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周期理论发展前景初探_经济周期论文

商业周期理论发展前景初探_经济周期论文

经济周期理论的发展前景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前景论文,理论论文,经济周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本文概述了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的历史;从经济周期的根源和形成周期长度两个方面研究存在的问题,说明经济周期理论研究行将失去其重要意义;由此得出经济周期理论将被经济波动理论取而代之的结论。

关键词:商业危机 经济周期 经济波动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宏观经济总量发生周期性波动,这是自重商主义时代以来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遍及世界各国的事实。它对经济的健康发展往往具有破坏性的作用,这引起了各国经济学家的高度重视。一百多年来,人们提出了近百种经济周期理论,尤其是经历了本世纪30年代初的大萧条和70年代初的滞胀以后,随着对宏观经济现象的认识不断深入,经济学家们对宏观经济的脉博把握逐渐准确,政府对宏观经济调控的技术和艺术也日趋成熟,发达国家的经济波动越来越小,周期化特征越来越弱。这一切反映出经济周期理论行将走完它最后的路程,大有瓜熟蒂落之势。笔者认为,该理论今后难有重大突破,经济周期理论研究将被经济波动理论研究取而代之,从而在研究方法上推陈出新。

一、研究的演进

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波动,在重商主义时代即已出现,由于波动幅度不大,而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1825年英国爆发了世界上第一次普遍性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商品卖不出去和银行信用的崩溃,造成大量企业破产和工人失业。那时,人们把产生危机的根源归咎于商品的生产过剩,所以最初经济学家所关注的是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或恐慌,他们力图对这种“社会瘟疫”般的现象作出解释。于是萨伊利用他所谓“市场规律”来否定生产过剩的主张,并得到李嘉图的支持;另一方面,西斯蒙第和马尔萨斯等人则创立消费不足理论,以反对萨伊等人的观点。这是西方经济学说史上首次出现的经济周期理论及其争议。但那时争议的焦点仅限于产生危机的根源,尚未涉及其他的周期性波动问题,而且在1860年以前,西方经济学界一般都把资本主义经济视为一种具有平稳机制,沿着一条平坦轨道运行的经济,它只是偶然地受到“危机”的扰乱,从而把危机作为一种孤立的经济现象来对待。

1862年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发表了《论法国、英国和美国的商业危机及其发生周期》一书。他根据银行兴败的史料,首次明确提出9~10年的经济周期循环运动。从此以后的经济学家们才把危机作为经济周期性波动中的一个阶段,研究经济中这种周期波动的规律与原因。从那时以来,经济学家们所做的工作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大量经济统计资料的整理,分析研究经济中周期性波动的规律与特征;二是探讨引起这种周期性波动的原因。他们的这些研究成果成为现代经济周期理论的出发点。

1929年大恐慌之后,经济周期理论成为几乎所有西方经济学家必须接触的论题,产生了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到50年代初达到最高峰,使经济周期波动成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题。嗣后,经济周期理论研究才逐渐平静下来。从本世纪60年代起,尽管新的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激进政治经济学派和新自由主义者等都提出过各自的经济周期理论,但均未产生什么重大的影响,人们已不再热衷于探讨经济周期问题,连有些原来曾提出过某种周期理论的经济学家后来也认为,只存在不规则的经济波动而无较固定的经济周期。

二、存在的问题

经济周期理论必须研究两个主题:一是产生周期的根源;二是形成周期的长度。由于经济周期的复杂性和各经济周期之间的许多差异,它们的原因和基本特征一直是人们长期争议的问题。

