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主模式与民主目标的统一_政治论文

论民主模式与民主目标的统一_政治论文

略论民主方式与民主目标的统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主论文,目标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民主方式与民主目标的统一是指:民主目标的实现必须采取民主的手段,按照一定的民主程序,通过一定的民主渠道有步骤地平稳地进行。整个民主过程是平和的而非冲突性的,是渐进的而非突发的,是有秩的而非混乱的。总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应从民主的愿望出发,在民主的气氛中,通过民主的手段实现民主的目标。

民主方式与民主目标的统一,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我国现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目标以及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决定的。

生活资料公有制是我国基本的经济制度,生活资料属于全体人民,人民是生活资料的主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这就规定我国各阶层人民之间,各阶层人民与党和政府之间不存在根本的经济利益矛盾。同时,我国又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主体,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和政府的根本宗旨,除了代表人民利益以外,党和政府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这就决定全体人民不论其职位高低,在政治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当然,由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旧制度的影响和传统观念还未肃清,民主法制尚未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还未得到充分的保证,同时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还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差别。但从总体上讲,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民主政治制度,各阶层人民之间,人民与党和政府之间的矛盾是在根本利益、根本目标一致基础上的矛盾,不是有对抗的性质,民主制度的完善和社会矛盾的解决完全可以通过民主的方式,而不必采取对抗性的手段。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是党和人民面临的艰巨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不仅要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更重要的是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需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只有安定团结,全国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各尽其力,才能和党、政府同心同德努力奋斗。在一个政局动荡,秩序混乱的无政府状态中,要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不可能的。由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目标所决定的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坚持以下两点。第一,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为这一中心服务,而不是脱离、冲击甚至取代这一中心。第二,坚持民主方式与民主目标的统一,在维护社会长期稳定团结的前提下,逐步完善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民主方式与民主目标的统一,也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建国以来,由于错误路线所导致的一系列政治运动,使中国人民饱受政治动乱之苦。人们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看到,动乱等各种非民主方式非但不能扩大自己的民主权利,推行我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反而危及自己现有的民主权利和国家政治制度的民主性质,同时也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实现政治民主化只能在党的领导下,采取平和、稳定、渐进的方式。中国人民的民主意识的逐步理性化,现实化和务实化,表明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的成熟和稳健,这是我国今后民主政治建设获得成功的宝贵因素。

要实现民主目标,单纯依靠良好的民主愿望,不采取民主的方式,就会被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走到民主的反面。北京6·4事件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一小撮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政治反动分子,利用学生和群众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善良愿望,打起“民主”“自由”的幌子,煽动学生和群众罢课罢工,上街示威游行,以大规模的非民主和反民主的手段向党和政府施加压力,并策划少数坏分子以打、砸、抢等暴力手段扰乱社会秩序,制造恶性事端。这种无视民主,践踏法律,公开与党和政府为敌的行为,其本身就背离了社会主义民主法纪的轨道,破坏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民主性质,威胁共和国政权,危害人民的根本利益。东欧演变,苏联解体也表明,如果迎合少数人的所谓民主要求,姑息迁就各种非民主行为。其结果不仅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成为一句空话,更严重的会导致四十多年来形成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全面崩溃。

要保证民主方式与民主目标的统一,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平和、稳定、渐进发展,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中国具体国情包括历史国情和现实国情两个方面。中国历史国情首先表现为,我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雅片战争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缺乏民主政治的意识和传统。其次,社会主义政治发展过程中还受到战争年代的高度集中,“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思潮和苏联政治模式的种种影响,因而导致社会主义政治体制集中有余,民主不够的基本格局,这种格局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最后,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是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缺乏民主政治所需要的相应的物质基础。这些历史因素决定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分阶段,有步骤地行进,任何激进式的改革不适合我国历史国情,非但不能解决现行体制中的弊端,反而引发新的矛盾,甚至导致社会震荡。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首先要坚持党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主导地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的核心,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创立者,而且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现实国情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最基本要求。在一个具有13亿人口,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大国,如果没有党的领导,要稳定,有秩序地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不可设想的。其次,从我国现有的民主政治制度和结构出发。建国四十多年来,我国已形成一整套民主政治制度,例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多党合作制度,党紧密联系群众制度,民主集中制度等,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对话制度,国家公务员制度,举报制度以及对公民参与游行,集会的种种规定,不仅从制度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保证人民享有越来越广泛的民主权利,同时也充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中特有的民主协商特点。总之,我国现有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基本框架是好的,是有效率的,虽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弊端,但可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得到解决。从现有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出发进行改革,是唯一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制度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而不是自我削弱和自我灭亡。历史已经证明,任何想全部推倒,另起炉灶的设想注定会失败的。

