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产业选择策略_贸易结构论文

陕西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产业选择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陕西论文,策略论文,产业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市场全球化、区域集团化、企业国际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企业为适应国际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需要,最大限度地获取国际比较利益,就会充分利用国际分工所带来的好处,在国际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实现技术、资金、人力、管理、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组织,多向流动。哪里市场潜力大,贸易壁垒少,竞争优势明显,就向哪里出口;哪里技术高,成本低,销路畅,效益好,就在哪里投资。

企业国际化经营一直是西方发达工业国产业界、学术界讨论的课题。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立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模式,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进一步融合,国际化经营问题在我国沿海、沿江、沿边等开放城市也日益受到重视。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日益加剧的保护主义的挑战,要巩固和发展陕西企业的竞争地位,必须积极增强国际竞争能力,从深度和广度上推进国际化进程。

二、对陕西企业国际化经营现状的基本判断

1.出口贸易方面

陕西现有的出口商品结构是以原料型初级产品、低加工制成品为主体,通过低价竞销,以扩大出口数量来维持和提高创汇总额的落后的“数量型结构”。这一结构对陕西进一步扩大外贸出口及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有很大弊端,表现为:

(1)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世界消费市场上需求水准日趋升级,使得产品向高档化、时尚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价格竞争的作用已大大减弱,而非价格因素的作用不断增强。因而陕西省国际化经营企业要想立足国际市场,必须转变观念,改变以往的低价竞销的手段而代之高质量、优质服务等非价格竞争手段。

(2)易于受出口货源的限制。从纵向看,陕西省外贸商品收购发展迅速,由1980年的5.16亿元增加到1993年的近40亿元。但横向对比,在全国仍属不发达省份,低于湖北、四川、河北三个邻省。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货源不足造成的。一些在国际市场上适销对路的商品货源紧缺,如“两纱两布”作为陕西最大的一宗“拳头”出口产品,却因棉花严重不足的影响而使出口受到限制。

(3)对优化产业结构缺乏带动力。产业结构是出口结构的基础,决定了其先进程度,而出口产品中大多数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档次低,出口创汇低,因而外汇积累有限,难以满足结构重型化对资金的需要;另一方面,这种以原料型、粗加工产品为主的出口结构更难以对产业结构的优化产生带动效应。

总之,无论是从国际市场环境、国内资源条件,还是从对经济的发展来分析,陕西虽然出口贸易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无论是从出口规模还是从出口结构上讲,均呈落后态势。

2.对外投资方面

8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90年代以来,陕西对外直接投资以较快速度发展起来。据统计,截止1993年4月,陕西先后共批准了二十家非贸易型海外企业,注册资本为1559万美元,实际总投资额为1580万美元。其中,中方出资780万美元,约占50%,投资行业主要为:承包工程、机械加工、纺织服装、软技术开发、餐馆旅游、医疗卫生等。贸易型海外企业共批准了40家,总投资617万美元。

虽然陕西海外投资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然而,同全国相比差距还是较大的。就规模而言,陕西的累计投资总额占全国的份额不到1%,就速度而言,1990年以前,陕西非贸易型海外企业的发展速度缓慢,每年新增海外企业基本仅维持在一个左右,进入90年代后,发展速度才较以前有了一定起色。

陕西企业的对外投资活动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多元化的投资主体

从主要经营业务领域、管理隶属关系等方面分析,陕西参与对外投资的企业明显呈多元化的构成。可划分为如下一些主要投资者类型:(1)省市的专业外贸司及工贸公司。它们已成为陕西目前对外投资最主要的力量。(2)省市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这类公司的前身曾隶属于组织对外经济援助的政府机构,参与过60年代以来我国一系列对外援助活动,拥有一定的人才和经验,成为陕西发展跨国经营的重要力量。(3)获外贸自营权的工业企业或企业集团及科研机构。这些企业在陕西对外投资主体构成中的地位日显重要。

(2)中小型项目为主的投资规模结构

陕西海外投资项目的规模一般较小。投资额愈百万美元的海外企业屈指可数,绝大多数投资额只有几十万美元,甚至几万美元。陕西非贸易型海外企业平均投资规模约为87万美元,不仅无法与发达国家对外投资的平均规模水平(600万美元)相比,即使同发展中国家(450万美元)和我国(287万美元)的平均规模水平相比,差距也是较大的。

(3)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投资地区结构

陕西非贸易型海外投资其地区分布主要是由陕西现阶段的经济水平、投资实力所决定的,其比较优势的获得只能在发展水平接近或更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实现,因此陕西非贸易型海外投资的企业的85%以上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如喀麦隆、厄瓜多尔、毛里求斯、马来西亚、斐济、巴拿马及独联体等。而对贸易型海外投资来讲,则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之间显均衡分布。

