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楠[1]2008年在《水葫芦生防菌Alternaria sp.WH56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文中认为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的恶性蔓延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公认的、严重的环境问题。目前,利用水葫芦病原菌对其进行治理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从浙江省感病的水葫芦植株上分离得到一株致病力较强的菌株Alternaria sp.WH56。在确定WH56菌株对水葫芦致病特性的基础上,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从分子水平上分析了其与国际上公认的水葫芦强效致病菌Alternaria eichhornaria之间的遗传关系。选取ITS区,eg基因,ssu区,hk基因和gpd基因这五个序列进行分析,分别对两个菌株测序,并与Genbank上登录的链格孢属其他种的相应序列比对。结果如下:Alternaria sp.WH56菌株接种水葫芦7天后的发病率为100%;接种7天、14天、21天和28天后的病情指数分别为46.47%、75.38%、85.71%和100%。Alternaria sp.WH56菌分生孢子梗单生,罕分枝,淡褐色,分隔,直或屈膝状弯曲,53.4-96.7×3.8-6.2μm;分生孢子单生,罕短链(2-3孢子)生,褐色,倒棒状或近椭圆形,具横隔膜2-5个,纵、斜隔膜1-4个,分隔处略缢缩,孢身35.26-55.5(43.8)×9.7-18.0(13.3)μm;喙柱状,与孢身之间分界不明显,淡褐色,不分隔,5.1-26.3×2.5-3.5μm。据此将其初步鉴定为链格孢属。在PDA培养基上Alternaria sp.WH56菌落呈鲜红色,产水溶性红色菌素。光暗交替和全光照有利于菌落生长;光暗交替条件下菌落呈深红色,光照条件下呈鲜红色,黑暗条件下呈微粉色。该菌在25℃下最适宜保持活力地长期生长;致死温度为56℃,10min;最适宜生长的pH条件为中性偏碱性;在不同培养基上菌落形态有所不同,最适培养基依次是PDA、PDAY和MDYEA;该菌最适利用的碳、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硝酸钠。根据ITS区,eg基因,ssu区,hk基因和gpd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均表明,Alternaria sp.WH56与Alternaria eichhornaria具有极高的同源性,相应序列的相似性分别为100%(449/449bp)、99.06%(420/424bp)、99.43%(524/527bp)、98.36%(1322/1344bp)和100%(524/524bp)。WH56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和系统发育树分析均表明,可以基本认为Alternaria sp.WH56就是Alternaria eichhornaria。综上所述,本文分离得到的水葫芦生防菌Alternaria sp.WH56具有开发成为水葫芦真菌除草剂的潜力。该研究对我国外来植物的生物防治具有积极的意义。
王龙[2]2007年在《万寿菊叶斑病病原鉴定及药剂防治研究》文中认为文章首次报道了由Alternaria sp.引起的万寿菊叶斑病在甘肃省中西部地区的大面积发生。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万寿菊叶斑病在甘肃省武威市黄羊镇、古浪县和白银市景泰县万寿菊栽培基地都普遍发生,发病率一般都在23%~95%之间,病情指数5.75~48.5。发病的严重程度各地差异较大,白银市景泰县病害发生较为严重,武威市黄羊镇次之,古浪县发病相对较轻。详细描述了该病的症状:叶、茎、花上形成褐色、紫褐色、圆形或不规则的病斑,病斑中央灰白色或黄白色,严重时病斑颜色加深,连接成片,叶片干枯,茎部坏死。