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型经营机制 促进糖业稳步发展——关于凤糖集团推行“订单农业”的实践与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糖业论文,稳步论文,经营机制论文,订单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蔗糖业是传统产业,也是广西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及我国即将 入世的挑战与考验,如何加快蔗糖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企业集团,推进蔗糖业由粗放型向 集约型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是广西上下共同关注的问题。广西柳州凤山糖业集团经过4年 来对产业化经营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带动区域内蔗糖业逐步进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企业同 时走上良性循环超速发展的快车道,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柳州凤山糖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全国大型制糖企业之一,组建于1997年10月,并以凤山 糖业集团有限公司为母公司成立了凤山糖业集团。成立四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 持下,企业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自治区关于糖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思路,以及自治区关于企业 改革整顿的重大举措,结合蔗区、企业发展实际,按照市场导向原则,坚持“以蔗为本”, 建立新型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形成产业化生产链接,走低成本扩张之路,做大做强企业集团 ,增强了产业化经营主体的竞争素质和能力,促进了糖业的稳步发展,取得了企业、蔗农、 政府“三赢”的经济效益。一是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实力增强。集团公司已由组建初期的 4家糖厂2个子公司发展为有7家糖厂8个子公司的糖业集团,形成了跨二个地市五个县发展的 产业化经营优势。1995/1996—1998/1999年榨季,在全国全区制糖业全行业连续亏损的情况 下,凤糖集团却一枝独秀,做到连续三个榨季不亏损、不欠税、不打白条,规模、效益、实 力同步增长。2000年产机制糖20.42万吨,实现税利16027万元,利润7874万元,分别排位广 西同行第三、第二和第一,分别比1997年增长70.59%、102.93%和168.93%。二是农民收入稳 步增长,蔗区进一步巩固发展。2000年仅凤糖在柳城、柳江蔗区农民原料蔗总收入达46648.68万元,约占农民人均收入50%以上,原料蔗种植总面积也由1997年的23.5万亩发展到目前 的44.59万亩。三是财政收入不断增长,扶贫攻坚实力增强。2000年柳城县财政收入67%、柳 江县财政收入56%来自蔗糖,为强县富民奔小康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他们的主要做法及经验 体会是:
一、打造新型经营模式,推进蔗糖产业化发展
集团成立当年,母公司所在蔗区原料蔗生产已有114万吨,企业也已具日榨蔗能力9000吨, 但 蔗区90%以上都是中、晚熟品种及含糖份并不太高的甘蔗品种。如何使糖厂吃得更饱更好, 进 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是摆在集团领导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近些年一些地区发 生的原料蔗市场抢购大战,一些企业面临丧失蔗源的生存危机。企业深深感到,在计划经济 向市场经济转轨变型中,一方面,制糖企业与原料蔗生产(即农业第一车间)之间是蔗糖产业 的链接关系,糖厂若没有第一车间的原料蔗生产,如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必须遵守市 场经济客观规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企业与农户的关系是否协调,又与资源 配置效益的高低息息相关,是蔗糖产业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大力推进蔗糖产业化 发展,打造适应市场经济的经营体制和机制。1997年,公司在柳城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 率先在柳城县蔗区探索蔗糖产业化经营模式。
