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脑科医院 湖南邵阳 422000
【摘 要】目的:探讨分析氯丙嗪与利培酮治疗苯丙胺类毒品所致精神障碍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我院住院收治的苯丙胺类毒品所致精神障碍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氯丙嗪组和利培酮组,每组各50例,比较临床疗效、治疗前后PANSS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氯丙嗪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与利培酮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两组治疗1周、治疗4周后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及PANSS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后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及PANSS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1周氯丙嗪组一般精神病理与总分显著低于利培酮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苯丙胺类新型毒品所致精神障碍的患者,刚入院时早期控制激越、兴奋、躁动症状为首选,而氯丙嗪从其药理机制和临床对照研究结果证实,它可以作为基层精神病专科医院临床医师的第一药物选择。
【关键词】氯丙嗪;利培酮;新型毒品;精神障碍
近年因滥用苯丙胺类毒品导致的精神障碍的患者越来越多。该类精神障碍出现的精神病性症状,主要表现为妄想、幻觉、暴力倾向、焦虑及冲动行为等。对其所表现的精神病性症状的治疗,临床上常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据文献报道,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及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均有效[1]。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吸食苯丙胺类毒品出现精神障碍的患者,需在入院后短期内(3-5天)缓解其冲动行为及焦虑、恐惧情绪,否则给病房的安全管理、患者自身及医务人员安全带来极大的风险,所以在抗精神病药物的选择上,给我们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近两年来,我们使用氯丙嗪治疗苯丙胺类毒品所致精神障碍,并与利培酮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6年 1 月至 2017年10月在本院住院并符合DSM-IV苯丙胺类毒品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理由包括有明确的药物滥用史,精神病性症状出现与药物滥用密切相关,入院时尿苯丙胺检测结果阳性等。此外,患者既往无精神疾病史,且各种临床资料较完整,满足本研究的要求。入组病例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分≥60 分。共选择病例100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以 1∶1 的比例,分为 2组:利培酮组 50例,男 33 例,女 17 例,年龄 19~44 岁,平均年龄(24.52±3.41)岁,病程 2~24个月,平均(12.42±2.94)个月;氯丙嗪50 例,男 35 例,女 15 例;住院 20~42 岁,平均(20.23±4.28)岁;病程3~23个月,平均(11.95±2.52)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氯丙嗪组给予起始剂量 50mg /d,静脉滴注,视情况第 2 天将剂量加到100 mg /d静脉滴注,同时给予氯丙嗪100-300mg口服。利培酮组给予起始剂量为 2mg /d口服,4天内递加到 4 mg /d,以后视病情调整剂量至最高剂量6 mg /d,平均(2. 5±1. 0) mg /d,必要时配合氟哌啶醇肌注。疗程均为 4 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4 周进行血、尿常规、血压、心电图、血糖及肝、肾功能、心肌酶谱检查。治疗期间视病情可适当使用苯海索及苯二氮卓类药物。采用 PANSS 和 TESS 量表对治疗前及治疗后第4 周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评定。以 PANSS 减分率≥75%为痊愈,50% ~ 74% 为显效,25% ~ 49%为好转,<25%为无效。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氯丙嗪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与利培酮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临床疗效 (分,±s)
2.2 两组治疗前后PANSS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1周、治疗4周后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及PANSS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后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及PANSS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1周氯丙嗪组一般精神病理与总分显著低于利培酮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ANSS评分比较 (分,±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利培酮组比较,#P<0.05
2.3 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及心肌酶谱、心电图均无明显异常,表明氯丙嗪、利培酮安全性均好。但在治疗过程中发现,氯丙嗪发生过度镇静嗜睡机会较大,早期对兴奋、躁动、激越明显的患者能有效改善上述症状。有4例出现一过性的肝功能异常,5例出现了锥体外系反应,表现为急性肌张力障碍,5例发生体位性低血压,3例出现头晕。利培酮组发生16例锥体外系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静坐不能、急性肌张力障碍,有 2例发生排尿困难,2例出现一过性肝功能异常,该组患者所表现的兴奋、激越症状需联合苯二氮卓类药物对症治疗后能改善。以上各种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均可有效缓解,未影响治疗。两组TESS对比见表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X2=1.967,P>0.05)。
表3 两组治疗TESS比较
3 讨论
苯丙胺类新型毒品为人工合成的中枢神经兴奋性药物,它们均是儿茶酚胺的间接激动剂,主要是促进神经末梢内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释放,并阻止它们的重吸收,高剂量的时候还可以抑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从而增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的神经传递[2]。苯丙胺类毒品所致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幻听等知觉障碍,以被害妄想和嫉妒妄想为主的思维内容障碍,以易激惹为主的情感障碍,此外,兴奋及冲动行为等表现突出,其症状表现类似精神分裂症急性期表现[3]。
利培酮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药理机制是通过选择性地阻断中脑边缘系统多巴胺 D2受体和 5-HTA2受体而产生抗精神病疗效[4]。氯丙嗪属吩噻嗪类药物,具有阻断中枢多巴胺及肾上腺能受体而控制幻觉、妄想及激越行为[5]。
我们在临床中发现苯丙胺新型毒品所致精神障碍者多数除了有幻觉、妄想外,更多表现易激惹、兴奋及冲动行为,给我们临床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和病房安全的管理带来极大的风险,所以在短期如何把这些症状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在本次对照分析研究中,氯丙嗪在一周以内对这些症状的治疗明显优于利培酮,这与氯丙嗪兼有阻断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有关,且具有良好的镇静作用,而苯丙胺类新型毒品引起的幻觉妄想及激越行为是因为升高突触间隙的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所以患者往往在入院经后氯丙嗪治疗3-4天就变得”“温顺”,极大的缓解了病房的安全管理压力,同时医务人员被威胁、攻击的几率也降低到最低。整个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以体位性低血压、EPS、头晕、嗜睡较多,经心理支持后都能耐受,患者自我感觉也轻松。治疗1周氯丙嗪组一般精神病理与总分显著低于利培酮组(P<0.05),提示氯丙嗪更有助于患者早期症状的控制。
综上,对于苯丙胺类新型毒品所致精神障碍的患者,刚入院时早期控制激越、兴奋、躁动症状为首选,而氯丙嗪从其药理机制和临床对照研究结果证实,它可以作为基层精神病专科医院临床医师的第一药物选择。
参考文献:
[1]张广东,印文娜,李庆丽. 奥氮平与氯丙嗪治疗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病性障碍对照研究[J].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6,22(5):14-17.
[2]徐雪云,李神赐. 丙戊酸钠联合氨磺必利治疗苯丙胺类毒品所致精神障碍效果观察[J]. 中国乡村医药,2016,23(17):23-24.
[3]瞿胜,程丽娟,王昉,等. 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治疗新型毒品所致精神障碍30例[J]. 医药导报,2016,35(1):25-26.
[4]李芳,殷蕾,杨海东,等. 药物治疗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有效性的网状Meta分析[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7,8(7):835-842.
[5]谈国林,周娣. 文拉法辛联合氯丙嗪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患者的临床效果[J]. 医疗装备,2016,29(15):125-126.
论文作者:李海军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9
标签:症状论文; 毒品论文; 氯丙嗪论文; 患者论文; 精神障碍论文; 两组论文; 苯丙胺论文; 《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