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瑶
(重庆市巴南区中医院 重庆 401320)
【摘要】 目的:观察止汗散治疗自汗证的疗效。方法:门诊和住院患者共46例,根据中医自汗的诊断标准选择纳入病人,口服止汗散治疗。结果:治愈32例,好转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1.3%。结论:止汗散治疗自汗证疗效确切。
【关键词】 自汗;有效率;止汗散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6-0336-02
1.临床资料
收集病例共46例,均为我科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 门诊和住院患者。门诊25例,住院患者21例。男18例,女28例。
临床中自汗常见于多种疾病。表现以自汗为主。白昼汗出,动则加重。甚者一天换衣2~3次。与天气变化无关。中医诊断标准依据参见《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胸、或四肢全身出汗者。昼日汗出溱溱,动则益甚为自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后汗止者为盗汗。必要时作X线胸部摄片,痰涂片找抗酸杆菌以及作抗“O”、血沉、血糖、粘蛋白、 T3、T4、基础代谢等检查以排除肺痨、风湿痹、甲亢、低血糖等。
纳入标准:性别不限,年龄大于16岁。本人收集46例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自汗范畴。
排除标准:盗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低血糖、休克患者及正常人在运动、高温环境、情绪激动、进食辛辣时均不纳入此范围。
2.治疗方法
予以自拟方剂止汗散:黄芪60g,丹皮20g,赤芍20g,浮小麦30g,牡蛎20g,黄芩15g,诃子15g,太子参30g,白芍15g,当归20g。五味子15g.可随证稍加减。如时寒时热,汗出恶风,加桂枝15g.水煎服,取汁600ml,每日一剂,分三次服。10天为一疗程。治疗1~2个疗程。调畅情志,忌辛辣食物,避风寒。适量锻炼,劳逸结合。多饮水。
3.疗效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
治愈:汗止,其他症状消失。
好转:汗出明显减少,其他症状改善。
未愈:出汗及其他症状均无变化。
4.治疗结果
治愈32例,好转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1.3%。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5.典型病例
胡某某,女,74岁,因咳嗽1月,多汗2周入院。咯少量白色泡沫痰,伴乏力。汗多致每日换衣3~4次。动则汗出加重。无胸痛咯血。无明显喘累。无盗汗。无畏寒发热。无鼻塞流涕。无呼吸困难及其他不适。进食可。二便正常。舌淡、苔白。脉细。查体:一般情况可。生命体征平稳。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左肺呼吸音稍减弱。未闻及干湿鸣。心腹无特殊。四肢肌力正常,病理征阴性。胸部增强CT提示左前纵膈及双肺多发病变,左前纵膈一软组织块影(大小约为6.6*7.1厘米)、密度不均、边界不清、增强扫描可见不均匀强化。双肺及双侧胸膜下可见散在结节影、较大者约2.1*2.3厘米。行纤支镜检查见左上叶前段开口处明显狭窄、但未取活检。后行全身PET-CT示左侧前上纵膈肿块影(考虑恶性肿瘤、纵膈型肺癌可能性大),左侧锁骨上窝、双侧肺门及纵膈、左侧腹股沟多处淋巴结肿大转移,双肺多处转移,肝左叶内侧段结节状FDG代谢增高、考虑转移,全身多处骨转移,脑FDG-PET及头颅CT未见异常。有2型糖尿病和胆结石手术病史。口服盐酸二甲双胍血糖控制达标。入院血常规、肝肾功、血脂血糖检查正常。甲状腺功能、CEA正常。出汗时指血糖检查正常。未行肺穿。未行放化疗。诊断:肺癌T4N3M1b?患者入院时以多汗为主要症状,考虑气不摄津、肺卫不固。首先予以止汗散加白花蛇舌草60g,山豆根30g,半枝莲20g,口服4剂后,汗出明显缓解,不用每日换衣。再服6剂,汗止。
6.讨论
正常的出汗是机体根据内外环境进行自身调节的一种生理反应。具有调节体温、滋润皮肤等作用。本文所论述的自汗均为汗液过度外泄的病理表现。现代医学把自汗原因分为神经性和非神经性。神经性是指神经反射的控制。非神经性是指周围性神经因素的作用—腺体水平的兴奋反应。治疗以针对原发疾病为主。无特异性止汗药物,效果较差。胆碱能受体拮抗剂可以抑制腺体分泌止汗。因其副作用明显不宜用。而祖国医学《医碥•汗》“汗者,水也,肾之所主。内藏则为液,上升则为津,下降则为尿,外泄则为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汗论治》指出:“夫自汗,多因伤风伤暑,及喜怒惊恐、房事虚劳,皆能致之。无问昏醒,浸浸汗出者,名曰自汗”。清代王蒸冒《王氏医存即汗处知其虚处》曰:五脏皆有汗,不独心也。汗皆为虚。心虚则头汗。肝虚则脊汗,肾虚则囊汗,肺虚则胸汗,脾虚则手足汗。《丹溪心法•自汗•四十九》指出: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汗证是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汗属津液的一部分。血汗同源。汗出异常是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卫气虚,玄府开阖失调,气不摄津,津液外泄。或热邪迫津液外出,亦可自汗。湿热、肝火、瘀血均可自汗。但汗证虚者居多。一般自汗多为阳虚。盗汗多为阴虚。不能一概而论,应四诊合参作出辩证。《临证指南医案•汗》谓:“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明确了自汗主要的治疗原则。《医林改错》又补充了针对血瘀所致自汗的治疗方药血腑逐瘀汤。本方中,首先重用黄芪和太子参。二者互为君药。黄芪因其味甘性微温,益气固表、补气养血,补诸虚之不足。太子参补气益脾、养阴生津,气血双补,辅助黄芪益气固表扶正。合用浮小麦益气除热止汗,为臣药。牡蛎、五味子均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之功效,以增强止汗之功。诃子、白芍养血敛阴,治疗汗出伤津。合为佐药。兼用黄芩、丹皮、赤芍清热凉血活血之功。辅以当归增强活血祛瘀之功效。合为使药。本方以益气固本收敛止汗为主,兼养血生津,配合清热凉血通经活血。相得益彰,对多种原因自汗均有效,达到止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25页.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25页.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25页.
论文作者:刘瑶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6
标签:疗效论文;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论文; 标准论文; 黄芪论文; 太子参论文; 血糖论文; 津液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