(4)合资经营为主的投资方式

陕西非贸易型海外投资主要采用合资经营的形式。截止1993年4月陕西共批准的20家非贸易型海外企业中,合资经营的就达15家,占75%。反映了陕西企业尚缺乏国际经验,需要有外国合作者引导和支持。而且在合资投入时,中方大多采用以产品、设备、原料、技术或工业产权入股的形式。

三、从产业分析角度看如何推进陕西企业的国际化经营

1.推进陕西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基本思路

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落后的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导致了陕西企业落后的贸易结构,即出口贸易及对外投资中初级产品比重大,制成品比重小;劳动力密集型产品比重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小。根据经济学家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学说”,由于从事初级产品的生产,导致贸易条件恶化,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垂直分工的劣势地位,这样的贸易条件限制了比较利益的实现,导致了外汇瓶颈。面对这种不利条件,陕西企业应如何推进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提高国际化经营的竞争力水平呢?我们认为,出路在于实行将静态与动态的比较利益有机结合起来的双重结构循环战略:(1)运用静态的比较利益决策模型,在既定的国际垂直分工型贸易结构下,利用初级产品的比较优势,努力扩大其出口,换取更多外汇。(2)运用动态的比较利益决策模型,按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引进技术,从而改变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演变,以谋取将来更大的比较利益,其结果促进了经济的跳跃发展。

这种双重结构战略的内在联系与功能在于:利用第一重战略所赚取的外汇来支持第二重战略,而通过第二重战略实现的产业结构优化,又为下一轮循环中的第一重战略奠定了一个更高的起点。这样,两重结构战略互为促进,良性循环。这一双重结构战略的实现有赖于出口、进口与产业结构之间有机的联系效应。进出口通过国内产业结构有机地衔接起来,形成较高的互补关系,不仅极大地实现了比较利益,而且有效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发展。

2.实现陕西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产业选择战略

(1)基于出口优势和投资优势的产业选择

粮油食品、土畜产类和机电行业,尤其是纺织行业出口创汇遥居首位。1993年,陕西轻纺和农村产品出口创汇额就占陕西出口创汇总额的60%,这反映了陕西目前以资源和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为主的低级形态的出口结构。而且在产品品种结构上也表现为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低档次产品多、高档次产品少的特点。就陕西第一大出口创汇行业──纺织行业而言,其品种结构就充分分体现出这种特点。在整个纺织品出口创汇额中,“两布两纱”所占有比重达30%以上。机电产品也同样存在出口层次较低的问题。在机电产品出口中,有近一半是金属制品及来料加工组装产品,大都是劳动密集型和简单技术型的初级机电产品,而技术与知识密集型深加工机电产品与创汇额较大的成套设备所占比重较少。

尽管纺织出口创汇额一直遥居首位,但其所占比重却呈下降趋势,从鼎盛时期84年的71.7%一路下降至93年的33%左右;农副产品的比重则更是逐年迅速下降,从80年的60.0%下降到93年的16%;而机电产品出口创汇额目前虽不突出,尚不及纺织品的一半,但从动态的角度看,却一直呈上升趋势,且增长速度很快,所占比重从84年的2.5%提高到93年的18.0%左右。这说明,纺织品和农副产品在发展势头上都在呈下降趋势,发展潜力不大,而机电产品则前景看好,大有后来居上之势,是陕西充满希望的出口支柱产业。

另外,我们从陕西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现状的分析中可看出,纺织行业不论从投资总额还是从企业个数来讲,在陕西非贸易型海外投资各行业中都具有突出的领先地位,其企业个数占企业总数的1/3左右,投资额占投资总额的近一半,其余的海外投资额则较均衡地分散于工程承包、机电、医疗保健、印刷等行业。这种对外投资的行业特色进一步说明了纺织工业在目前陕西企业国际化格局中的支柱地位。

(2)基于相对比较优势的产业选择

通过前面的分析得出,陕西现有的出口格局是以初级产品为主的轻纺产品、资源密集型为主的农副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机电产品为支柱构成的。产品结构较落后,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垂直分工的地位。根据后起国家和地区的双重结构发展战略的第一重战略,目前陕西首先应从静态的比较利益出发,发挥其资源和劳动密集优势,在现有贸易格局基础上努力力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为进一步优化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积累力量;另一方面,根据双重发展战略的第二重战略,应从动态的比较利益出发,大力扶持和发展有出口潜力的陕西国际化主导产业,促进贸易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改善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这就需要从陕西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资源丰度、工业基础等省情,立足于陕西已有的比较优势,对近期的国际化主导产业加以选择。