第二,引导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感。政治认同感是人们在即定的社会政治制度下通过长期政治生活所产生的一种感情、态度、倾向,即对现有的政治制度,政治结构,政治观念及其一系列政策方针的总的看法和态度,是社会心理的一种表现。政治认同感表现为三种方式,认同、冷漠、否定。采取第一种态度,就会认同自身是这社会的成员之一,以主人翁态度积极参与社会的各项政治事务,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政治制度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才能长期存在和发展下去。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虽然不够完善,但从根本上讲是民主政治制度人民群众已经享有和正在享有越来越多的民主权利,这一点必须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人民群众进行教育和引导。采取第二种态度,就会把自身游离于社会之外,以政治旁观者的身分对社会政治事务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对即有的社会政治制度即不赞成也不反对,既不关心也不参与,政治冷漠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将会产生消极影响。采取第三种态度,就会以现有社会制度异已者的身分,想方设法利用一切机会攻击、抵毁、破坏现有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后两种现象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就会表现为政治认同危机。消除政治认同危机,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消除两种错误的政治认识,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共产党一党专政的制度,二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少数精英分子的制度。第二,加强反腐败力度,大规模打击某些干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的行为,特别是从制度建设上杜绝腐败产生的根源。第三,利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机制,遏止经济利益在地区、城乡、阶层之间的两极分化,建立社会保障机制,确定保证困难职工的生活问题。

第二,扩大政治参与渠道,完善政治参与机制,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政治。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推行了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这种经济、社会的重大变革必然引起人们政治观念和政治行为的深刻变化。人们的政治责任感,主人翁意识增强,公众关心政治,参与政治,投身改革,形成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政治新局面。这种新的政治现象一方面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进程,另一方面也对政治参与机制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现有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立在政治高度集中和计划经济的基础之上,民主的机制是间接性民主为主,由于多层次的行政机构和官僚主义的推诿扯皮,导致政治参与渠道不畅,下情难以及时上达,从而容易使社会矛盾不断积累,以致在某一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尖锐起来,造成社会政治动荡乃至爆发社会政治危机。因此,为了确保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有序、稳定展开,必须改善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参与机制,广开民主参与渠道。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八件工作。其一,政治参与的法制化。在充分尊重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前提下,对公众政治参与的内容,方式。途径给出明确的规定,使其可按一定程序操作,并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参与,使政治参与经常化,制度化。其二,进一步拓宽政治参与的间接渠道。要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改革代表选举法和组织法,把确能代表社会各界,又有参政议政能力的代表选入各级代表大会。要加强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扩大民主党参政议政的范围,让更多的民主人士担任政府各级领导;扩大人民政协代表的社会覆盖面,发挥其政治参与的群体优势机制,不断提高政治参与的整体水平。要确立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政治参与的地位和作用,特别要重视发挥工会,新闻传媒机构在政治参与中的巨大作用。其三,要开拓公民政治参与的直接渠道。首先要完善领导接待日制度,各级政府和各单位主要领导都要参与接待群众上访的工作,征求群众意见、要求,帮助群众及时解决问题。其次要健全人民信访制度,指派政治能力强。有群众观念的干部组成信访机构。最后,建立人民议政征集和评估机构并设立相应的报纸刊物,鼓励公民就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各项重大问题,提出自己的设想并进行广泛的交流。

标签:;  ;  ;  ;  ;  ;  ;  ;  

论民主模式与民主目标的统一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