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特点分析_课程标准论文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特点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标准论文,教材论文,高中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启动以来,化学学科已有三个版本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面世,分别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版”)、山东科技出版社(以下简称“鲁科版”)和江苏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苏教版”)出版。三套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以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为指导和依据,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视反映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努力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体系,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与要求。学习新课程教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了解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所带来的变化。具体来说,三套教材具有以下编写特点:

一、教材突破了传统教材以学科为中心的教材体系,以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为主旨,形成了学科中心、社会中心、学生中心相融合的教材结构体系

教材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的处理,依据课程标准,不再追求从结构、性质、制法、用途等方面系统地学习和研究有关的物质,而是将对物质的研究置身于社会实际问题背景下,突出知识在社会实践中的价值和应用,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常见物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自主活动和亲身实践中学习有关物质的知识。三个版本必修1中元素化合物知识教材体系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三套教材都弱化了按照元素自然族来介绍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传统做法。人教版教材以金属及其化合物、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为章(专题)构建必修1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节标题中融合材料、环境保护、化工生产等社会热点及社会应用问题。鲁科版教材在这一部分突出元素观这一学科基本观念的建立,从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元素与材料、元素的转化、海水中的元素等多种线索介绍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开阔学生认识元素与物质的视野。苏教版教材以海水资源利用、化学材料、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线索对必修1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整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大的社会背景下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

二、教材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知识的处理,在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中逐步完善,螺旋发展,具有层次性,体现了课程的基础性和选择性

高中化学新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知识主要涉及物质结构和化学反应两大领域,主要分布在必修1、必修2、化学反应原理和物质结构与性质四个模块当中。必修模块的教学要求大致为“初步建立”,选修模块的教学要求大致为“系统认识”。三套教材对这部分知识的处理均依据课程标准,严格控制深广度。部分概念原理知识的分布和发展关系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必修模块的知识内容和教学要求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为学生后续选修模块的学习奠定了基础。选修模块对概念原理知识的处理,重在让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化学核心知识,理解概念原理的本质。

在实际教学中,应准确把握和区分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教学要求,如“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在必修模块中是作为化学反应的分类类型来介绍,其最基本的要求是根据标准进行类别判断。至于各种情况下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氧化剂、还原剂强弱比较等知识都将在相应的选修模块中进一步学习。

新课程概念原理教学强调观念建构,政变原来概念教学中存在的过多关注具体概念的辨析和概念的识记,忽视概念的指导作用,而导致学生记得具体的概念知识,却不会用概念分析、解释问题或现象的状况。概念原理教学要从具体的知识教学转化为以观念建构为核心的教学。比如:人教版化学1中“胶体”的内容除了让学生掌握分类的方法(溶液、胶体、悬浊液)外,教材还希望学生初步建立起以下科学观念:(1)物质的组成、尺度、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反映物质的结构。(2)物质的性质与它在自然界中的存在状态及用途是有直接联系的。(3)物质在不同的尺度下,存在着不同的结构,其研究方法也就不同。

三、教材在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的组织线索、学习的重点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重视用分类的观点和理论知识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

元素化合物这部分知识首先是从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角度选择元素化合物,金属主要选取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非金属主要选取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选取这部分知识内容主要是综合考虑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代表性、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存在以及对生产生活与环境保护有着广泛影响等因素。从表1可以看出,与现行高中化学教材相比,三套教材在内容的组织线索上都改变了以单一物质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从不同的角度对元素化合物的学习体系进行了重新构建和整合,但它们都有共同的特点,即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从自然走进化学的课程理念。

另外,从表1还可以看出,教材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处理不再分为周期律前元素和周期律后元素,不再以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为出发点,采用推理、演绎的方法学习化学,而是以物质分类的思想来整合教学内容。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酸碱盐的电离等概念原理作为元素化合物学习的理论基础,是通过提供实验事实、科学史话等感性材料,采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得化学知识的。这要求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形成理性认识——能够运用物质分类的观点,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思想方法指导对元素化合物性质的认识。

四、教材突出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实验数量、实验内容、实验类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体现了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理念

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中,化学实验既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又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载体。化学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化学基础理论、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新教材在实验类型和要求上淡化了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的区别,其意图在于教师要根据实验内容和学校条件,尽量为学生实验探究创设有利条件,切不可因为没有明确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就在教学中以课时紧、时间少为由,变做实验为讲实验,变学生实验、边讲边实验为演示实验。

实验在教学内容中所占的比例大大提高。众所周知,新课程必修内容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更加突出基础性,难度大大降低,但化学实验大大加强了(见表3)。

同样,选修模块中,化学实验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还专门设有“实验化学”选修模块,这样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实验在化学学科中的地位,进一步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与现行教材相比,教材在实验内容方面有所变化,归纳起来主要有:

注意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相联系。实验内容生活化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也可引导学生通过化学实验来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现象和社会实际问题,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具体体现在“化学与生活”和“化学与技术”模块中,这两个模块增加了较多的这类实验,主要涉及:日常生活用品、药品、营养与健康、环境(居室内甲醛含量的检验)、农业生产(如土壤PH值的测定、无土栽培、合理施肥)、工业生产(如合成氨、氨氧化制硝酸、硬水软化)等内容。另外,在必修模块和其他选修模块中的实验,也注意到了与生产、生活实践的联系。例如:海带中提取碘、尿不湿的吸水率、补铁剂中铁含量的测定、酿制米酒、海水提溴、电路板的制作、铁的锈蚀、污水处理、汽车尾气成分的检测等,充分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与生活生产实际紧密相连的特点。

