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图书定价改革与当前书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书价论文,我国论文,图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书价是图书市场的基本要素。在图书市场上,书价具有传导信息、配置资源、促进技术和管理进步的功能。但是,书价只有在具有足够弹性的前提下才能发挥上述功用。为了恢复书价弹性以适应培育图书市场的要求,从1984年开始,我国图书定价走上了改革之路。
一、十多年的书价改革历程
中国的书价,从建国到1953年,基本上和解放前一样,由出版社自行确定。因为那时的出版社绝大多数为民营和私营企业。当时的定价习惯是成本+利润+税收。在这样的模式下,书价应该是有弹性的。1954年,出版总署根据周恩来总理图书定价要“保本微利”的指示,起草了第一个书籍定价标准,在中央一级出版社试行。1956年2月,在中国出版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背景下,文化部颁布了书刊定价政策,确立了图书正文按印张分类定价的统一模式。此后,虽然经历过几次具体价格的微调,但直至1984年的近30年间,这一模式始终未作变动。
1984年以前的旧的书价政策有其一定的历史合理性。比如它在商品经济不发达,居民生活水平低下和社会物价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核算程序简便,容易管理,也容易被读者接受。但是,在僵化的价格管理体制下实行的这一人为的“冻结书价”,是不计成本、不问需求、不以质论价的。所谓的“保本微利”的定价原则,也只是从总体上和名义上讲的。实际上,由于不按成本定价,小印数图书不仅无法盈利,而且要亏本,甚至大亏本。因此,这种书价有违背图书生产规律和商品经济规律的一面,很大程度上,它已经丧失了价格的市场功能,而仅仅作为图书实物计量的单位而存在。
特别在社会经济环境和书业自身状况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这个政策的继续执行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了。生产资料市场的建立和国家逐步取消对出版用纸的补贴大大提高了图书成本,图书发行体制改革带来的发行企业的高度竞争使得基层书店在低书价、统一折扣的政策下发生生存危机,书业单位的企业化引起书业单位的利益冲动,开放的环境培育了多样化的读者需求。凡此种种变化,都现实地提出了改革书价的强烈要求。适逢此时,1984年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指出:“价格是最有效的调节手段,合理的价格是保证国民经济活而不乱的重要条件,价格体系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这一大政方针更加速了书价改革的启动。这一年11月,文化部下发经中央批准的《关于调整图书定价的通知》,终于对书价标准进行了初步调整。调整后的定价规定有两点变化。一是定价权限的分级管理,地方出版社的图书定价由地方管理;二是简化了原来的11大类26小类的定价划法,总共划为3类,并改统一的定价标准为控制印张定价的上下限。
书价的第一次松绑,在迅速变化的现实中很快就被证实为“步子太小”。
1988年3月,新闻出版署转发《同意印数在三千册以下学术著作和专业著作可参照成本定价》的通知,在局部范围内突破了按印张定价的模式。显然,这是一次突破性的调整。同年8月,新闻出版署转发国家物价局《关于改革书刊定价办法意见》。这一文件规定,除中小学课本和大中专教材以外的书刊实行价格改革。改革后的定价原则仍按保本微利的原则掌握,具体价格水平采取控制定价利润率的办法,即一个出版单位年度图书定价的总利润率应控制在5%~10%的幅度内的办法。定价权仍由地方和中央有关部门分别管理。这次改革废除了沿袭近30年的按印张定价的办法,基本确立了按成本定价的新原则。这是一项重大的突破性改革。但应该看到,这一次松绑的政策尺度是书价基本放开,而不是全部、彻底放开。
