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向未知挺进的旅程。课堂教学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是将自己的智慧融进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过程中,并由此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的愿望,表现多样化的学习成果。 有意义的动态生成是课堂的生命力所在,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有限课堂。数学学科教学可以创造动态生成的课堂条件,也具备大量动态生成的契机,教师应该恰当地抓住生成的时机和资源,能够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数学课堂;课堂生命力;动态生成;有效
中图分类号:G66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3-148-01
每次回想自己的教学历程,总有那么一些课堂让自己回味无穷。而值得回味的,不是顺利完成公开课后的轻松与成就感,而是那些课堂上,我充分尊重与倾听了学生的表达,学生自己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并由大家共同解决。学生经历了深层次的思维,获得了自己主动探索的知识,享受到了成功的体验。每当这种课后,我都庆幸自己没有专制、没有自认为权威,而是用一种平等的姿态感受学生的困惑,用同样的好奇心投入到他们的探索与辨论中,最后,连我自己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想,这种有意义的动态生成才是课堂的生命力所在,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有效课堂。
一、课堂教学中有效生成的实施策略
1、弹性预设,自主生成
弹性预设是指教学方案为体现学生主体而预备充分的空间,为动态生成保留足够的余地。重在设计教学过程由何开始、如何推进、如何转折等,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活动,相应的学生活动的方式与方法,活动效果的预测和期望效果的假设等方面,至于课堂内容的完整性,并不是刻意追求的,重要的是水到渠成。这一新的设计要求,较之周密细致地预设教学过程的全部细节、每一环节的时间分配等典型传统教学方案的风格来说,似乎线条要粗得多,留下了太多的不确定性、可交换的弹性目标、空间和时间。然而正是这些不确定性和可变因素的引入,使课堂教学有可能更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可能让学生思绪飞扬、兴趣盎然,使师生积极互动,摩擦出创造的火花,涌现新的问题和答案。
2、创设情景,引导生成
教学是创造性活动,具有不可预见性、不可控性和不可测性。新课程数学教学的目标定位上,知识已不再是终点而只是一个载体或是桥梁。数学与社会、生产联系密切,生活处处涉及数学知识。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设计问题,让数学教学与实际生产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就具有时代性,也为学生提供接触实际,利用数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现实意义,让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3、合作探究,促进生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密切注意学生的信息反馈,给学生营造一个平等交流的氛围,并给予其正确的引导,有效的完成即时生成。
4、引导总结,升华生成
教学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教与学依然永久相伴。但每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一节课生成知识、情感会很多,它们之间的关系也会很复杂,且有时学生不清楚生成的结果,这些都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总结,促使生成的东西进一步升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生成的东西加以系统化,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已生成的东西再作进一步的生成,以求得生成的深刻性。
二、对课堂教学中有效生成的思考
1、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是应对和处理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关键。
教师要树立现代的、先进的教育观,热爱学生,热爱数学教育事业;跟上时代步伐,从数学专业和教育专业知识领域上,不断充实自己;结合教育教学实践,熟谙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习惯;不断研究、总结教书育人的策略和技巧;吸收和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来完善自己的教学艺术。
2、不要为求“生成”而迷失教学目标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生成性课堂具有不可预定性,其随机性造就了许许多多的生成性问题。教师在预设时,不可能穷尽课堂中所有的变化,要凭借自己的智慧在教学中机智生成。但是无论如何“生成”,“迷失”了教学目标,教学效果是不会好的。新课程追求的是有效的课堂,课堂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它的时间有限而教学内容一定,因此,在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中,应及时抛弃和转化一些教学意外的“事故”,使之不至于演变为教学的“垃圾”。
3、“生成”不只是学生的生成
不要只注重学生作为主体的生成,而忽视了教师在课堂教学生成中的主体性地位。生成性学习强调的 在课堂上现时生成出在教师原教学设计中所没有预见到的“新问题”、“新情境”,“新情境”和“新问题”就是课堂教学生成媒介和“平台”。这个“平台”的出现既可能是学生个体思想碰撞的结果,也可能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互动”甚至是教师个体活动的主观创设。所以,产生课堂生成性教学“情境”的主体应该是多重的。但在生成性的教学中似乎存在“误解”;学生是唯一的主体,只有在学生主提出问题的时候才能进行教学生成,而忽视了教师在生成性教学情境创设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其实,教师完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捕捉课堂互动情境变动的契机以上主体性的地位应激、即时性地提出生成性的问题,甚至还可以在课前教学设计时有意识地创设可生成性的情境,实现教学生成的广泛开展。
课堂教学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教学中,如果完全按照“预设”进行,结果将无视或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堂因此而机械和呆板;但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即时的“生成”,也会因缺乏有效的控制和引导,出现“放而失度”的现象。因此,我们要理性地看待“预设”和“生成”,预设要有弹性、有留白的空间,以便在目标实施中能宽容地、开放地纳入始料未及的“生成”。对学生积极的、正面的、价值高的“生成”要大加鼓励、利用;对消极的、负面的、价值低的“生成”,应采取更为机智的方法,让其思维“归队”,回到预设的教学安排上来。课堂教学因预设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
参考文献
[1]高中数学动态生成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研究蒋祥飞.《数学教学通讯:中等教育》 2015年.
[2]关注学习方法引导,构建高中数学动态生成课堂李永林.《中学数学》 2017年.
论文作者:晏志伟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3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6
标签:课堂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动态论文; 情境论文; 自己的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3月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