在经营模式的选择上,集团领导认为,选择什么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应视本地区的自然 条件、经济条件等因素来确定。联系本地区蔗糖生产的实际,着重考虑了蔗糖产业经营的七 要素:一是国内外食糖市场的发展趋势;二是区域内原料蔗资源开发的极限;三是蔗农的生 产方式及其实际收入水平;四是蔗糖的生产经营成本;五是蔗糖系列产品的深度开发的价值 ; 六是原料蔗生产的基础建设;七是各级领导的支持度。在研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目前甘蔗 生产人均拥有耕地面积少,且多以分散、小农生产方式为主,与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要求存在 较大差距,以及甘蔗这一农产品加工的地域、鲜活、波动及竞争性等特点的实际,集团 领导认为现阶段“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更符合蔗糖鲜度加工的要求,更有利于把千家万户 的蔗 农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直接对接,与企业共同构成产业化经营的主体,较快形成区域产业化 经营的优势。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选择了“企业+基地+农户”的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 化经营模式,同时确定了集团推行蔗糖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思路、四坚持原则和营销方式。
基本思路:以党的十五大关于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精神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提 高 蔗糖业的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为目标,科技进步为核心,企业、农户为主体,改革为动力, 构建新型的产业体制以及企业与农户紧密相联的利益共同体,从体制、制度上解决好企业 的发展动力问题和农民的增收问题,从而稳定蔗区生产,实现科学管理。在加快前向产业稳 步发展的同时做大做强企业集团,探索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组合,实现企业集团 的低成本扩张,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 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
四坚持原则:一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的原则。蔗糖生产及其延伸产品根据市 场需求,重点发展高产、优质、高效产品。二是坚持自愿互利和保护农民利益的原则。不 违背蔗区农民的意愿,不搞行政手段强行捏合。正确处理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关系,建立利益 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三是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农户可 在不改变各自土地占有规模条件下实行联合,也可在自愿及保持土地原承包权不变的基础上 使用权流转和集中。四是坚持在政府的宏观指导协调下搞好产业发展规划,增强与农户兄弟 的联 营,推动产业化经营的制度创新。
营销方式:以市场为导向,推行订单农业。一方面缩小蔗糖生产与市场需求的距离,实现 生产与市场的对接,另一方面从法律上明确企业与蔗农双方权利、责任与义务,规避蔗源的 套购流失。带动蔗农走产业化经营道路,实现经营方式的转变。
经过四年的探索努力,柳城县蔗区种植面积已由1997年的28.5万亩增加到目前的37万亩, 占 旱地面积90%以上,全县14个乡镇94200农户,有68000户蔗农,占农户总数70%以上,95%以 上蔗农签定了原料蔗收购合同,2000/2001年榨季,在全区出现大范围抢购原料蔗形势下, 凤糖公司在柳城县蔗区的蔗源流失仅在3%左右。预计今年蔗区原料蔗将突破170万吨,与蔗 区内两糖厂榨季能力基本持平,初步形成资源优化配置的产业化经营优势。
二、以“订单农业”为突破口,推进蔗糖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企业认为:决定蔗农生产的是最终消费市场,而蔗农并不直接面对最终消费者,只是面对 甘 蔗的收购市场,收购市场决定了蔗农的生产决策与积极性,是企业与蔗农衔接的关键环节。 因此,以“订单农业”为突破口,能更直接、更有效地实现原料蔗的产销衔接,将企业与蔗 农捆绑在一起,作为一个利益整体进入市场,形成相互制约的机制,更好地实现蔗糖业经 营方式的转变。在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导下,进一步明确了推进“订单农业”的操作方法,即 :提高认识,分步推进,规范运作,强化管理,诚信履约。