首先,探讨经济周期性波动根源的学说就有数十种之多。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期内,经济学家的注意力都集中于商业危机。随着经济周期概念的出现,许多经济学家已关心危机前后事变的整个循环。但是,经济周期本身仍然被看成是基本上居于商业和金融活动的中心。某些经济学家查出经济周期的原因为自然力量;另一些经济学家则断定其原因为心理上的因素;而其他经济学家们将其原因归咎于货币银行体系的运转。将近19世纪末,对经济周期的关心开始转到工业和就业等现象,特别是转到表示资本品工业特征的巨大波动。这种变化反映了现代化国家的制造业、运输业、公用事业的增长和农业的相对衰落。19世纪过后的几十年内,发展了经济周期的许多解释,对投资的巨大作用予以了肯定。许多经济学家强调与投资过程有关的各种不同的因素,例如人口增长,领土扩张,资本存量,乐观主义激动情绪,新的技术,创新兴起,消费的变动率,利息率的变动,以及成本、价格和利润的变动。而有些经济学家们把经济周期归因于经济组织的各个特点,例如工业竞争,需求的不确定性或收入的不平等。此外,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随着经济基础和产业结构的变化,随着国际经济关系的发展,经济周期运动的基础也在不断变化,所以经济周期也在不断变形。经济周期除了具有规律性的一面外,还有非周期性的一面,其非周期性是由非周期性因素决定的。非周期性因素很多,在历史上有战争、农业歉收等;二次大战后有石油危机,也有局部战争等。战后更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国家干预的加强。西方国家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了大规模的干预,由此出现了政策性因素对经济周期的影响。政策因素也是一种非周期性因素,不过它是一种特殊的非周期性因素。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具有反危机、反周期的动机,因此与经济周期的规律性相对应,它也具有了一定的规律性。但往往政府为了消除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却制造了经济波动,因为政策时滞会加剧经济的波动。这一切都引起了经济学家们的关注,由此产生的各种经济周期理论可分为两大类:内生经济周期理论与外生经济周期理论。例如,属于内生经济周期理论的有消费不足(储蓄过度)周期理论,纯货币周期理论,货币投资过度理论,心理周期理论,固定资产更新周期理论,资本存量调整理论等;属于外生经济周期理论的有太阳黑子周期理论,非货币投资过度理论,创新周期理论,政治性周期理论等,此外还有用战争、革命、移民、政治事变、金矿与新大陆新资源的发现,科学发明、技术进步等偶发事件来解释经济周期的。各种周期理论的区别主要在其所强调的重点方面各不相同,它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经济周期的原因,解释了经济周期中的某些现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还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对所有经济周期波动的动因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因为产生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各种原因都可能造成经济的一度混乱,却不一定能持续形成周期的规律性波动,而且在同一种学说中的不同学者又各有自己的见解,使每一种学说中掺杂着一些其他学说观点。因此,许多经济周期理论仅为一家之言,很少被多数人所接受。可以说在西方的各种经济理论中,经济周期理论是分歧最多,难有较一致理解的一种经济学说。

其次,在关于经济周期的长度问题上也是众说纷纭的。自朱格拉提出9~10年的周期以来,先后产生不少新的说法。有人认为周期较此为短,有人则认为周期可以很长。大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持周期较短说者居多,如美国制度学派的米契尔认定周期平均为3~6年;亨利·穆尔则主张8年一个周期等。本世纪20年代出现了一些长周期说,以前苏联学者康德拉季耶夫的50~60年的长波论最为突出;德国学者斯波索夫主张20~30年为一周期;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于1930年发表中长周期为20年之说;此外还有英国经济学家约瑟夫·克琴提出的约40个月的克琴短周期说。这些波长理论均系从本世纪初及以前不完备的统计数字中得出的,即使历史上曾出现过这类波长的经济周期,而把以往社会经济变动不甚频繁状态下的历史经验运用于技术、经济瞬息万变的今天和未来,也是不切实际的。如10年左右的中周期在19世纪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确曾多次出现,但自本世纪30年代以来,由于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已将中周期的波动规律打乱。本世纪50年代以后经常呈现3~5年的短周期波动,经济时而复兴时而疲软,不再呈现以往中周期的波动规律,但从总的趋势来看,资本主义经济仍在持续缓慢增长。这给西方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带来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一种经济周期理论不仅要论证周期波动的存在,更重要的是阐明波动上升到一定点时必然产生衰退,衰退到某一定点时又必然回升的原因,这样才可能产生有规律的周期运动。经济周期有短期、中期、中长期和长期的区别,短周期缘于市场存货的变化;中周期缘于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中长周期缘于房屋建筑业的增长与衰退;长周期缘于社会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换言之,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是存货、设备更新或建筑业波动,以及创新。由于这些不同的动因,使四种长短相差很大的周期相互协调,以构成非常严格的周期波动规律是绝不可能的。事实上,造成各次经济好转或恶化的原因有时明显,有时晦暗,但决不存在支配各次经济波动的共同原因,而且经济周期越来越短,无法区分其4个阶段,甚至连仅仅分为繁荣与萧条两个阶段都有困难,经济增长的周期性循环正在消失。半个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波动虽然较为频繁,却是小起小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总趋势仍是缓慢上升,更谈不上什么危机,甚至1987年10月的“黑色星期一”纽约证券价格下跌得比1929年还要低,而1989年10月又发生一次证券价格暴跌的“黑色星期五”,均未对工商业产生多大影响,世界经济仍正常运行,只当是做了两场噩梦。

