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制企业若干问题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若干问题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国有企业实施改制,是培育企业竞争力的内在需要。现不少企业完成了改制工作。尚有一部分企业,也正处于改制过程或改制准备阶段。调查获悉,在改制工作进程中尚有一些事项需要注重与完善。这里就其比较突出的问题,列出若干,进行讨论,以对国企改制工作的开展提供一点启示作用。
一、方案制定要广泛征求职工意见
方案制定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改制工作能否顺利进行。有些改制企业在具体操作中,之所以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使工作受阻推进困难,就因为方案的制定缺乏群众基础,或是本身有问题。征求职工意见,也就为了避免偏差、兼顾方方面面、使之更加科学合理。征求意见的方法,可采取座谈会、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大家对企业改制有关问题的建议及想法。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让职工全过程参与。征求意见越广泛,方案就越完善,就越切合职工意愿。操作民主化,保障职工知情权,本身就是一种政策宣传、思想发动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的方案,必将会得到职工的积极支持。
二、资产较大的企业,经营者不易整体收购
按照规定,收购改制企业需要真金白银,就是要拿出所需要的资金来。如果资产较大,所需资金就大。而企业经营者自身的经济支付能力,显然是难以满足的。如果收购,只有借贷。这就将造成问题。一旦经营者获得企业自主权后,首当其冲考虑的,就是想方设法还贷。最常见的聚集还贷资金的办法有两点:一是变卖资产。把认为是闲置的土地或是不赚钱的资产卖掉,这样必造成企业经营范围和规模的快速萎缩。二是压缩生产开支。无论急需与否,都得停下,像挤牙膏,方方面面都得为主题服务。而在这种压缩开支中,最直接的手段是减员。这也就是出现企业改制了、职工回家了现象的主要原因。至于企业的发展问题,如项目开发与投资,根本无暇考虑。
三、开好职代会,力求方案一次性通过
按照改制工作要求,职工安置方案要经职代会审议通过后方可实施改制,这是硬性程序。改制涉及到职工的切身利益,若方案稍有不到位的地方,就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目的。在召开职代会之前,一定要做好调查与摸底工作,尽可能把矛盾和问题消化在开会之前。前期工作越充分,被通过的把握就越大。若会上未被通过,也不要轻易修改方案,重点放在做解释工作上。如果一提要求就修改,容易把大家胃口调大。人多意见多,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都会跟着上来。那样可就复杂了。据说某企业改制,开了8次职代会,安置方案也未能通过。尽管几次调整补偿标准, 可仍然难以达到众人要求。这就像做饭,给做夹生了。因而建议职代会,一定要开好,力求方案一次性通过。
四、把握好资产评估的时机选择
资产评估,是改制企业不可缺少的程序,也是保障国有资产不流失的一项重要措施。除按规定程序操作外,资产评估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即评估时机选择问题,当有机把握。不要一开始就把评估工作做了,那样有可能因其它工作跟不上而造成损失。改制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从方案制定到最后审批,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一个环节跟不上,就有可能搁下来。而资产评估有效期有规定,即为一年,超过一年,就得重来。就有不少改制企业,因时机选择不当,进行了两次甚至三次评估,增加了改制成本开支。最佳的时机选择,应在改制前期工作进行到一定程度后,再行资产评估,方可保证一次到位。
五、职工投资入股,要与岗位分开
改制的目的,在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最佳效益。还在于通过改制,解决老国有企业人员结构不合理与缺乏活力的问题,包括用人制度僵化问题、分配形式呆板问题。而如果把职工投资与岗位混为一谈,就难以达到改制效果。出什么钱,在什么岗位,无论是否适应岗位需要,是另外一回事,反正这个位子我坐定了。这跟改制前论资排辈用人惯例没有多少差别。从大量的事实表明,科学的运作方法,应当把投资行为和劳动用工行为严格区分开来,防止拿钱买岗位。如果二者混淆不清,不利企业优胜劣汰和人才竞争机制的形成,从长远发展看,可能会因此而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
六、以整体运作方式实现企业改制
现在有些改制企业,采取分散的办法运作,就是将企业分成小块转让,或是将辅助产业、无效益资产剥离出去。这就容易出现问题。优良资产抢着要,而剩下的资产就容易成为遗留问题留给政府。企业是一个整体,我们也一再提倡做大做强,如果把一个完整的企业弄得支离破碎,怕也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从大多改制企业实践看,以整体运作方式实现企业改制,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你想收购这个企业,就得整体认购,通俗的说法叫“肉也吃,骨头也啃”,合情合理。但公共设施,如道路、护坡等不能产生直接效益的资产以及企业办社会职能的一些产业,还是可以考虑剥离的。
七、调动企业经营者参与改制的积极性