从万寿菊不同发病部位分离到致病菌株,分生孢子梗单生或簇生,直或向一侧弯曲,浅褐色,有分隔。分生孢子的大小为18.26~24.90×8.81~11.61μm,平均为21.58×10.21μm,倒棍棒形,长卵圆形,梭形等,初色浅,后呈黄褐色,深褐色,有2~4个横隔,0~3个纵隔,分隔处有缢缩。喙较短,柱状,大小为2.74~4.5×2.4~4.16μm,无分隔。根据分离到的菌株形态学特征,尽管菌落颜色有一些差异,但在主要形态特征方面没有显着差异,认为属于同一种。查阅相关文献,将其确定为链格孢(Alternaria sp.)。生物学测定结果表明:链格孢属真菌(Alternaria sp.)可以很好地利用蔗糖、麦芽糖,对淀粉和葡萄糖利用也较好,对乳糖利用较差;氮源以甘氨酸和硝酸钾利用较好,生长和产孢量也相对较多,其它则差;生长最适条件是:在25℃、pH6.04条件下病原菌生长最好且产孢最多;光照充足有利于产孢;在几种不同的培养基上,5%ML上菌落生长最好,PSA上产孢量最大,对Czapek培养基和0.1%DM利用较差;分生孢子在25℃下萌发最好;在非水滴中,即使相对湿度100%萌发率仅为水滴中萌发率的25%左右,相对湿度在90%以下几乎不能萌发。对于万寿菊不同品种种子进行了带菌率及带菌种类的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外部携带真菌种类差异较大,种子表面携带的优势菌群主要是链格孢属真菌(Alternaria sp.)和镰刀菌属真菌(Fusarium sp.)。进口包衣种表面未分离到任何真菌,说明该种子做了较好的消毒处理;2005年F1代杂交种带菌率最高,达到40%。种子带菌部位试验结果表明,病原菌主要寄生于种子外表皮,占带菌率的90%以上,带菌率又因不同品种表现不一。种子内表皮也可带菌,但带菌率明显低于种子外表皮,万寿菊不同品种种子胚和胚乳不带病原菌。种子消毒处理结果表明,0.1%AgNO3对于不同品种万寿菊种子均具有100%的消毒效果,可以杀死种子内外部的任何病原菌;55℃温汤浸种、50℃温汤浸种和50%扑海因(Iprodione)wp750倍液也都具有较高的消毒作用,消毒效果均在80%以上,可以有效的控制病原菌的发生与发展;58%甲霜灵-锰锌(Metalaxyl)wp750倍液和47%加瑞农(Kasumin-Bordeaux)wp1000倍液消毒效果不理想,不适于用做种子处理。室内抑菌试验研究,50%扑海因(Iprodione)可湿性粉剂具有最好的抑菌效果(EC50=1.3249mg/ml),75%百菌清(Chlorothalonil)可湿性粉剂也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EC50=3.5316mg/ml),这两种杀菌剂的作用效果明显高于其它药剂,是较为理想的化学防治药剂;70%甲基托布津(Thiophanate-Methyl)可湿性粉剂和58%甲霜灵-锰锌(Metalaxyl)可湿性粉剂抑菌效果不理想,几乎不能抑制病原菌(Alternaria sp.)的生长。田间防治结果表明:50%扑海因(Iprodione)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的防治效果最好,绝对防治效果达到76.54%,可以在生产上推广使用。但从经济有效角度考虑, 63%多菌清(Carbendazim-Chlorothalonil)可湿性粉剂和75%百菌清(Chlorothalonil)可湿性粉剂是防治万寿菊叶斑病较为理想的化学药剂。
康子腾, 姜黎明, 罗义勇, 柳陈坚, 李晓然[3]2013年在《植物病原链格孢属真菌的致病机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已经发现的链格孢属(Alternaria)真菌大约500种,其中95%以上兼性寄生在植物上,能引起多种植物病害,造成农业经济的巨大损失。Alternaria真菌主要通过机械穿透和分泌降解酶破坏寄主细胞的细胞壁,产生真菌毒素作用于寄主细胞的质膜、线粒体、叶绿体和一些代谢相关的酶类,以及利用信号转导途径介导致病等叁方面营兼性寄生生活。综述了Alternaria真菌对其寄主致病机制的相关研究。