提高认识。在开展“订单农业”中,企业与蔗农的契约、法律意识强弱,直接关系到蔗糖 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在蔗区各级政府的协调支持下,对“订单农业”开展广泛的学习宣 传 。一是使蔗农与企业充分认识彼此间的相互依存性。尽管蔗农与企业间存在一定的利益矛盾 ,但说到底,蔗农离不开糖厂,糖厂离不开蔗农,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二者只有团结协作, 才能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取得“双赢”的结果。二是使蔗农与企业充分认识共同维护合同的 严肃性。合同一经签定,即产生法律效力,对双方都具约束力,任何一方都不得在自身利益 驱动下违约。三是提高蔗农的法律意识。一旦契约出现问题,应在法律框架下协商解决。从 而为“订单农业”的推行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分步推进。考虑到蔗农对进入市场经济的心理素质与承受能力,企业与千家万户的蔗农下 订 单具有一定的困难,在柳城县政府及乡镇糖办的支持协调下,企业采取了分阶段过渡的办法 :1997/1998、1999/2000两个榨季由乡(镇)糖办代表农户与企业签定原料蔗收购合同;试行 两个榨季后,蔗农吃了定心丸,2001/2002年榨季由村民小组为单位,每户与糖厂签约,合 同一定三年,逐步拉近蔗农与企业、与市场的距离,为蔗糖产业化经营的体制创新铺平了道 路。
规范运作。为保证合同的严肃性,防止订单失效,原料蔗收购合同内容参照企业化管理办 法,对合同期限、蔗区管理、收购价格、质量标准、付款方式、双方义务以及违约处理等均 作 了明确规定。双方签约由乡(镇)糖办监督,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及乡(镇)糖办各执一份。 由于合同充分体现了蔗农与企业的互利关系和法律制约的严肃性,在上个榨季中后期全区出 现大范围跨蔗区抬价抢购原料蔗的严峻形势下,柳城“订单农业”推行区95%以上的蔗农保 持了平静的心态,自觉遵守契约条款,实现了蔗区的稳定发展。
强化管理。“订单农业”的市场性决定了依法办理和强化管理的必要性,因此,在原 料蔗收购合同内容上充分体现了强化产销管理,明确双方责任的思想。一是原料蔗基地的甘 蔗生产由糖厂管理,向蔗农提供良种及栽培技术,负责蔗区道路的维修、管护,确保蔗区道 路运输畅通;二是按政府对蔗农原料蔗生产的最低保护价以及按质论价进行原料蔗的收购, 对高糖良种提高收购价;三是按合同定向出售和收购,不得多家签约或拒收;四是按合同要 求搞好 早、中、晚熟品种搭配种植,以利合理安排收砍、压榨;五是对榨季的砍、运、榨秩序采取 抽钩并输入微机管理,确保榨季原料蔗进厂的新鲜度;六是强调违约按《广西糖料蔗管理暂 行办法》的有关条款处理。从而确保了榨季生产的顺利进行。
诚信履约。实行“订单农业”后,企业基本上按照合同要求一次性兑现农民蔗款,没有向 蔗 农打白条。即使是1999/2000年大面积甘蔗遭霜冻灾害的情况下,糖厂也不拒收原料蔗,全 部不降价地收购,取得了蔗区广大蔗农的信赖。蔗农们高兴的说:按订单组织生产,尤如“ 吃了定心丸,不愁卖蔗难”。“手中有订单,种蔗心不慌”,是凤糖原料蔗收购蔗区广大蔗 农心态的真实写照。在凤糖集团的带动下,广大蔗农的生产经营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实现 了以销定产的转变,与企业形成共同迈向市场经济的蔗糖产业化经营主体。
三、实施“蔗、糖价”挂钩联动,逐步完善产业化经营的利益机制
集团认为,产业化经营的核心问题是利益问题,能否与农民结成牢固的利益共同体,是判 断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指标。由于目前我国在蔗糖生产的链接上考虑到保护农民的利益,对第 一车间原料蔗的生产实行的是最低限额保护价,而在食糖的加工、销售环节采取市场调节价 ,在蔗、糖价的利益分配格局上不尽合理,企业与蔗农间存在一定的利益矛盾。糖价高时, 蔗农难以得到原料蔗生产向二、三产业扩展的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糖价低时,市场风险 不仅要企业独自承担,还要照样支付最低保护价蔗款,蔗农、企业都有怨气,积极性受到挫 伤,难以形成参与市场竞争的合力。1993年柳城县糖厂曾试行过“蔗、糖价”的挂钩联动 ,由于种种原因流产。面对近年一些地区发生的跨蔗区抬价抢购原料蔗之风,凤糖集团的领 导清醒地意识到,开展“订单农业”只是产业化经营的第一步,还需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不断完善“订单农业”中产业化经营的利益机制,合理解决好蔗、糖价间矛盾,正确处理好 蔗农、企业间利益关系,结成坚不可摧的利益整体,才能获得配套建设、连动发展、互相促 进、相得益彰的产业化经营最佳效益。在当地政府的协调支持下,1999/2000年榨季,企业 在全面推进“订单农业”的同时,重新开始了“蔗、糖价”挂钩联动的探索。
