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朝遭遇帝国——岳麓版必修Ⅰ“鸦片战争”一课教学设计与实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鸦片战争论文,天朝论文,帝国论文,教学设计论文,一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思路分析 “鸦片战争”一课的常规教学思路是基于史料从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影响等几个方面组织教学。这种传统教学设计条理清晰、结构完整,但也因存在重难点不突出,史料和史观陈旧,灌输式教学等问题,使得原本生动鲜活的历史变成了枯燥的句式和抽象的结论,不仅使学生兴趣索然,也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基于此,笔者在教学设计上尝试了一些新的探索:(1)大胆打破教科书的结构与体系,对教学内容重新取舍,围绕战争为什么会爆发、中国为什么会战败、战争带来哪些影响以及鸦片战争的反思等四个问题展开教学,突出了重难点;(2)挖掘和运用新材料,并使之与学情、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3)淡化革命史观,用现代化史观重新审视鸦片战争,从更广阔的视野去探寻鸦片战争的意义;(4)从生动鲜活的历史细节入手,关注“大历史中的小人物”,力图让学生从微观视角透析历史全貌。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呈现材料)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 ——摘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在探究现代化的历程中,难免会想起那场灾难性的战争。今天,就让我们再次回顾那场给中华民族带来屈辱、仇恨、自卑和希望的鸦片战争。 【设计意图】鸦片战争不仅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而且对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也意义重大。茅海建先生是鸦片战争研究领域的翘楚,以他的观点来导入新课,可以给学生启示:不仅可以从现代化史观重新审视鸦片战争,还可以将其放在更广阔的历史视野中探寻它的意义。 第一篇 当天朝遭遇帝国——战争为什么会爆发? 中英两国相隔几万里,为什么英国军队会远涉重洋挑起这场战争呢?其中有哪些深层次的原因?请从以下材料探寻答案。 材料一 若无广阔的国外市场,那在幅员不大仅能提供狭小国内市场的国家……制造业就没有好好发展的可能。 材料二 中国幅员是那么广大,居民是那么多,物产是各种各样,各省间的水运交通又是极其便利,所以单单这个广大国内市场,就够支持很大的制造业。就面积而言,中国的国内市场,也许并不小于全欧洲各国的市场。 ——摘自亚当·斯密《国富论》 问题:材料一、二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后得出结论: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英国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市场。 材料三 周边地区的各国君主,纷纷臣属于中国,向清王朝纳贡。至于藩属国以外的国家,包括西方各国,清王朝一般皆视为“化外蛮夷之邦”,在官方文书中蔑称为“夷”。因此,清王朝在对外关系上,自以为是居于他国之上的“天朝”,不承认与之平等的国家有存在。 ——摘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四 那时的通商制度也很特别,西洋的商人都限于广州一口。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外商到广州不能坐轿、不能随便出游、不能带武器。 ——摘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问题:材料三、四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清朝的“天朝上国”观念与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中西交往。 材料五 到18世纪末,英国上下无论贫富贵贱几乎每人每天都可以喝上一两杯茶。夏日里,经常可以在某个胡同看到乞丐端着杯子在喝茶,修路工人在喝茶,赶灰渣车的车夫在喝茶,还可以看到晒干草的工人在买茶。 ——摘自[美]汤姆·斯丹迪奇《六个瓶子里的历史》 材料六 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粮食——米,最好的饮料——茶,以及最好的衣着——棉、丝和皮毛。既然有这些大宗物产及土制副产品,所以他们不需要从外地购买一文钱的东西。 ——摘自炎明《浙江鸦片战争史料》 问题:根据材料五、六,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格局如何?英国是如何解决的? 学生阅读、思考后得出: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英国处于逆差地位。为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 材料七 在1828—1836年间,英国人在广州获取了3790万元的白银。19世纪30年代中后期,每年约有400万—500万元的白银流出。 材料八 林则徐给维多利亚女王的信中宣称:“众夷良莠不齐,遂有夹带鸦片、诱惑华民,以致流毒各省者……试问天良何在?”1839年3月18日,林则徐责令在广州的外国商人在三天之内呈缴所有的鸦片。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问题:根据材料七、八,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哪些危害?清政府又是如何应对的? 学生思考后得出答案:鸦片走私使白银大量外流,导致严重财政危机。清政府命林则徐赴广州查禁鸦片。 