孙霞[4]2006年在《链格孢属真菌现代分类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链格孢是半知菌暗色丝孢菌中重要的一类真菌,该属真菌种类多,寄主范围和地理分布广泛。95%以上的种能兼性寄生在植物上,是重要的植物病原菌。有些种是人和动物的条件致病菌,引起多种疾病。有些种可用作杀菌剂、除草剂等,是有应用潜力的生物资源。因此链格孢的正确分类鉴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然而由于该属真菌受环境条件或培养条件的影响,分生孢子的形态变异幅度较大,仅依靠表形特征为依据的传统分类方法已不能满足需要,必须探索其它分类方法来弥补传统分类的不足。许多研究者从很多方面研究了链格孢的种级分类标准,但是目前在多种分类方法所得到的结论,及这些方法在链格孢种级分类中的作用等方面存在一些争议和混乱,这些现象给链格孢的发展和交流,及应用研究带来了很大影响。本研究的目的就是从传统形态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植物病理学等方面探索一套简便易行的分类方法,以解决目前链格孢分类上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从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地采集近2000份标本,加本实验室、标本室保存的标本共计5000余份,经保湿培养,获得近250个菌株。以分生孢子形态及产孢表型特征为主要分类依据,共描述鉴定链格孢44种,其中,新种7个,新组合1个,中国新记录种5个(见附录),补充描述中国已报道种29个,不确定种2个。蛋白质是基因表达的直接产物,蛋白图谱所表现的构形、净电荷及分子量的不同反映了物种之间的不同。为了从蛋白质水平检测链格孢种间的差异,我们在审慎的形态学鉴定基础上,选用15个菌株进行可溶性蛋白凝胶电泳分析,21个菌株进行酯酶同工酶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种间可溶性蛋白图谱的带型具多型性,种内菌株间的带型具相似性。不同种间的酯酶同工酶带型具多型性,种内菌株间带形基本一致。聚类分析都得到了和形态鉴定一致的结果。表形性状的差异最终是由基因型决定的。RAPD技术用随机引物对整个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具有极大的丰富性和探测性。我们用筛选出的9个随机引物对57个链格孢菌的基因组DNA进行RAPD分析,共得到142个多态性带,平均每个引物15.8条带。聚类结果显示,大孢子种和小孢子种能明确区分成两组,小孢子种在42%的相似系数处,
张成省[5]2002年在《Alternaria Alternata菌丝细胞壁凝集素的分离纯化及特性研究》文中指出在各种不同的生命现象中,识别是中心事件,也是许多基于细胞间互作的生命进程中的第一步。真菌细胞壁作为细胞的最外层部分,调节着真菌(包括菌寄生真菌或寄主真菌)与周围环境最初的物理化学相互作用,细胞壁结合蛋白质在这些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细胞壁蛋白质的研究成为生物间相互识别机制研究的热点。菌寄生是菌寄生真菌与寄主真菌间的一种寄生方式,结合于寄主真菌菌丝细胞壁上的特异性蛋白—凝集素被认为是菌寄生过程中的重要识别因子。 纤细齿梗孢Olpitrichum tenellum系接触性活体营养菌寄生真菌,寄主之一是Alternaria alternata,关于这一类菌寄生真菌与寄主真菌间的识别机制研究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选择二者作为研究系统,分离纯化了寄主细胞表面的特异性蛋白质凝集素,对其在菌寄生过程中的作用作了初步探讨,为进一步研究菌寄生过程中的信号传递奠定基础,为阐明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机理提供一定证据;同时对真菌菌丝细胞壁可溶性蛋白的分离方法也作了研究,为真菌菌丝细胞壁研究提供方法参考和实验依据。结果如下: 1.以A.alternata为研究材料,分别用叁种不同的化学方法,对真菌菌丝细胞壁蛋白质的抽提方法进行了比较和研究。结果表明依次经过液氮研磨、超声波细胞粉碎机和细胞匀浆混合器处理,可使细胞壁破碎率≥99%在一定条件下(1200g,2min)离心即可制备较纯的细胞壁,纯度约95%。