挂钩基价的制定:由政府协调有关部门测定出原料蔗收购最低保护价和食糖挂钩的基价。
联动办法:食糖年均出厂含税价每吨上升100元,每吨原料蔗收购价增加5元(以此类推)。
兑现时间:保护价及良种差价均在原料蔗进厂后当即结算付清,上浮部分在下个榨季开榨 前一次付清。
食糖年均价测定:由政府物价及有关部门联合调查与核定,并向蔗区公布,以保证食糖年 均出厂价测定的透明度及公正性。
经过两个榨季的探索实践,广大蔗农充分享受了原料蔗生产向加工、销售等环节延伸的利 润。上个榨季,原料蔗平均每吨联动上浮25元,达原料蔗保护价的13.51%,集团公司兑现蔗 、糖价挂钩给蔗农增收的总额达3585万元。在柳城县蔗区,平均亩产增收108.75元,人均增 收102.93元,得到了广大蔗农的拥护,进一步调动了广大蔗农签约种蔗的积极性。蔗农们纷 纷 表示,只要这种价格联动政策不变,将继续“订单农业”的签约,响应企业引进高糖良种和 早、中、迟熟品种的搭配种植,稳定或扩大原料蔗种植面积,保证糖厂有蔗吃,吃“好”蔗 ,与企业共生存,同发展。一些甘蔗种植大户充满信心地说:我们认定了凤糖集团,凤糖集 团发展到哪里,我们就跟到哪里。有的已经决定到凤糖集团新吸纳的子企业子公司蔗区承包 土地扩大种植面积,而且表示要种高产高糖蔗,带动当地蔗农种蔗积极性,走甘蔗致富的道 路。 虽然在试行的挂钩联动政策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蔗农与企业只是初步实现了利益共享受 ,风险共担还未体现,有待进一步探索完善,但市场经济的产业化经营利益机制已初露端倪 ,蔗农与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正相互适应,初步结成利益共同体。企业相信,只要在上 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不懈地努力实践与探索,与时俱进地分阶段推进与完善, 与农民兄弟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化经营利益机制迟早会完善。
四、坚持“以蔗为本”,做蔗区建设的投资主体
“订单农业”签约后,加强基地建设和良种良法的推广等服务,是实现“订单农业”过程 糖 厂与蔗农利益保障机制的一重要环节。企业认为:根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合同规范 了蔗区基地建设企业管理,明确了在产业化经营中企业与蔗农共同投资(企业投入资金、技 术和服务等,蔗农投入土地和劳力等)的责任与义务,企业必须坚持“以蔗为本”,加 强投入;有投入才有产出,有投资才能受益,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道理,企业不管不投入, 不仅难有高产和高效,蔗农与企业的利益情结也难以巩固,更难保障原料蔗的合同收购权; 在订单签约的基础上,企业必须将基地的发展和建设当成企业自己的事,做蔗区建设的投资 主体,保障原料蔗合同的收购权,取科技兴蔗的不尽源泉。
企业对蔗区建设投入资金来源和主要方向:一是建立原料蔗发展基金。每年按进厂原料蔗 数量提取料蔗发展金,用于科技兴蔗的种苗、机耕、地膜、肥料等经费补贴,发展建设“吨 糖 田”和示范基地。二是按原料蔗收购量提取蔗区基地道路维修费。主要用于蔗区1400公里的 道路维修,保障基地交通畅通。三是按原料蔗收购量提取少量劳务费,用于乡(镇)、村民和 委工作经费,指导协调维护蔗区建设的正常开展。企业对蔗区建设投入的三项经费得到了地 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均进入生产成本。公司组建近四年来,仅母公司投入柳城蔗区良种良法 补贴 1686万元,蔗区道路维修1458万元,肥料补贴4095吨,赊销甘蔗专用复合肥23619吨。1999 年蔗区遭受霜冻灾害,企业无偿赠送蔗农3000吨专用复合肥,向蔗农贴息借款1000万元购种 苗,保证了灾后原料蔗生产的恢复。
企业认为,在三项投入中,良种良法的投入是提高蔗糖份和甘蔗单产,降低食糖生产成本 ,提升蔗糖业整体效益,保障蔗农、企业双增收的关键环节。为保证良种良法投入资金的运 行质量和效益,他们采取了系列保障到位的有效措施:一是强化蔗区服务,与有关科研单位 形成科技兴蔗的合力。与柳城县糖业局、县甘蔗研究所合作,在全县所有乡(镇)各建一个连 片 100亩的引种良种蔗栽培示范基地,辅导蔗农科学种植;加强与广州、广西甘蔗研究所合作 ,研制防治螟虫使用性诱剂取得成功。从而保证了良种投入的质量,亩产原料蔗提高1吨, 蔗含糖份提高1度以上,实现了既增加农民收入,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的双重目标。二是加 强科学管理,改革耕作制度。提出调整早、中、晚熟品种结构,改革耕作制度,提前开榨时 间的措施。今年已在蔗区合同签约扶持蔗农种下特早熟高糖品种5个共3万多亩,据目前田间 测定糖份数据,下个榨季可望提前至10月25日开榨。一方面提高了糖厂设备使用效率,榨季 生产可由原来的120天延长至180天;另一方面,促成了食糖提前上市,可增加效益,税款提 前入库,实现良种良法投入的最大经济效益。