经营者对企业改制态度的积极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改制工作进程。有改制企业,上面虽一再要求加快进度,甚至有着时间要求,可就是不见进展。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经营者对改制工作缺乏积极性,应是其主要原因。企业是改制的主体。主体不动,工作就难以开展。而且经营者的态度,还会直接影响到职工对企业改制的认识与热情。调动经营者参与企业改制积极性的方法很多,重要一点,是创造条件,给予政策,让他们认购一部分股权,以免除不应有的顾虑。还可积极引导,在自愿的前提下,让职工也认购一部分股份。这样便于干部职工把自身利益与企业利益结合起来,激励其参与企业改制的积极性,加快改制步伐,确保平稳推进。
八、选择符合企业实际的改制形式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情况不同,所采取的改制形式也应有所不同。改制形式是企业改制工作的关键环节。选择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改制工作质量。在确定改制形式时,一定要经过广泛的调查与反复的论证,尤其是要向外地的同行业学习,借鉴其经验与做法。改制形式很多,较集中的有以下几种:整体转让,民有民营;部分转让,混合所有;剥离辅助,集优重组;租赁经营,分期转让;属地下放,无偿划拨;安置职工,破产关闭等。究竟选择什么样的改制形式,要以企业的具体实际而确定。上级部门提出的“一企一策”原则,便是十分实际的指导意见,应当认真领会与运用,从而制定出符合企业实际的改制形式。
九、妥善做好职工安置工作
国有企业改制,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是对企业职工进行妥善安置。安置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转变身份实施经济补偿。职工在企业工作几十年,有的一家几代人都在一个企业,现在身份转换,意味着最后一餐,得让大家吃好。在符合政策的情况下,补偿标准尽可能取上限。仅仅站在政府方面考虑问题,不顾一切压缩改制成本,是不实际的。该给职工的,一定得给。再有企业拖欠职工的集资款、工资、医疗费等内部债务,都要全部结清。二是原企业职工就业问题。要尽可能安排到新企业工作,不能企业改制了,大家就没岗位了。老职工对企业生产程序熟悉,有技术,有经验,可省去聘用新人的培训成本。另一方面,解决原企业职工就业,本身就是改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适度保留一部分国有股
从诸多改制企业操作过程与事后运作情况看,保留一部分国有股,很有必要。职工国有身份几十年,一下子转为社会人,多少有一种失衡心理,尤其是老职工,这种感情色彩比较突出。留点国有股,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也可满足职工过渡性的心理适应。企业改制是一个大课题,必要的过渡,应当考虑。操之过急,往往会适得其反。但国有股保留部分不宜过大,应按企业需要适度确定。改制的最终目的在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如果国有股占据比例较大,就难以达到改制预期效果。再有保留一部分国有股,也有利于企业社会公益职能的履行,有利于行业的调控。待改制后的企业运作规范后,再逐步退出国有股也不迟。
十一、对公益性较强的企业,改制要慎重
公益性较强的企业由于担负着社会职能,直接涉及到市民的生活,弄得不好,就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因而在对其实施改制时,要特别慎重。有媒体报道,某地公汽公司改制后,由于管理与服务跟不上,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给工作带来被动。究其原因,是慎重不够。公益性较强的企业改制,应坚持稳妥与有序推进的原则,不要有时间要求,尽量朝后放一放,待条件完全成熟了,再行实施。放在后面开展的另一个益处,就是从其它改制企业中吸取养分,是经验,就吸取;是问题,就克服。公益性较强的企业,即使改制,也应采取分步实施的办法。第一步由国有控股,为的是确保过渡期稳定。然后根据企业运行情况,适时进行国有股的再次转让,直至全部退出。
十二、要有一个精干有力的改制工作专班
企业改制关系到职工的根本利益,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矛盾集中突出。这就需要有一个工作专班相适应。开展研究,积极应对,保障改制工作顺利完成。改制过程中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政策法规宣传;情况反映与协调;指导方案制定以及方案的审查与组织实施工作;接待来信来访,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等等。专班工作人员必须具备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有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有的管理部门,为求简单,指定某个部门兼任,结果却因政策法规理解不到位、方法欠缺与精力跟不上而影响工作开展。有的企业之所以改制工作迟缓,或是改制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因为缺乏正确指导。大量实践证明,工作专班能力越强,改制工作效果就越突出。
企业改制,是一场革命。改制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如果我们加强了研究与分析,把该做的事情做在前面,越细致越全面越好,就会减少许多矛盾与不利因素,从而保障改制工作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