将分离到的细胞壁分别用叁种不同的化学方法即碱抽提(常温)、热碱抽提和SDS抽提,并对抽提液的蛋白含量及组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叁种方法均为有效的抽提A.alternata菌丝细胞壁蛋白的方法。其中,热碱法抽提蛋白含量最大,常温碱法次之,SDS法最小;叁种方法所抽提蛋白主要成分均一致(≥40%),但所抽提的蛋白组分又有差异。SDS法和常温碱法相似性极大(≥80%),而二者与热碱法差异相对较大;叁种方法所得到的细胞壁抽提液的含糖量各不相同,常温碱法含糖量很低,SDS法与热碱法含糖量则很高,以SDS法为最高:含糖量越高,其对蛋白质研究影响越大。本研究仅仅对蛋白质的抽提方法做了比较和研究,这些方法所抽提到的非蛋白组分对随后的研究是否有影响或有哪些影响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2.A.alternata菌丝细胞壁可溶性蛋白抽提液对O.tenellum的孢子具有较强的凝集力,用氯仿一异戊醇去除蛋白后,对O.tenellum的孢子的凝集力则显着下降,这说明起凝集作用的因子很可能是一种蛋白质。经硫酸铵沉淀,DEAE-Sepharose阴离子交换柱层析和Sephacryl S-100分子筛层析分离到了这种蛋白,活性分析表明它是一种凝集素,定名为AAL,分子量为37kDa,其等电点是pH4.7,最大紫外吸收波长为282nm。经糖染色鉴定为一种糖蛋白,中性糖含量约为14%。本研究结果表明AAL在A.alternata菌丝和O.tenellum的孢子吸附事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O.tenellum的孢子具有极强的凝集力,当其缺乏时,孢子凝集力显着下降,暗示AAL很可能起识别因子的作用,与菌寄生真菌细胞表面的特殊位点(可能为糖蛋白)相 张成省:Alternaria alternate菌丝纫胞壁凝集素的分离纯化及特性研究结合,以达到相互识别和附着的作用。
李朋华[6]2016年在《部分链格孢属真菌的形态学及多基因鉴定》文中研究说明在世界范围内,链格孢属真菌是引起农作物发病的重要病原菌,特别是其中的大孢子种,可引起许多重要作物黑斑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链格孢属的分子分类鉴定研究还不完善,本研究主要对链格孢属大孢子种进行收集及鉴定,深入了解链格孢属真菌的存在状况,发现更多的链格孢属大孢子种新种资源,为今后相关真菌分类及病害研究奠定基础。本研究从云南的大理、昆明、西双版纳,青海西宁,甘肃兰州、渭源会川,陕西西安,河南郑州、灵宝、郏县等地采集了1000余份植物病害标本,并进行分离培养,共得到链格孢小孢子种117株,链格孢大孢子种8株。整理实验室保存链格孢大孢子种17株,共计25株,进行形态学鉴定。将25株链格孢大孢子种鉴定到种的21株,鉴定结果为:ZMJ30为百日菊链格孢A.zinniae、ZMJ73为胡萝卜生链格孢A.daucicola、ZMJ72为人参链格孢A.panax、ZMJ10为雪叶莲链格孢A.cinerariae、ZMJ81为车前链格孢A.plantaginis、ZMJ80为A.ranunculi、ZM140768-1为大孢链格孢A.macrospora、ZM140773为侵染向日葵链格孢A.helianthinficiens、ZM131190为向日葵链格孢A.helianthi、ZM141147为万寿菊链格孢A.tagetica、ZM140227为万寿菊生链格孢A.tageticola、ZM141179为胡萝卜链格孢A.dauci、ZM12272-1为葱链格孢A.porri、ZM140831为芸薹链格孢A.brassicae、ZM030316为鬼针草链格孢A.pilosa、ZM030296为蒺藜链格孢A.tribuli、ZM030201为葎草链格孢A.humuli-scandens、ZM160038为茄链格孢A.solani、ZM160039为大孢链格孢A.macrospora、726546和726547均为蜂斗菜链格孢A.petasitis;ZMJ76、ZM12268-a、ZM12260-b、ZM12250-a这4个为未知种。其中,共发现新种3个,即车前链格孢A.plantaginis、万寿菊生链格孢A.tageticola、鬼针草链格孢A.pilosa。