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对蔗区的不断投入、改造及精心培护,企业与蔗农的整体利益 得到进一步加固,第一车间也得到了持续稳定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蔗区1400公里道 路晴雨通车率达95%以上,保证了榨季的交通安全运行。集团公司推广高产高糖良种达26.9 万亩,占原料蔗种植31.4万亩总面积的93%;原料蔗平均亩产从1996年的3.98吨提高到2000/ 2001年榨季的4.26吨,预计2001/2002年榨季单产将达到5.12吨,比1996年提高28.6%,每亩 增产1吨以上。提前一年全面实现了原柳城县提出的“150111”工程,即三年工程建设目标 只用了二年时间,全面实现了原料蔗年产150万吨,财政收入1亿元,亩产原料蔗提高1吨, 蔗糖提高1度的目标。其中甘蔗含糖份达13.89%,高于全区0.64个百分点,也分别高于古巴 、墨西哥、泰国13.5%、13.53%和11.5%的水平,使企业降低消耗、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成为 可能。企业对蔗区的投入不仅使企业自身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也为蔗区人民科技兴蔗带来了 可观的经济效益。
五、走低成本扩张之路,做大做强企业集团
产业化经营的最终目标是要形成规模经济,增强产业市场竞争的能力。订单农业的发展, 很大程度取决于龙头企业资本规模与经营实力的强弱。结合国内外蔗糖业发展经验及广西蔗 糖业发展实际,企业认为,必须走低成本扩张发展之路,做大做强企业集团。“大”即要形 成规模经济,“强”即要提高企业科技进步在经济中所占含量。既“大”又“强”,才能获 得集约经营的效益,才能更有效地维系与蔗农的利益链接,才能更有力地带动第一车间共同 抗 击市场风波。为此,公司在推进产业化建设进程中认真贯彻执行自治区关于企业改革整顿的 战略举措,重视和加快自身的建设与发展,有着十分明确的发展思路:即在“以蔗为本”, 加快构建产业化经营机制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加快自身的改革、扩张与发展,构建多元化投 资主体,加速推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以及强化管理练内功,力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同 步推进与突破,为企业“十五”期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做大”。即走低成本扩张发展之路,形成角逐市场的规模经济效应。四年来,集团凭借 着自身在产品、技术、管理、信息、人才等方面优势与实力,2000年低成本兼并收购了邻县 濒临破产的融水和睦糖厂,今年又以控股的方式吸纳了邻近的雒容县糖厂和鹿寨县糖厂为集 团子公司,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的格局,达到了“双赢”的目的。迅速形成拥有固定资产9.35 亿元,日榨生产能力1.85万吨,蔗区面积62.2万亩,分别比扩张前增长了45.19%、105.56% 和164.68%,成为我国规模经济排位前列的大型制糖企业之一。据区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研 究报告,凤糖吸纳三家糖厂,扩大日榨蔗能力6000吨,仅投入现金2193万元,控制每吨日 榨能力只花了3655元。而新建一间6000吨生产能力的糖厂,每吨日榨能力至少投资6万元, 以此计算,凤糖低成本扩张6000吨生产能力,至少节约投资3亿元。凤糖集团的低成本扩张 ,不仅迅速扩大了企业规模,形成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实力,而且迅速加强和提升了劣势企 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益。如和睦糖厂原有日榨能力1500吨,1999年榨季进厂原料蔗只有9万吨 ,糖厂“吃不饱”,经济效益差,蔗款不能兑现,蔗区蔗农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伤害,群起 围攻乡政府,2000/2001年榨季仅收到原料蔗5万吨。集团兼并收购该厂后,为其还清了蔗款 ,蔗农种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预计本榨季总产原料蔗可比上榨季翻三番,达16万吨以上。 雒容和鹿寨两糖厂蔗区也可望在下个榨季能有好收成。
