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创新”教学模式在小学各学科中的有效运用,具体可以表现为教师对各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能够科学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一位教师能否较好地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并把它有效地运用于课堂进行辅助教学,已成为影响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这一工程的重要因素。信息技术在各学科中的有效运用,必需充分地体现学科的教学特点和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体现“趣味性”、“学科性”、“交互性”、“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充分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达到有效辅助教学的目的,使“探究—创新”教学模式可行、高效。
关键词:信息技术 “探究—创新” 整合 课件 教学
我校提出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已开展实验研究近一年。本文以本课题实验过程中取得的点滴心得,谈谈信息技术在小学各学科实施“探究——创新”教学模式中的有效运用,借以抛砖引玉。
一、信息技术在“探究—创新”教学模式中的有效运用应体现趣味性
信息技术在“探究—创新”教学模式中的有效运用,在设计制作优秀的课件作为辅助教学手段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是智能和心理发展的催化剂”。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视听合一的效果,能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而教师精心选择的画面、音乐、动画等,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运用课件,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以扩大教学范围和延伸教师功能,改变以前固有的教学思想与方法,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学习,使乐学落到实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信息技术在“探究—创新”教学模式中的有效运用应体现学科性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具体体现在在学科教学中能够抓住学科特性、需求,科学合理地设计课件、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实现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如: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网络,为学生提供便捷、丰富的阅读资源。学生通过查找、下载信息,有了广阔的文化背景,习作时就能游刃有余。
三、信息技术在“探究—创新”教学模式中的有效运用应体现交互性
信息技术的显著特点就是交互性,互动式的教学设计可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机之间以交互的方式呈现信息,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可以选择、探究、创新,实现个性化的探究性学习,使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共同提高。
例如:在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从这里开始使用字处理软件》教学中,教师设计并制作了一个简单有趣的交互游戏软件(把名称拖动到窗口正确的位置),当学生操作正确时会有肯定的评价,操作错误时会有激励或提示的反馈。让学生自由组合,或合作或竞赛,在做中玩,在玩中学。学生在互动探究活动中得到充分的促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信息技术在“探究—创新”教学模式中的有效运用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课改以来,关注生命,激活课堂,以学生为本,促进发展,已成为教师们的共识。“探究—创新”教学模式强调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而以往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辅助教学几乎都是在教师的控制下进行的,相对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因此,教师在“探究—创新”教学模式下,可利用信息技术的辅助,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任务,使学习过程成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全动、真动、主动”的过程。
例如:在信息技术三年级下册《整理桌面》教学中,教师设计分层自选任务“1.排列图标;2.调整任务栏”。任务难度有梯度,可让学生根据能力自主选择一个任务完成。这样开放性的设计,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照顾到全体学生的不同水平、个性,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反思空间,发挥学生潜力,使学生在探究-创新活动过程中得到多方面能力提高。
信息技术运用于“探究—创新”教学中,在于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与学科课程之中,突出学科特点和信息技术功能,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或动机,诱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由潜伏状态进入活动状态,产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愿望,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有效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论文作者:施静萍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0月总第3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7
标签:信息技术论文; 学生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教师论文; 学科论文; 辅助教学论文; 各学科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0月总第3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