突出化学实验的探究性。改变化学实验“照方抓药”现状的关键是加强化学实验的探究性设计。这对于全面体现化学实验的功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这一角度出发,各版本教材都相应增加了探究性实验的内容。如:人教版“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鲁科版“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苏教版“探究钠、镁、铝单质的活动性强弱”等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比较、观察和描述;到对实验结果的推断、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的体验各方面都体现了让学生经历过程、获得知识和学会方法的理念。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不仅学习了有关的化学知识与技能,而且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和运用了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

体现化学实验的现代化。高中化学新课程注重体现化学学科发展的时代性,化学实验的现代化是化学课程现代化的必然结果。中学化学课程应使学生认识到现代化学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实验手段,知道一些常用的现代化学实验方法和仪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将其中的一些现代实验仪器引入中学化学实验室。三个版本教材在化学实验中均引入了比色法、气相色谱法和电化学分析法,同旧教材相比,在化学分析方法的定量化和实验手段的现代化方面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

对一些实验顺序进行了调整。如人教版、苏教版教材中,在化学1的第一章都增加了“萃取、蒸馏”等基本操作实验,其意图是让学生在高中化学的开始阶段就尽量多地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必需的实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树立通过实验学习化学的观念,并为学生顺利进入后面的化学学习奠定实验技术与操作的基础。

因知识内容变化增加了一些实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化学1中要求“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其中硫的性质在原化学教学大纲中是没有要求的,这种变化在鲁科版教材中体现为:增加了硫单质的3个性质实验——硫的物理性质实验、硫粉与铁粉的反应、硫与氧气的反应,同时增加了不同价态硫元素间转化的探究实验,为学生深入、全面了解硫元素的性质奠定了实验基础。

五、教材的设计和呈现方式灵活多样,图文并茂,设置多种学习栏目,引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教材与以往教材的最大区别就是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不同。传统教材呈现方式单一,一般以纯文本叙述为主,对于结论性知识一般都给予明确揭示。而新教材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自己进行归纳总结,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三种教材都设置了多种不同功能的栏目,通过这些栏目,使“学生经历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在化学学习中,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从表4可以看出,各版本教材设置的栏目名称尽管不同,但都有相同或相近的功能和作用。这些栏目大致可以分为活动性栏目和资料性栏目。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体会栏目的功能,对栏目的学习要求做出分析,进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和策略。一些活动性栏目,如人教版的思考与交流,鲁科版的交流研讨,苏教版的交流讨论、各抒己见等栏目,旨在引导学生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中学习,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机会,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切不可无视教材中栏目的存在,仍用一讲到底的方式进行教学。而对于一些资料性栏目,如人教版的科学视野、科学史话,鲁科版的资料在线、化学与技术,苏教版的拓展视野等栏目,教材设计旨在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对学生不作基本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理解资料性栏目设置的意图和要求,避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六、教材在课后作业和练习编写方面,形式多样,与教学内容配合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三维目标全面发展

依据课程标准,三个版本的教材在课后作业设计方面均改变了以往旧教材作业设计过分注重巩固知识的现象,而转向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探究精神,关注课后作业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价值观形成的作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在课后作业类型上,三个版本的教材均转变了以往单纯纸笔练习的形式,将实践活动引入课后作业。如鲁科版教材在化学1第一章第一节课后作业为:以“我的职业理想与化学科学”或“我心目中的化学”为题写一篇小论文并在班里交流。人教版教材在讲完几种重要的化合物后安排了课后实践活动:铝盐和铁盐的净水作用;可溶性铜盐有毒,但在生命体中,铜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请你上网查一查金属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并与同学交流。这些课后实践活动的引入,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化学的价值和作用,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有利于三维目标的统一和谐发展。

三个版本教材在课后习题的编写上,注重创设情境,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与实际生产生活情境相联系,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化学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人教版教材化学2《基本营养物质》课后作业为:未成熟的苹果肉遇碘酒变蓝色,成熟苹果的汁液能与银氨溶液发生反应,试解释原因。鲁科版化学2《煤的干馏》课后作业: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而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是丙烷、丁烷、丙烯、丁烯。请根据以上物质的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思考:使用天然气的煤气灶是否适合于液化石油气?苏教版教材化学2《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课后作业为:形成氧炔焰的焊枪,其气体出口是一个双层管,氧气从内管喷出,乙炔从外管喷出,在管口形成高温火焰。如果氧气从外管喷出,乙炔从内管喷出,可以吗?为什么?这些课后习题的设计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应用,有利于转变习题教学中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总体而言,三个版本教材知识体系完整,结构新颖;注重过程方法,体现实验探究,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图文并茂,语言生动活泼,版面设计美观实用,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我们相信,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这些教材将会进一步得到完善。

标签:;  ;  ;  ;  ;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特点分析_课程标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