“做强”。即延长制糖产业链,做好糖、纸、酒、肥等文章,形成蔗系列产品的可持续发 展后劲,以及加强管理练内功,提高企业竞争力。在延长制糖产业链接上,面对90年代以来 国 际糖市供大于求及我国制糖成本居高不下的发展形势,凤糖加强与国内科研机构及大专院校 的联合,在联合广西和柳城县甘蔗研究所共同试验高糖高产综合栽培技术和繁殖推广早熟、 高 产高糖甘蔗系列品种,以降低食糖成本的同时,加快进行糖系列产品的深度开发与创新, 以应对入世后市场空间相对变小,竞争难度加剧的新挑战。一是联合清华大学共同研制开发 进入生物技术领域的高附加值蔗果低聚糖,目前已建成年产量2000吨、纯度为50-60%的蔗果 低聚 糖生产线,并与国外公司合作,产品销往国际市场;下一步还将纯度再次提升到90%, 并扩大到年产5000吨水平。二是联合清华大学共同研制高附加值的高纯度“四无”特级酒精 ,以替代进口产品,已建成年产万吨生产线,年内可投产。三是联合华中农业大学共同试制 以糖滤泥和酒精的废液用微生物发酵处理工艺生产的KP活性生态肥料,不仅可使蔗园与糖厂 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链,还可与无机肥竞争,获得分摊成本的经济效益。在加强企业管理上 , 企业突出了以降耗为主要目标的成本管理,实现了“三低二高”。即企业吨糖耗蔗8.02吨, 低于全区平均水平0.43吨;企业资产负债率47%,低于全区75.08%的水平;吨糖成本2120元 ,低于全区平均水平507元;设备利用率104.2%,降低了单位产品固定费,企业成本费利润 率提高到21.19%,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全员劳动生产率81774元/人,高于全区平均水平5119 4元/人。
凤糖集团推行“订单农业”的做法与经验充分说明,“订单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按市 场需求组织产业化生产的新型经营方式。在“糖厂+基地+农产”的产业化经营链接中,“订 单农业”具有重要的牵动作用,是蔗糖产业化经营的起步和基础。“订单农业”不仅能够有 效地克服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农民的收入,而且能促进糖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增 强蔗糖业经营主体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凤糖的成功经验对广西糖业结构调整具重要的参考 价值,给我们以下启示:
1、必须“以蔗为本”,建立完善蔗糖产业化经营机制。在蔗糖产业化生产经营链接中,企 业与蔗农是产业化经营的主体。企业与蔗农间的关系是否协调,产业化纽带是否牢固,产业 化经营的运行机制和利益机制是否建立完善至关重要。利益是经济学中的永恒课题,只有建 立完善利益机制,协调好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关系,才能获得产业化经营的活力,保持产 业化经营的旺盛生命力。鉴于现阶段我国农业还相当弱质,龙头企业与蔗农结成比较完善的 生 产经营机制,至少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企业与蔗农要在法律认同的基础上,形成相对稳 定的生产经营共同体,确立“共同投资、责任明确、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二是龙 头企业应承担起甘蔗品种种植的引导和营销的责任,让蔗农吃定心丸,大胆规模生产;三是 要认真完善生产经营体系,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工作。三项工作中,必须把利益机制摆 到核心地位来认识和操作,要明确企业与蔗农各自的经营负担、投资方向、管理权限、利益 和分配制度,促进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育。
2、必须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形成产业化经营的带动实力。龙头企业在蔗糖产业化经营中, 除了加快实现企业资本的有效积聚与快速扩张,形成资本规模与经济规模的效应外,在世界 糖市供过于求的信号中,还要以市场为导向,在适度扩张形成一定规模基础的同时,一方面 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企业管理,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要前瞻性地提前 做 好蔗糖系列产品的深度开发与创新,积极开拓蔗糖系列新产品的市场,以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才能更好地带动第一车间在更广阔的市场空间赢得份额,站稳脚跟。若不考虑市场供求因 素,继续靠蔗区量的增加与扩大来简单进行企业制糖规模的扩张,糖市供过于求、价格下跌 、企业、蔗农、政府三减收的覆辙将可能重蹈,我们千万不要忘记1995/1996-1998/1999 年榨季糖价烂市的惨痛教训。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国家适度从紧、稳中求进的 宏观调控政策下,着眼于糖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将糖业及时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依靠科 技进步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的结构调整与升级。