证明新病害2个,即大孢链格孢A.macrospora引起西红柿叶斑病,雪叶莲链格孢A.cinerariae引起蜂斗菜叶斑病。从真菌分类研究中常用的基因ITS、EF-1α、HIS、RPB2、ACT、OPA2、APN2、Gpd。中,根据扩增率和扩增产物是否单一,即琼脂糖凝胶电泳条带是否单一,来判断某一个基因是否是个链格孢大孢子种的分子鉴定。最终筛选出来5个扩增率较高,条带单一的基因,即ITS、EF-1α、HIS、RPB2、ACT。扩增出的目的片段大小依次为:573bp、339bp、426bp、951bp、436bp。参试的链格孢大孢子种共计21个,基于ITS、EF-1α、HIS、RPB2、ACT这5个基因的序列,并下载链格孢属相关的基因序列,用MEGA6.06的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e)分别进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利用计算机的cmd命令调用相关软件在对每一个菌株的5个基因序列进行拼接,将拼接好的序列同样用MEGA6.06的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e)进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对系统进化树分析后发现,ACT基因的保守性最强,对链格孢大孢子种的区分度比较小,只能将大孢子种和小孢子种明显区分成两个部分,将菌株ZMJ72鉴定为人参链格孢A.panax,将ZM160038鉴定为茄链格孢A.solani,而其他大孢子菌株都无法鉴定到种。ITS基因也相对较为保守,只能把大孢子种和小孢子种分成两个独立的部分,将菌株菌株ZMJ72鉴定为人参链格孢A.panax。EF基因的保守性最弱,外群和小孢子种聚合在一起,证明,虽然EF基因的扩增率较高,条带单一,但是扩增出的片段大小不一,比对及建树后发现EF基因不适合作为链格孢属分类鉴定的参考基因。HIS基因也相对较为保守,不能将大孢子种和小孢子种明显区分开。RPB2基因在链格孢属分类鉴定中的表现相对较好,不仅能够将大孢子种和小孢子种区分开,还能将菌株ZM141179为胡萝卜链格孢A.dauci,ZMJ72为人参链格孢A.panax。多基因聚合后建树之后,总体来说,多基因聚合鉴定比单基因鉴定更加有效,能够将多数种区分开,但是仍有部分种不能有效区分,这部分种需进一步研究鉴定到种。
李雅南, Sayed, Rashad, Ali, Shah, 孙少慧, 白艳菊, 吕典秋[7]2017年在《黑龙江省马铃薯叶斑类病害Alternaria属病原组成和分布》文中指出生产上常见的马铃薯叶斑类病害主要包括马铃薯早疫病、黑点病和黑斑病等,均导致马铃薯植株叶片枯死、严重时侵染块茎,造成减产。马铃薯早疫病、黑点病和黑斑病的病原分别为茄链格孢菌(Alternaria solani)、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和细极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sima),是Alternaria属的叁个不同种。本研究旨在针对Alternaria属这叁个病原建立一套PCR快速分子鉴定技术,同时结合传统生物学鉴定方法,调查分析黑龙江省马铃薯叶斑类病害Alternaria属病原的小种组成和发生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利用通用引物H3-1a/H3-1b对感染Alternaria病原菌的马铃薯植株病样进行PCR扩增,在489 bp、440 bp和546 bp处出现条带,经测序比对分析,叁处目的条带分别鉴定为茄链格孢菌(Alternaria solani)、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和细极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sima)。对2015年采集自黑龙江省马铃薯主产区的55个植株叶斑类病样进行生物学和PCR鉴定,结果显示大部分病样为Alternaria属多个小种混合侵染,主要是A.tenuissima、A.alternata和A.solani,这叁种病原所占被测病样总数百分比分别为71%、45%和33%,A.tenuissima为优势小种。本研究结果将为准确检测马铃薯植株叶斑类病原菌提供技术支持,为生产上有的放矢防控马铃薯叶斑类病害提供帮助。
