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婕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南京街第九小学 110013
【摘要】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对话能力也是素质教育中的基础。因此在今后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应当在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反思中总结出切实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对话
中图分类号:G6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9)09-138-01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的方式多种多样,朗读、默读、集体读,旨在让学生充分熟悉文本,感知文本,并从中领悟文本蕴含的主旨和深意,给予学生与文本紧密接触的足够空间。但是,各种读法真正意义上是否能够成功建立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关系,却不得而知。因为一些教师在具体讲解的时候,或是蜻蜓点水,或是走马观花,只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从而学生对文本的认知是浅显的,没有掀起学生思想的涟漪,也未能从中发现美妙,获得启迪,得到熏陶,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作为教学中的引导者、参与者和组织者,语文教师究竟该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世界,实现有效对话呢?笔者就此做一浅谈,与同仁一起商榷。
一、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文本之门
对于小学生来说,缺乏阅读量和知识储备,对于文本的初次建联,并不是很顺利。针对学生这一认知特征,作为语文教师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方法,如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文本之门,走进文本世界,触摸其内核。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教师并没有急着开讲,而是想让学生按照小组各自说说预习的感受,就此先创设了一个学生与文本初次接触后自我感受的语言环境。甲小组说,读了这篇文章,觉得文本中的小女孩很可怜。乙小组说,如果能够穿越,想去帮助小女孩,带她到现实幸福的世界里快乐地生活。也有小组说,很困惑小女孩为什么临死前脸上还会带着微笑……在授课起点,教师摒弃了拿起书本直接就讲的习惯,而是将看似一读就懂的童话文本进行了课前的设计,以这种方式引导学生通过一次次聆听走进文本,逐步发现其中蕴藏的各种深意,看到文本背后。教师通过创设语言情境,其用意很深,就是希望学生在小组活动学习中,从中发现文本中自己的疑点,这些疑点成为深入探究文本的引子,步步深入,最终获得一种对文本的详尽解读,也就能够实现与文本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既要继续引导还没有发现问题的小组学生继续思考、阅读,又要对提出问题的学生积极引导,一起探索,一起分析,一起释疑。这就是进入了文本之门,也是解读文本,与文本对话的初级阶段。
二、加深基础知识巩固
小学语文教学中,想要进行有效的对话,那么就要确保学生真正的接触了课本,加深对基础知识的深化巩固,对于文本中的核心内容充分掌握,为营造良好的对话氛围做铺垫,除此之外,也要进行一系列的课前准备,将有价值的对话进行整理、标记,进行课文预习时,对下节课的内容有意引导,促使学生学习新课程之前做好思想铺垫和准备,并适当的布置一些文本内容相关的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在准备教学北师大版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国结》时,让学生找到身边的中国结,并拿到课堂上来,然后找一些跟中国结相关的小故事,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如“中国结象征着什么”“文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等,然后让学生进行文本阅读,引导学生充分掌握文中词语和生词,并促使学生在阅读时带着问题去思考,然后通过课堂中讲故事和中国结的实物展示来引导学生感受中国结,让学生将自己的中国结用修辞手法进行描述,并展开交流和讨论,同文中中国结进行对比,最后由教师统一总结讲解,促使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巩固,为有效对话做好铺垫。
三、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开启学生的智慧
小學语文老师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应该在和学生交流的时候弯下身子,使自己可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受到了老师的尊重,转换老师遥不可及的权威形象。在展开教学活动时,老师应该积极有效地运用现代的教育技术,解决对话中所出现的重难点内容。因此,老师就应该在对话式阅读教学课堂上积极地利用起多媒体教学技术,发挥出动画文本的有效作用。
四、引导教学,激活学生独立思考
对话是一种主动性极强的行为,有效对话其实是学生思维外现的一个过程。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作品情感形成自己的思考,再组织语言表达出来,这一系列的活动都要以学生自己的主观思维为主,在主观能动性有效激发的基础上,开展对学习对象的进一步探索和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听教师分析文章中的情感思想和表达方法等方式,在新课程理念驱动下的教学实践中,已经明显不适用。教师一定要转变思维,让学生在学习兴趣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直接将固定答案告诉他们,或让学生按照模式化的思维方式去思考,这样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性的有效激发。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偏重引导部分,通过问题的设置等方式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应当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让他们有更多时间进行思考累积,尝试表达。
五、加强对话交流的情感带入
在进行文本阅读期间开展生本对话以及情感交流,其实就是学生阅读文本之后,摒弃时空或年代的限制,达到与作者的思想共鸣。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故事情节探究期间,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联想或想象,将文章中的怨言转化为内心形象,由此在探究中准确感受到语文的形象美。在《做一片美的叶子》这一课程讲解期间,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课程导入,经过精美配图与配乐指导,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也能透彻感受大树的生机勃勃。教师带领学生去结合自己的实践生活经验想象,让学生在情境创设中感受到大树的美好形象,学生也能提升自己的想象力,这样也能在阅读中培养自己的语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拼读,准确理解“叶子”的无私奉献,经过分阶层的教学指导,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学生在情感带入之中,能够与文本开展更加积极有效的对话.
结语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期间,通过有效对话的研究与分析,能够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效果,通过积极的情感态度与意识引导,使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讨论以及文本学习,创建良好的课程教学环境,给学生创建更大的进步与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卞光敏.有效对话:让阅读课堂贴近学生的心灵与情感世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对话”的价值分析[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0(20):140-141.
论文作者:邵婕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9年9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9
标签:学生论文; 文本论文; 教师论文; 自己的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中国结论文; 引导学生论文; 《中国教师》2019年9月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