总之,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由于内在的经济诸因素的运动,使经济周期得以形成和持续,故周期的长度呈现出较有规律的状态,只是波幅有高有低。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外在的非经济因素,如战争、自然灾害和重要技术发明等的影响越来越起着重要作用,而其他非经济的或人为的因素也不时在发生作用。如1929年大恐慌就是以疯狂的证券投机为其导火索引发的;1973年阿拉伯石油组织突然在一年左右时间里将石油价格上调4倍,因而造成一次经济的大震动。这些非经济的外在因素至少是打乱了以往的周期规律状态,派生出新的经济增长状态。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计划当局的决策失误对周期波动规律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因此,对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当经济尚处于较确定的波动状态时,即使理论不甚精确,还是有其一定的参考价值;在当前的外在非经济因素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和国际传递影响日益增大的条件下,经济周期波动的状态会时有变化,而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内在、外在因素的冲击又难于预测,这一切使周期的未来不确定性增大。各种消极或积极的内在、外在因素不时冲击,既可打乱现行周期波动状态,同时也将使经济周期的时间不能持续较长,而较短的周期以及现代经济机制的一些削弱经济周期动荡的客观因素的制约,使得不论在何种社会形态下,经济均不会产生较强烈的周期性波动,人们也不再会被经济的周期性动荡所困扰,从而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行将失去其重要意义。

三、结论

综上所述,人们之所以提出了许多种解释经济周期的理论,正是因为经济周期涉及到所有的经济问题,而且还涉及到许多非经济问题。经济周期本身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每个经济周期的主导原因也各不相同,没有单个经济周期模型能够回答所有问题。历史上不曾有过两次完全一样的经济周期,各个历史阶段的经济周期也必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故而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每一次实际的经济波动都是每一种影响因素所造成的一个经济周期波动相叠加的一个高次谐波。即使其短期内呈现出某种周期性规律,只要任何一种影响因素发生变化,其周期规律即被打破。形象地说,经济周期好比所有影响因素的“大合唱”,如果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发生变化,该“大合唱”就会走调,事实上也总是在走调,形成不了“大合唱”。因此,与其称之为经济周期,不如称之为经济波动更符合实际,更具有科学性。周期概念涉及频率、波长及波幅,必须具有稳定的规律性,而波动概念则无此限制。我们不应再用周期的眼光去看待经济波动,去预测经济波动。如果一定要把经济波动说成经济周期,那只是一种牵强附会,必将产生误导的结果。

由于任何社会经济体系均由无数活动因子所组成,它们之间相互冲击必然产生某种经济波动,这种波动如江海的浪潮一样,有某种规律,但很不严格。因此,经济周期理论今后的发展方向将是被经济波动理论取而代之,并应用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突变论等“新三论”方法,结合经济增长理论和本国国情来研究经济波动,再将研究成果用来指导本国的经济健康成长。

标签:;  ;  ;  ;  ;  

商业周期理论发展前景初探_经济周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