蒋黎艳[8]2016年在《柑橘中5种链格孢霉毒素检测技术及产生分布规律初探》文中研究指明链格孢霉毒素是由链格孢菌属产生的一类具有诱变性、基因毒性、致癌致畸毒性及急性毒性等毒性的次级代谢产物,其中主要的代谢产物有链格孢酚(AOH)、交链格孢酚单甲醚(AME)、交链孢烯(ALT)、链格孢菌毒素I,II,III(ATX-I,ATX-II,ATX-III)、细交链格孢菌酮酸(Te A)和腾毒素(Ten)等。柑橘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产品和经济作物之一。我国柑橘的种植面积和年产量目前均居世界首位。柑橘在生长、采收、贮藏、运输和销售等各个过程,均易受到霉菌污染继而产生并积累展青霉素、链格孢霉毒素等各种真菌毒素,对柑橘鲜果食用和柑橘类果汁加工以及柑橘皮渣利用等都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严重影响柑橘及其加工制品、副产品的安全食用,危害消费者的生命和健康。近两年链格孢菌等引起柑橘褐斑病、黑腐病等严重病害及链格孢霉毒素对柑橘食用安全产生的危害引起各国研究者的热切关注,但目前国内外仍没有链格孢霉毒素相关的限量标准和系统研究,因此研究柑橘中的链格孢霉毒素对其限量标准的制定和风险评估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本论文研究建立了易污染柑橘的链格孢酚、交链格孢酚单甲醚、交链孢烯、腾毒素及细交链格孢菌酮酸5种链格孢霉毒素的Qu ECh 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快速检测方法,开展了重庆市柑橘中的链格孢霉毒素的污染情况调查及抽样监测分析,并以不同品种柑橘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人工纯种霉菌接种后不同品种柑橘果实中5种链格孢霉毒素的产生规律和鲜果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具体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Qu ECh 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检测柑橘中Ten、ALT、AOH、AME和Te A 5种链格孢霉毒素的方法。待测样品经改进的Qu ECh ERS前处理方法一步完成萃取净化,采用乙腈(1.5%甲酸)提取,无水Mg SO4和Na Cl盐析,以ACQUITY UPLC BEH C18液相色谱柱为分离柱,用乙腈和0.1%甲酸水溶液进行梯度洗脱,电喷雾正离子(ESI+)多反应模式监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测定,外标法定量。在该方法条件下,5种链格孢霉毒素分离效果良好,在2.0~100μg/L浓度范围内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检出限在0.11~0.91μg/kg之间。在5、20和100μg/kg叁个水平下加标5种毒素的加标回收率在71%~112%范围内,相对标准偏差为1.08%~9.87%,能满足柑橘中真菌毒素检测的要求。2.对重庆柑橘主产地区果园以及各大超市采集的不同柑橘品种共计113批次样品中的5种链格孢霉毒素的污染水平开展了监测分析。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5种链格孢霉毒素在柑橘样品中的总检出率为27.43%,总含量范围在2.14~66.55μg/kg之间,检出平均含量为12.70μg/kg;Te A、Ten和AOH的检出率和检出含量均比较高,其中Ten的检出率最高,可达15.93%,Te A的检出含量最高,可达66.55μg/kg。(2)市场和基地果园两类样本来源均有部分柑橘样品中能检出各种链格孢霉毒素。其中市场取样的宽皮柑橘检出率高于基地采样,而基地采集的其他品种的柑橘的检出率和检出含量均高于市场取样。