3、必须发挥政府的引导、调节和保障作用,促进“订单农业”的健康发展。“订单农业” 毕竟刚刚起步,要使之健康发展,政府必须发挥其重要的职能作用。从凤糖集团健康成长的 每一步中,我们都可看见政府对蔗糖产业化经营扶持指导的影子。若没有政府的协调、支持 与推动,仅靠企业自己的力量,“订单农业”是难以达到现在效果的。政府作用发挥的程度 及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对市场经济规律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认识、尊重、把握 的程度。因此,在推进“订单农业”中,政府必须立足于市场经济的前提,发挥好以下作用 :一要强化合同管理,防止订单失效。要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合同管理,确保订单双方责任与 利益的实现。二要做好部门协调工作。“订单农业”涉及农业、工业、财贸、司法等多个部 门,是一项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工作,只有各个部门共同配合、相互支持,“订单农 业”才能顺利发展。三要加强政策引导。在金融、税收、土地等政策上给予龙头企业以必要 的优惠政策,扶其上马,送其上路。四要调节好利益分配。根据蔗农对市场经济的适应程度 ,解决好原料蔗最低保护价,逐步完善“蔗糖价”挂钩联动政策,以弥补现阶段市场机制的 缺陷。
凤糖集团组建4年来,在推行“订单农业”的实践中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但由于目前市 场机制不尽完善等多方面因素,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产业化经营的利益机制还不尽完善。一是挂钩联动政策只是初步实现了利益共享受,风 险共担还未体现。蔗农只是负盈不负亏,一旦糖价烂市,企业亏本仍要保证向蔗农支付收购 原料蔗的政策保护价,企业负担过大。二是挂钩联动条款在操作中仍存在缺陷。糖厂把蔗区 建设当作第一车间,投入资金修路,补贴扶持种植良种良法,补助化肥等,基地内蔗农跨地 区出售原料蔗,地方政府及企业在本蔗区。基地的投入遭受损失,对投入方来说是不平等的 竞争伤害,同时农业特产税、制糖增值税等流失,也造成了国家税收的减少;三是合同签订 还不尽完善。
2、有关扶持政策及协调措施滞后。一是政府对料蔗购销价格往往要到临近开榨时才制定出 台,影响到蔗农对种蔗的投资的信心,担心到收购时压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种植原料蔗 的发展。二是企业在蔗区投资修路、修水利等费用,是否允许进入企业成本一直都争论不 休,严重影响了糖厂对蔗区建设投入的积极性。三是向蔗区人民提供科技及信息等方面服务 的力量不足,办法不多。糖蔗占柳城县财政收入67%,蔗农占柳城县农户总数70%以上,但从 事糖蔗业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大大少于农业科技及管理人员,支持蔗区科技兴蔗力不从心 。在糖市信息方面的服务内容也不多,蔗区人民难以及时得到市场信号。
3、合同意识淡薄。部份蔗农单方面毁约的情况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动摇了糖厂投 资蔗区建设的决心和信心。
建议进一步发挥好政府在蔗糖产业化经营和订单农业中的引导、调节、保障作用,近期做 好以下工作:一是在蔗区广泛开展《合同法》的学习宣传与教育,提高企业与蔗农的合同契 约意识,逐步规范与完善合同契约,从而保障“订单农业”的顺利推进。二是进一步探索完 善蔗、糖价的挂钩联动政策与办法,适当提前公布当年挂钩价格,逐步完善挂钩联动价的利 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三是加强跨蔗区收购原料蔗偷漏税的管理,建议上级出台有关法规 条例,保护投资企业的利益,真正实现“谁投资,谁受益”这一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四是 加强蔗区政府糖业部门的科技指导力量以及改进信息服务措施,在机构、编制和科技人员配 置上给予适当的调整和增强,更有效地推动蔗糖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五是加大对龙头企 业在金融、科技等方面的扶持力度,糖厂对蔗区道路、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维修费可考虑纳入 企业生产成本。
中共柳州市委政策研究室
柳州市发展研究中心 联合调查组
柳州市糖办
(执笔人:张咸明 李明真 田桂燕 刘礼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