第二次书价松绑大大活跃了图书市场。当然,它也暴露出按利润率定价的不尽完善之处:一是在包括初版、再版或有盈有亏的图书的复杂生产中,利润率难以控制;二是按规定的总利润率定价,有保护落后、打击先进的弊病。此外,按成本定价和下放定价管理权限的不彻底性,也跟市场经济有较大距离。于是1993年4月,国家物价局和新闻出版署再度发出改革书刊价格管理的通知。这次改革进一步下放了定价权限,除中小学课本和大中专教材仍实行国家定价外,其他图书的定价标准基本由出版单位自行制定。即国家及省级教育行政管理机关指定与中小学课本配套的教辅读物、练习册以及必备字典的定价标准与依据需报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和物价主管部门批准,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的定价标准需报新闻出版署和国家物价局备案,上述两类书的租型费纳入国家管理范畴,除此以外的其他图书,由出版单位自行制定定价标准。这就明确规定由出版单位根据纸张成本、印刷工价和发行册数制定定价标准。可见,第三次松绑后,书价较大限度地放开了。
从1984年开始,沿着下放定价权限和按成本确定价格的路子,经过三次松绑,“冻结”的、依印张定价的书价政策最终被打破。除中小学课本、大中专教材以外,其他图书的定价基本落实为由出版单位按成本自行确定的办法。这一深刻的变革其实就是还书价以本来面目,恢复书价应有功能的过程。1993年的改革规定体现了价格反映价值和市场需求的原则,反映了价格市场化的要求。我国现行图书价格体系是以市场化价格为主体、市场化价格和统一定价相结合的体系。
改革为打破书价刚性、恢复书价弹性提供了可能。
二、当前实际书价是具有弹性的
最近10年来,我国图书价格总指数连年上涨,而且上涨的幅度较大。1988年至1995年8年里,图书价格指数年年超出当年社会零售物价指数。请看下表:
表1 1988~1995年图书印张单价涨幅(%)
年份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涨幅 42.57 34.8 6 9 82325 19.24
资料来源:《中国出版年鉴》1989~1995年各卷
实际上,1984年以来图书价格就连年上涨。这跟前30年冻结的书价比较,形成鲜明的对照。价格趋于活跃是书价体系市场化的结果。我国书价松动正是从1984年开始的。实际书价的连年攀升,一部分属于合理运用不断调整的政策的结果,一部分则要归咎于出版单位突破政策界限而超前采用市场法则的结果。
书价“解冻”而趋于活跃,反映了市场化趋势。正常情况下的市场价格,是有升有降、富于弹性的。可是,多年来我国书价却居高不下,而且只升不降,这种情况合理吗?
我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基本合理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处于持续高速增长之中。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持续的通货膨胀。不可想象,在这种情形下,书价可以“洁身自好”。另外,这也跟我国过去一直执行的低书价政策相关。几十年书价不变,欠下了一笔不小的政策帐。一旦书价松动,书价的持久攀升就是必然的。这是从大处着眼的分析。具体地看,则是成本推动的结果。由于生产资料市场的建立、物价和工资政策、稿酬制度的调整以及图书流通市场的多元化,近年我国图书成本“打着滚儿”上升。以图书生产成本中直接成本的主要部分纸张费用为例,凸版纸每吨售价在1956年为960元,1984年按国家计划价格为每吨1330元~1350元,1988年涨至2800元~3300元,1995年底则升到8000元左右。以1956年为基期,纸价到以上各年的上涨幅度分别为39%~41%、192%~244%和733%。此外,印刷费用、稿酬、批发折扣、间接成本和税金都有相当程度的增加。如果把成本提高全部转嫁到读者身上,书价涨幅比实际水平还要高。事实上,书业单位自我消化了一部分成本变动。
造成成本上升的还有两个重要的隐形因素。其一是国家对出版业投入减少。比如直接投资、政策性亏损图书的补贴、计划价格纸张的供给等,相对于出版社数量和出书量的急剧增长,显得越来越少。事实上,实行企业化管理以来,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取消了投入。其二是图书平均印数的大幅度下降。1956年,每种书的平均印数是6.2万册,1967年每种书的平均印数达到一个天文数字:110.5万册。80年代以来,由于小印数图书迅速增加,图书的平均印数连年下跌,1993年、1994年的水平已经不及1956年;跟1967年比较,只有这一年的5%。(见下表)印数大小跟单位图书的成本分摊有直接关系,也最终左右着书价水平。
表2 我国历年图书平均印数(万册/张)
年份 1956
1967
1971
1984
1985 1988 1992 1993 1994
印数
