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人民政协工作大有可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民政协论文,大有可为论文,新时期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人民政协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人民政协工作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学习《邓小平文选》,回顾新时期人民政协的历程,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正是邓小平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雄才大略和政治远见,根据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对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作了精辟的论述。这些论述,为全面开创人民政协工作的新局面,加强人民政协的建设,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挥了极其重大的指导作用。
一
十年浩劫期间,由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严重破坏,人民政协组织瘫痪,活动停顿。邓小平非常重视人民政协工作,粉碎“四人帮”后,立即恢复了人民政协的组织和活动,并亲自担任全国政协主席职务。接着,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召开的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针对当时不少人对人民政协的地位和作用还心存疑虑的情况,他在开幕词中,重申了人民政协的性质,以及人民政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职能和作用。邓小平明确指出:“人民政协是发扬人民民主、联系各方面人民群众的一个重要组织。”“在新的历史时期,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任务是十分光荣的,工作是大有可为的。”他强调指出,尽管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已经转移,但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作用并不能削弱:“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需要政协就有关的国家大政方针、政治生活和四个现代化建设中的各项社会经济问题,进行协商、讨论,实行互相监督,发挥对宪法和法律实施的监督作用”。
邓小平关于新时期人民政协的论述,激起了强烈的反响,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热烈拥护,对新时期人民政协的恢复和发展起了决定的作用。人民政协组织不断壮大,工作蓬勃开展,活动空前活跃。以安徽为例,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全省只有26个市、县建有政协组织,不到全省市县总数的三分之一。现在,全省10个省辖市、68个县(市)、35个市属区,全部建立了政协委员会。6个地区均建立了政协联络委员会。政协工作还不断向基层和海外延伸。全省近2000个乡镇,绝大多数建立了政协联络组。不少安徽籍或在安徽有投资的港澳人士担任了政协委员。
二
人民政协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这个统一战线组织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和人民团体参加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靠的政治力量。既有广泛的代表性,又有高度的政治性。邓小平指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派合作,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邓小平的这一论断,高度激发了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爱国人士,以及他们所联系的各界人士的政治热忱,极大地调动了他们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服务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对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开创政协工作的新局面,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根据邓小平“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的指示和加强多党合作的提议,1989年12月30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了《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接受共产党领导的,同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
1994年3月召开的全国政协八届二次会议,以中共十四大精神为指导,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进的新形势,对《政协章程》作了修正。修正后的《政协章程》重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这一规定,进一步明确了人民政协的性质及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有利于政协作用的充分发挥和政协工作的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三
邓小平非常重视发挥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作用。1980年8月28日在全国政协五届三次会议的开幕词和9月29日在政协章程修改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都强调指出人民政协“是我国政治体制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实行互相监督的重要形式”。“今后人民政协要广泛联系各界人士,充分发挥民主协商和监督作用”。他在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宴请出席各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代表大会代表的讲话中说:“在当前新的长征中,在四项基本原则的指引下,实行互相监督,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对于增强和维护安定团结,共同搞好国家大事,是十分重要的”。
在总结十几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政协工作丰富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地探索实践,并吸收各方面的意见,1989年1月政协全国委员会制定了《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暂行规定》,1995年1月又修改为《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定》,均由中共中央转发到全国各级党委,认真贯彻执行。《规定》进一步明确了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内容、形式、程序。可操作性强,从而使协商、监督向经常化、制度化大大迈进了一步,内容日趋广泛,形式也更加灵活多样。1994年3月,全国政协八届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协章程》修正案,又对政协的协商监督职能作了拓展和延伸,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这一政协主要职能后面,加上“组织参加本会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参政议政”,把政协的主要职能拓展延伸为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把参政议政列入政协的主要职能,拓宽了政协工作的渠道和领域,有利于广泛调动参加政协单位和个人的积极性,为广大政协委员及其所联系的各界人士参与国事、发挥专长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有利于发挥政协的优势和发挥政协工作的主动性,密切联系政协委员和多方面人士,认真了解和听取他们及其所联系的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经过调查研究,提出建议批评,更好地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为了更好地发挥人民政协的职能,加强政协的舆论监督,邓小平在担任五届全国政协主席期间,决定出版了全国政协机关报——《人民政协报》并亲自题写报名。
四
台湾自古就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邓小平指出:“实现台湾归回祖国,完成统一大业,是全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广大骨肉同胞在内的共同愿望,也是我们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所面临的一项光荣的神圣任务。”“人民政协应当积极开展工作,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促进台湾早日归回祖国”。他指出:“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在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国外侨胞中有广泛的联系和影响,希望你们在促进台湾归回祖国的事业中,积极贡献力量”。
邓小平根据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从世界的形势和我国的历史和现实出发,提出“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来解决香港和台湾问题。”这是把和平共处原则运用于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一大创造。“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战略构想的提出,为人民政协活动开辟了新的领域,也赋予了人民政协以历史的重任。人民政协以其亦官亦民的特点,和有着广泛的海外联系、人才荟萃的优势,积极开展同台港澳和海外代表人士的联谊活动,促进海峡两岸交流合作,为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早日实现,发挥了其他组织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积极开展人民外交活动,加强同国际朋友的友好往来,为发展国际反侵略扩张的统一战线作出了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