(3)链格孢霉毒素检出平均总含量较高的是宽皮柑橘和柚类,其中5种链格孢霉毒素在宽皮柑橘中均有检出,检出率34.88%,含量范围在2.24~66.55μg/kg之间,检出平均总含量为11.54μg/kg。3.研究了不同柑橘品种人工接种链格孢菌属(Alternaria alternate)后,病斑部位全果、病斑部位之外的健康部位果皮和果肉中5种链格孢霉毒素的产生变化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在接种5天时,不同柑橘品种果实发病部位中均产生了Ten、ALT、AME、AOH和Te A,在整个发病过程中,病变部位中Te A产生和累积速度最快,检出含量最高(可达55880.71μg/kg)。不同柑橘品种经过纯种链格孢菌人工接种后的产生链格孢霉毒素含量的的能力不同,最终含量高低顺序为:温州蜜柑>红橘>锦橙>柠檬>宜昌橙>葡萄柚。(2)柑橘品种中发病部位(全果,包括果皮和果肉)、健康部位果皮和健康部位果肉中的5种链格孢霉毒素含量随着病斑直径的扩大逐渐增加,其中在发病部位的含量范围为0~55880.71μg/kg,在健康部位果皮的含量范围为0~26336.65μg/kg;在健康部位果肉的含量范围为0~40677.65μg/kg。同时也发现橙类和柚类的果皮抗菌能力强,宽皮柑橘抗性弱。研究表明,由于柑橘感染产毒链格孢菌后产生的毒素会从病斑部位扩散到周围健康部位进而累积,因此,在鲜食加工和风险评估中应引起关注和重视。
刘建利[9]2016年在《沙打旺黄矮根腐病菌分子生物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是我国特有豆科牧草,适宜于干旱、半干旱和半荒漠地区,具有治理水土流失等生态作用。沙打旺黄矮根腐病是由沙打旺埃里砖格孢(Embellisia astragali)引致的沙打旺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为系统性病害、气传病害和种传病害。此前研究表明该病菌的形态特征及在寄主体内的生活特性与疯草内生真菌(Alternaria spp.=Undifilum spp.,Embellisa spp.)相似,但由于尚未见其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报道,故二者相似的论断尚缺少分子生物学的佐证。为减少种子传播途径和分子育种,减少病害的发生,有必要研制出种带该病菌的快速检测技术,以及挖掘出其致病基因。为此,本论文开展了相关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果。1.基于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PD)、RNA聚合酶II第二大亚基(RPB2)和转录延伸因子1-α(TEF-1)的联合多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确定该病菌与链格孢属波浪芽管孢组Genus Alternaria Section Undifilum的模式种A.bornmuelleri DAOM 231361均属于同一组;基于核糖体编码基因内转录间隔区(ITS)和GPD多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该病菌与6种疯草中的4种疯草内生真菌不同,属另一物种,两个系统树中上述两个分支的MP自展支持率和贝叶斯后检支持率都分别为100%和1.00;再加上此菌也具有链格孢属波浪芽管孢组典型形态特征“波浪芽管”,鉴于种加词“astragali”已被其他真菌占用。故将其更名为甘肃链格孢Alternaria gansuense comb.nov.,厘清了沙打旺黄矮根腐病菌与疯草内生真菌之间的关系。2.根据细胞质膜叁磷酸腺苷水解酶基因片段(ATPase)设计出此菌的特异性检测引物AatpF(GTCGAGAGTTTTTTCTT)和AatpR(GGTGGAGCTGGGTTGTTTTA),利用此特异引物进行普通PCR,可检测出沙打旺种子中5 pg/μL以上的此病菌DNA,带菌率1.5%的种子;荧光定量PCR拟合方程为Ct=-3.226×(log[DNA])+29.055,相关系数为0.9987,最低可以检测0.5 pg/μL沙打旺黄矮根腐病菌DNA。运用本方法可以准确快速检验检疫沙打旺种带黄矮根腐病菌,预防该病在新建植人工栽培沙打旺草地致病成灾。