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现状与发展_图书馆论文

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现状与发展_图书馆论文

中国高等院校图书馆的现状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院校论文,中国论文,现状论文,图书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从馆藏、馆舍、工作人员、管理、用户教育与情报服务、自动化网络化等方面,介绍了80年代以来中国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并对其前景作了展望。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管理 用户教育自动化 网络化

1 中国高等院校图书馆的概况

1987年中国国家教委召开的全国高等院校图书馆工作会议通过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情报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它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高等院校图书馆有四种类型:普通高等院校图书馆、军队院校图书馆、党校图书馆和成人高等院校图书馆。根据1994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共有高等院校1080所,其中1042所高等院校有1073个图书馆(有的学校的研究生院或分校有分设的图书馆)。根据国家教委条件装备司1994年的统计数据,1993~1994年我国高校图书馆共有藏书4.18亿册,比1990年增加了16%,比1986年增加了30%,比1980年增加了115.89%。从馆舍来看,我国高等院校图书馆现共有馆舍面积达550.83万米方米,是1980年的3.16倍。1980年以来,我国有80%以上的高校建设了新馆。

目前,高校图书馆共有图书馆员38162人,比1990 年增加了近3000人,比1986年增加了5000多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已占60%。从专业技术职务来看,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2707人,占总人数的7.1%;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者11735人,占30.8 %; 初级专业技术职务者14505人,占38%。与1990年相比,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比率上升了2.3%,中级上升了6.9%,初级则下降了4.6%。

根据1988~1990年进行的全国文献资源调查,高校图书馆有35%的学科文献达到了研究级水平,有55%的学科文献能基本上满足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需要。15所高校建立了文科文献情报中心,立足本校,面向地区,为全国高校服务。

2 中国高等院校图书馆的管理与评估

1981年,国家教委(原教育部)成立了“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1987年改称全国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简称“高校图工委”),负责全国高等学校图书情报事业的协调、咨询、研究和业务指导。1981年以后,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当地教育部门的领导下,先后建立了地区图工委,对整个高校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987年,国家教委为加强对全国图书馆情报工作的领导和宏观管理,建立了“教材和图书情报管理办公室”,在行政上具体负责高等学校图书情报机构的管理。1989年,国家教委在机构调整中,将该机构并入条件装备司。目前,条件装备司除了负责高校图书情报事业的宏观管理外,还负责全国高校图工委秘书处的工作。

全国高校图工委在行政部门的支持下,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调查研究、组织评估、接受并分发国外赠书、组织培训、馆际协作和协调、交流经验等。全国高校图工委在原有文献检索课教材编审委员会之外,还成立了现代化技术委员会、期刊专业委员会和职业院校及电大两个分委员会。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实行校长领导下的馆长负责制,学校有一名校(院)长分馆图书馆工作。图书馆馆长一般都是学校校务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成员,学校召开与图书情报有关的校长办公室,都有图书馆馆长参加。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大学,一般由中心图书馆和各系、研究所资料室共同构成学校的图书情报系统,图书馆负责对各系资料室进行业务上的领导与协调。有些高等学校还设立了图书情报委员会,作为学校图书情报工作的咨询和协调机构,并开展相应的工作。

1988年,各省、市、自治区和部分部委的教育行政部门在高校图书馆的配合下,对全国的高校图书馆进行了全面或专项评估。全国11个省、市对本地区的高校图书馆进行了评估,一些专业部委,如煤炭部、商业部、邮电部、财政部、化工部等部属的高校图书馆也开展了评估工作[1]。通过评估, 了解了本地区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内部和外部条件的现状,检查了高校图书馆的办馆条件和水平。1991年,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工作的意见》,提出在“八五”期间举行一次全国性的高校图书馆评估。评估的内容包括: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内部和外部条件;高校图书馆所具有的办馆条件;高校图书馆的办馆水平。评估分为四级:国家级、地区级、学校级和图书馆级。国家教委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大纲”和“关于指标体系大纲的说明”[2]。

3 中国高等院校图书馆的用户教育和信息服务

80年代初,在专家的呼吁和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的大力组织和推动下,中国的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1983年~1984年,全国高校图工委分别举办了8次全国性的理工、医药、 农业和社会科学文献检索课的师资培训。1984年,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在高等院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1985年,又提出了“关于改进和发展文献课教学的几点意见”。同年,组成了文献检索课教材的编审委员会,并召开了一系列研讨会。根据高校图工委的统计,1993年,全国有近700所高校开设了文献检索课,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和讲座,各种自编教材达674种。

1992年,国家教委颁发了“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4], 其内容包括:文献的基本知识;文献检索的基本原理;检索工具的类别、特点和功能;数据库、计算机检索。技能包括:初步掌握计算机检索方法,具有选择数据库、制定检索策略和分析检索结果的能力;能根据检索课题的需要选择检索工具,并掌握整理文献的方法。

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也有多种方式,如图书馆通过编制教学参考书目,提供参考资料,举办各种讲座、报告会、演讲会、编辑新书刊通报、报刊剪辑、科技快报等方式,提供信息服务。图书馆还把眼光投向社会,提供各种有针对性的服务,如参考咨询、定题服务、提供二次文献和情报研究等。1990年,全国有165所高校图书馆引进和建成了250个数据库,20多所高校图书馆开通了国际联机检索终端。