6.2 110.5 31.15 15.59 14.63 9.44 6.88 6.13 5.79
资料来源:《中国出版年鉴》各年分册
以上分析表明,书价改革以来,我国书价变动的刚性表现与市场化价格的普遍属性并不相悖。它之表现为刚性,是特殊的经济环境和市场背景作用的结果,因而它是市场化书价普遍属性在特殊条件下的具体表现。
其实,当前我国书价的刚性只是表现在年度价格总指数上,从各类图书的价格指数看,即使处在特定的经济、书业背景下也还是有涨有落、具有弹性的。
以1995年版图书为例,在年度价格总指数高达19.24%的情况下,工具书的价格却出现了负增长。如果从各类书各印数段的印张单价看,更是涨落参差,表现出普遍的弹性(见表4、表5)。
三、当前书价存在的问题
当然,书价改革在我国仅有十多年的时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还处在起步阶段。因此,当前我国书价离严格意义上的市场要求还有相当距离。
首先,按控制定价利润率的办法制定书价标准,是有悖价值规律的。它一方面保护了落后,一方面又打击了先进,实质上限制了价值规律的作用,也不利于竞争的展开。如何制定既能体现“保本微利”的书业经济原则,又能比较充分地发挥价值规律作用的书价政策,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也许,对市场大小不一和性质作用不同的各类图书采用有区分的利润政策,是一条可行之路。
其次,价格垄断性比较严重。中国现已成为世界上年出书品种最多的国家之一。可是,我国的出版社数量仅有563家。较之美国(9000余家,商业性出版社1800余家)、前西德(2900余家)、英国(2500余家)、法国(4000余家)、日本(4000余家)这些书业大国,出版社的数量确实是很少的。而且,中国实行严格控制出版社数量的政策,市场壁垒很严。中国的出版社至今实行比较严格的专业分工,同时图书市场还具有封闭性极强的特点,图书又是一种替代性较弱的商品。由于这样的原因,中国的图书出版带有相当的垄断性,并由此形成了比较严重的价格垄断性。在严格书价管制的环境中,价格的垄断性仅仅潜藏着。一旦书价松动,潜藏的特性便现实化。书价的垄断性是支持十余年来书价持续攀升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1995年版图书的价格表现有两个重要特征:第一,各类图书价差较大,在全部11类图书中,印张单价以计算机类为最高(1.78元),课本与教材类最低(0.72元),前者是后者的2.7倍,也比平均书价(1.11元)高出六成。第二,各类图书印张单价涨幅差距较大。工具书以33.33个百分点的幅度负增长,而计算机类涨幅高达82.84%,是同期社会零售物价指数的5倍以上。这两个特征的形成显然是以价格垄断性为条件的。第三,尚未形成以质论价的定价机制。成熟的市场上,质量是商品价格的决定因素。但在当前我国图书市场上,质量(包括精神质量和物质质量)特别是精神质量并不能左右价格。名家大作与平庸书一个价出售,印张精美的精品与粗制滥造的劣等货不分贵贱,甚至于差错百出的盗版书以同等的价格与正版书一道“潇洒闯市场”。这是图书市场不成熟的典型表现。图书定价既有很强的政策性,又有严格的商业规则,它容不得非理性的行为。可是,我们的调查发现一个怪现象:1995年版图书中,高印数段的价格全部高于最低印数段价格,印数20000册以上图书的印张单价,甚至高出印数3000册以下图书印张单价的17.65%。各印数段印张单价的涨幅同样存在这种有悖常理的现象(见表4、表5)。调查还发现,计算机、实用生活和少儿类这三类热门图书的价格涨幅极高,分别是同期零售物价指数的5.5倍、3.5倍和2倍,实在令人咋舌。书价与印数的正相关、某些种类图书的实价和价格涨幅奇高,都表明图书定价操作存在明显的非理性。
表3 1995年版各类图书价格指数(%)
哲学与
文化 文学 经济 自然科学课本与 少儿 工具书 实用
社会科学 教育 艺术 与管理 外语 与技术
计算机 教材
生活
12.93.25 15.19 24.67 22.96 0.23 82.84 1.41 30.97 -33.33 53.89
表4 1995年版各类图书各印数段价格指数(%)
表5 1995年版图书各印数段平均印张单价及其涨幅
3000册以下 3001~5000册 5001~10000册 10001~20000册 20000册以上
单价(元)1.02
1.12 1.13
1.35 1.20
涨幅(%)-0.04 10.17
-16.32 39.93 20.09
标签:价格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