3.根据线粒体内核糖体小亚基编码基因(mtSSU)基因设计出疯草内生真菌特异性检测引物OmtssuF(CATAGAAAAAAAAATAAACAAACTG)和OmtssuR(TGTCTGCCCAGGTTACGG),利用此特异引物进行普通PCR检测,最低检测疯草样品中含5 pg/μL内生真菌DNA,荧光定量PCR拟合方程为Ct=–2.9105*(log[DNA])+31.213,相关系数为0.9973,最低检测限为5 fg/μL疯草内生真菌DNA。该方法可以应用于揭示疯草中内生真菌含量与有毒物质苦马豆素含量之间的关系研究中。4.以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真菌钙调素保守区兼并引物CAL-228F和CAL-737R扩增得539 bp的同源片段;采用Hi-TAIL PCR分别获得344 bp的5’侧翼序列和729 bp的3’侧翼序列,拼接获得基因的1290 bp的全长DNA序列;利用全长引物CaMF和CaMR,得到840 bp的DNA全长序列和450 bp的cDNA全长序列,DNA全长序列中有4个内含子,均具有典型的AT-AG特征,cDNA全长序列翻译出149氨基酸多肽,与其他真菌的钙调素高度同源。再次采用Hi-TAIL PCR技术克隆钙调素基因5′端992 bp和3′端1096 bp的侧翼序列,在此基础上,用Split-Marker技术,构建了沙打旺黄矮根腐病菌钙调素基因的敲除载体,为后续阐明其调控该菌生物学功能、致病性机制奠定基础。5.将液体摇瓶培养15天的沙打旺黄矮根腐病菌菌丝为材料,以0.6 M MgSO4为稳渗剂,20 mg/mL Glucanex+20 mg/mL Glucanase+20 mg/mL纤维素酶+0.16 UN/mL几丁质酶复配,30℃,120 rpm水浴振荡酶解6 h,四层擦镜纸-漏斗法过滤收集原生质体。先液体后固体,自然涂布法于RM培养基上,25℃培养15~20天可再生,为后续开展REMI遗传转化建立突变体库及基因敲除奠定基础。
翟凤艳, 张柯, 李娟, 刘英杰[10]2015年在《新乡地区链格孢菌病害病原鉴定》文中认为将在新乡地区采集的鸢尾、国槐、玉米、红叶李、黄豆、豆角、白蜡树、芙蓉、刺槐、竹子10种植物的链格孢菌发病叶片标本,在室内制作成临时玻片,通过对病原菌形态进行显微观察,并观察和描述症状特征、测量梗及孢子大小,结合文献的查阅和分析,鉴定10种植物上的链格孢属病原菌.鉴定结果表明:10种植物上的链格孢属病原菌分别为鸢尾生链格孢、细极链格孢、小麦链格孢、杏链格孢、黑链格孢、长喙链格孢、连翘链格孢、锦葵链格孢、豆链格孢、稻链格孢.
参考文献:
[1]. 水葫芦生防菌Alternaria sp.WH56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D]. 赵楠. 上海交通大学. 2008
[2]. 万寿菊叶斑病病原鉴定及药剂防治研究[D]. 王龙. 甘肃农业大学. 2007
[3]. 植物病原链格孢属真菌的致病机制研究进展[J]. 康子腾, 姜黎明, 罗义勇, 柳陈坚, 李晓然. 生命科学. 2013
[4]. 链格孢属真菌现代分类方法研究[D]. 孙霞. 山东农业大学. 2006
[5]. Alternaria Alternata菌丝细胞壁凝集素的分离纯化及特性研究[D]. 张成省. 山东农业大学. 2002
[6]. 部分链格孢属真菌的形态学及多基因鉴定[D]. 李朋华. 河南农业大学. 2016
[7]. 黑龙江省马铃薯叶斑类病害Alternaria属病原组成和分布[J]. 李雅南, Sayed, Rashad, Ali, Shah, 孙少慧, 白艳菊, 吕典秋. 分子植物育种. 2017
[8]. 柑橘中5种链格孢霉毒素检测技术及产生分布规律初探[D]. 蒋黎艳. 西南大学. 2016
[9]. 沙打旺黄矮根腐病菌分子生物学研究[D]. 刘建利. 兰州大学. 2016
[10]. 新乡地区链格孢菌病害病原鉴定[J]. 翟凤艳, 张柯, 李娟, 刘英杰.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标签:生物学论文; 孢子植物论文; 真菌孢子论文; 凝集素论文; 柑橘论文; 孢子论文; 生物技术论文; 真菌论文; 沙打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