4 中国高等院校图书馆的自动化和网络化

——图书馆自动化 1988年成立的全国高校图工委现代化技术委员会在高校图书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技术实践类型、标准化、规范化和资源共享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调查研究了国内外图书馆新技术应用的发展方向,下达了24个图书馆自动化科研项目。1990年,已有53所高校图书馆采用了小型机和微机局域网或多用户集成系统,另外还有251个单机系统如流通、采访、编目、检索子系统投入使用。 国家教委还负责规划在本世纪末大、中、小学图书馆的自动化建设。

根据1993年的统计,682所高校图书馆配置了近3300 台计算机(其中小型机64套),近150所高校图书馆开通了微机网络系统, 成熟的图书馆小型机系统或局域网系统分别以不同的方式进入Cernet和Internet。

90年代,图书馆自动化水平已成为评价高校办学能力的因素之一,因此,高校在图书馆自动化方面一直走在前面。深圳大学图书馆开发的微机局域网系统是国内较有影响的网络;北京大学图书馆在DECVAX11/750机上开发的集成系统PULROS,于1991年投入运行,现已与校园网、中关村地区网及Internet网相连;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富士通图书馆系统也已投入运行。目前,中国高校图书馆的自动化和标准化程度均有了很大提高,生产的数据普遍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如西文数据采用LC MARC格式,依据AACRⅡ著录;中文数据采用CN MARC格式,根据ISBD著录。数据转换和共享得以实现。

——全国教育和科研网络 1994年,国家教委和国家计委立项并主持的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络(CERNET——China Education and Research Network),是指建立包括网络中心、 地区网点和所在高校校园网在内的三级层次结构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络。首先要建立连接网络中心与各地区网点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主干网,主干网的连接将采用64kb/s—E1(2048kb/s)的专用线路。通过网络中心,以一条速率为128kb的专用线与Internet进行连接,用户可与国外进行信息交流。该网可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和资源访问手段并为各高校所共享,包括:配备超高速能力的计算资源、反映各学科的数据库、程序资源、可供联机查询的文献情报资源、提供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在网上进行合作研究的支持工具及实现远距离教学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资源等。中国教育与科研网采用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近期目标明确。第一期工程(1994~1996年):①利用有限资金集中建设全国网络中心、10个地区网点、连接网络中心和地区网点的主干网及与Internet联网。网络提供的服务包括Telnet远程登录方式的计算机馆藏查询服务;②建成第一个全网服务的包括节点成员馆及部分非节点成员馆在内的最新工程期刊会议录文献报道服务数据库(SLA),并将其迅速扩大到物理、化学、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等领域;③建成各节点学校有自身特点的博士论文数据库,提供上网服务[5]。

Cernet的网络中心设在清华大学,它是在Cernet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进行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络建设的执行机构。其主要职能是负责网络建设的组织协调和实施;网络的管理运行、维护和支持;对地区网点和地区网络建设进行指导、监督以及人员培训;制定总体规划;超级计算能力和各种数据库的提供以及与Internet互联、各种标准的制定和应用系统的研究等。地区网点的分布情况是:京津地区——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东北地区——东北大学(沈阳);华东北地区——东南大学(设在南京,负责江苏、安徽、山东);华东南地区——上海交通大学(负责上海、浙江、福建、江西);华中地区——华中理工大学(武汉);西北地区——西安交通大学;西南地区——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华南地区——华南理工大学(广州)。目前,全国的10个地区主节点已经与清华大学的网络中心相连;广东地区的8所高校中,已经有7所高校进入该网络。近期,全国将有100所高校入网。

网络提供的主要服务包括电子邮件、图书情报信息查询、电子新闻、文件访问和共享、信息发现服务、远程登录和科学计算、建立远程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验环境、建立多媒体通信和计算机协同工作的实验环境、网络目录服务、教育信息管理系统。

——地区性教育和科研网络中国教育与科研示范网(NCFC —National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Facility of China)是目前连接着中国科学院30多个研究所、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提供教育和科学研究的网络,由中国政府和世界银行共同资助,其建设目标是本地实用、国内示范、国际联网。该网络共有三个组成部分,即NCFC主干网、三个院校子网和国内与国际联网。1992年,三个院校网已经建成并通过了国家验收。1993年主干网建成并连通国际网。现在,NCFC以10Mpbs主干网的(光纤)速率连接着中科院院网(CASnet)、北大校园网(PUnet )和清华校园网(TUnet),通讯协议是TCP/IP。下一期网络工程将把速率提高到100Mbps,在国际上与Internet连接。目前网上运行着几百台小型机、工作站、小巨型机和大量PC机。

该网络的主要功能包括:①书目文献信息共享系统:建成这一地区以图书情报自动化为主要功能的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图书情报网络(APTLIN——Library and Information Network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Peking University and Tsinghua University),该系统将提供公共检索服务(OPAC)、网上联机编目和馆际互借等服务,以实现图书情报资源的信息共享;②数据库检索:目前NCFC网上可提供服务的科学数据库有19个; ③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库共享系统(CAICBSS):目前软件库的CAI软件有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英语等;④科技软件共享系统(SASS);⑤多媒体电子邮件系统;该网络将提供中西文电子邮件服务和多媒体邮件服务[6]。

在本世纪末,中国的高等院校图书馆将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根据国务院和国家教委制定的“211工程”计划, 中国将重点支持一批高校的发展和建设,使这些高校在21世纪能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收稿日期:1995—12—07

标签:;  ;  ;  

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现状与发展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