我们以全国为基准,来分析一下陕西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工业行业,这里从两方面分析;①用综合区位指数来确定各行业的相对规模优势①;②用综合效率指数来确定各行业的相对效率优势②。

从陕西各行业1993年的综合区位指数可以看出陕西同全国相比各行业的规模优势排序依次如下:机电(1.26)>煤炭(0.93)>食品(0.87)>纺织(0.84)>化学医药(0.58)>冶金(0.53)。陕西同全国相比,只有机电工业具有规模优势(综合区位指数>1),其他行业的规模水平均小于全国总体水平。陕西各行业之间相比较,规模优势排在前面的行业还有煤炭、食品和纺织行业。

从陕西各行业的综合效率指数可以看出,陕西同全国相比,各行业的效率优势排序依次如下:纺织(0.83)>食品(0.75)>机电(0.70)>冶金(0.68)>煤炭(0.64)化工医药(0.61)。陕西同全国相比尚不存在具有效率优势的行业,各行业的综合效率指数均小于1。陕西各行业之间相比较,具有效率优势的行业为纺织、食品和机电行业。

根据陕西各行业综合优势指数③,可以看出陕西综合优势较大的行业为机电(0.93)>纺织(0.85)>煤炭(0.81)>食品(0.61)>化工医约(0.57)。

立足于陕西目前各行业的工业比较优势,我闪选择陕西近期应大力发展和扶持的国际化主导产业为:机电、煤炭、纺织和食品行业。同陕西现有的出口支柱产业对照,可以明显看出,现有的出口结构格局没有充分发挥机电、煤炭的比较优势,也即,陕西目前的机电产品和煤炭产品的出口量同陕西实际具备的机电行业较强的工业实力以及丰富的煤炭资源相比是很不相称的,大有发展潜力。因此,对于机电和煤炭两大行业,应充分发挥其工业及资源优势,大力挖掘出口潜力,争取近期使机电行业和煤炭行业的出口有较大的突破和进展,尤其是应力争使机电行业代替纺织行业成为陕西第一大出口支柱行业。这也同我们前面从纵向发展角度分析的出口行业兴衰走势相一致的。对于已有相当出口份额的纺织和食品工业,则应针对其以初级加工产品为主的较落后的产品品种结构,努力提高加工层次和产品质量,使产品以“质平价廉、以量取胜”的出口形态,转向“量质并重”的出口形态。综上所述,立足于陕西现有工业基础和产业优势,从动态比较利益出发,陕西应选择机电、煤炭、纺织、食品四类优势行业,特别是机电、煤炭两大行业,作为国际化主导产业加以重点发展。

四、结论

从上分析,我们采用的是静态比较利益和动态比较利益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一方面立足现实,借助现有的产业优势(首先是现有出口优势,进而是现有投资优势)来发展国际化产业;另一方面着眼于未来,力求实现产业结构、贸易结构优化。通过这种静、动结合的分析方法,确定了陕西现有国际化支柱产业、近期的国际化主导产业。

按照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递进规律,陕西经济结构的重型化转变,机电产品替代纺织产品在出口中的突出的支柱性地位是陕西产业结构、贸易结构实现质的提高的关键,是陕西经济发展和国际化的必然趋势。但是目前,陕西机电工业的经济效率在各行业中尚不具优势,与国际市场需求尚有较大差距,要想在短期内把机电工业发展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主要面向国际市场的真正的国际化行业是不太可能的,轻纺行业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仍将是陕西举足轻重的出口支柱行业,而且根据双重结构战略中的第一重战略,对陕西产业结构向重型化转变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起着支持和保证作用。因此,纺织行业在今后一段结构转型的过渡时期内仍将作为陕西重要的国际化支柱行业,不容被忽视或放松。再则,从世界经济的结构性调整来看,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正逐步放弃或转移纺织工业,这对具有劳动和资源优势的陕西来讲,无疑是一次机遇。因此,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进一步深化纺织行业的国际化进程,仍将是陕西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一大重要内容。

按照产业结构发展规律,机电行业符合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作为陕西重要的国际化战略行业,机电行业是关系到陕西能否实现结构转型和结构优化的关键:再则,机电行业是中游产业,前后关联性强,同时,又是国民经济的装备部门,因而其发展对整个工业都具有较大的带动性。尤其是陕西,一方面出口产品结构层次较低,传统企业技术装备落后,急需改造;另一方面,又具有明显的科技优势,却又长期不能形成生产能力。以机电工业为战略产业,就能一方面为传统工业提供设备,同时也为科技发展提供市场,从而带动两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注释:

标签:;  ;  ;  ;  ;  ;  ;  

陕西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产业选择策略_贸易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