满腹猜疑:我们的数学老师不是美术老师,怎么能用这么简单的工具划出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图画?老师抓住学生这时候心情兴奋、思维萌动、求知欲高的时机,带着他们去分析、去比较、去研究、去掌握认识对象的发展规律,展现智慧和才干,为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敞开大门。
四、把演练的情趣送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为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演练才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在演练的过程中也增强师生的交流,融洽了师生关系,了解了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参与意识也无形地得到了提高。
例如,教学“七巧板”时,一开始就用事先准备好的七巧板拼出优美的图案:这些图案有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他们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待他们思考回答后进行总结。最后让他们自由合作进行制作,也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这样,通过简单的表演,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景下,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提高其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发挥主体作用。
五、培养学生课堂主体作用要从新生着手
初一时初中学习的关键。初一学生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他们刚告别小学,在心理学习、知识水平等方面还没有完全脱离小学;另一方面,他们毕竟已经完成了小学的全部学业,进入初中,从心里感到自己不是小学生了,因而在思想和行动两方面能体现出他们已是名副其实的中学生。
初一的学生具有好胜心强、上进求新,但对自己要求又不严,自制力不强等特点。他们的这些特点要求教师上课必须生动活泼,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如提高教学语言的质量和艺术性,采取“多媒体”教学等,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45分钟内掌握课堂中所授知识,体现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名言。如我在教学初一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这部分内容时,我将一架天平放在了讲台上,学生马上产生新鲜、好奇心,上数学课用天平来干什么?激发了他们的课堂兴趣,然后我用天平平衡(方程)、不平衡(不等式),学生马上对解方程、检验方程的根,有了直观现象的认识,同时也了解了不等式的思想,为以后学习打下伏笔,当堂课取得了成功。
数学是一门系统的演绎学科,但他的形成过程又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学科。因此,就我十数年的教学经验来讲,数学课就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动手画一画、算一算、量一量,就比苦思冥想效果显著得多。正如《伊犁教育》上说的,“我们应该让学生弄明白“是什么”,还要让学生弄明白“为什么”,只有让学生了解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课本知识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谁也拿不走的东西。”
参考文献:
【1】[J].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12.
[2] [J]﹒邵宗杰 裴文敏﹒教育学.1996.4
[3] [J]﹒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2002.10
论文作者:边叶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6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3
标签: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主体作用论文; 老师论文; 教师论文; 他们的论文; 《创新人才教育》2016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