材料九 那次的战争我们称为鸦片战争,英国人则称为通商战争,两方面都有理由。关于通商问题,英方力图获得更大的机会和自由,我方则硬要维持原状:彼攻我守。关于鸦片问题,我方力图禁绝,英方则希望维持原状:我攻彼守。就世界大势论,那次的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摘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问题:根据以上材料,归纳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结果:(1)工业革命完成,英国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市场(根本原因);(2)鸦片走私和中国禁烟运动(直接原因)。 练习1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我们在重新审视鸦片战争时,也很有必要将之放入现代历史发展大潮的背景中进行考察……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他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该材料旨在说明 A.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历史的偶然 B.鸦片贸易引发战争是历史的必然 C.鸦片战争的结果并非历史的偶然 D.鸦片战争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 答案:D。(解析略) 【设计意图】第一部分运用新材料,并使之与学情、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层层设问,引导学生从世界大势的背景下思考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与必然性,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第二篇 何至事机一至如此——中国为什么会战败? “何至事机一至如此”是道光皇帝在《南京条约》签订后的奏折批复中的感叹。让道光皇帝难以理解的是:强大的大清国怎么会败给一个几万里之外的弹丸小国呢?那么,中国在鸦片战争中为什么会战败呢?请看以下材料。 问题:根据表格概括指出清军枪支与英军相比存在的差距,并指出这种“差距”反映出的本质问题。(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结果:根据材料一,中英枪支存在明显差距,主要表现在:中国枪支枪身长,操作不便;弹丸小,杀伤力弱;射程短、射速慢,机动性差;无枪刺装置,不利于近身战斗等。这种“差距”反映了英国工业革命后冶炼、铸造技术的提高,而中国以小农经济为主,传统工场手工业落后,反映的是双方科技(生产力)的巨大差距。 材料二 (中国)将军的参谋机构中有许多文人,在发动进攻的前10天,将军命令他们撰写捷报。他们呈递了30篇文章,将军按其文才大小的顺序进行了排列。列第一位的写了一篇详细而生动的有关各种英雄事迹的报道。列第二位的呈报了一篇文字造诣很高的文章,其中充满了经典的比喻和机敏的措辞。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问题:材料二暴露了中国军队、官场上什么问题?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材料二暴露了清军素质低下,政府腐败无能的问题。反映的本质是腐朽的封建制度落后。 材料三 林则徐认为:英军“腰硬腿直,一击即倒”“不独一兵可以手刃数夷,即乡井平民亦足以致其死命”。 ——摘自《鸦片战争在舟山史料选编》 材料四 清军主帅杨芳看到夷炮威力在我炮之上,认定“必有邪教善术者伏其内”,于是“传令遍收所近妇女溺器”作为制胜法宝。他将这些马桶平放在一排排木筏上,以马桶口面对敌舰冲去,以破邪术。 ——摘自雷颐《历史:何以至此》 问题:材料三、四反映了清军统帅的什么问题?其根源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反映了清军统帅愚昧无知、思想落后。问题的根源是清政府长期地闭关自守、盲目自大。 练习2 鸦片战争的最终结局从根本上取决于 A.战争中交战双方的指导方针 B.军事武器的优劣 C.国民素质的优劣 D.社会制度的进步与落后 答案:D。(解析略) 【设计意图】第二部分从鸦片战争中鲜活的历史细节入手,引导学生分别从武器装备、军队素质、政治制度、思想观念、战术方法等方面寻找中国与英国的巨大差距,使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失败的必然性,得出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的结论。 第三篇 平等与不平等——战争带来哪些影响? 中西的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摘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今天我们所说的“平等”与“不平等”,是以当今国际准则为标准,生活在“天朝”的人们,却另有一套价值标准。今天看起来比较“平等”的条款,如互派外交使节等,清政府却难以接受;而今天看起来“不平等”的条款,清政府却不以为意,在外交上轻易丧失主权而浑然不觉,给中国带来了恶劣的影响。比如在《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最给中国带来恶劣影响的主要有三个条款: 材料一 各通商口岸“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 ——《南京条约》 材料二 倘遇有交涉词讼,管事官不能劝息,又不能将就,即请华官会同查明其事……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五口通商章程》 材料三 各国既与英人无异,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 ——《虎门条约》 问题: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了哪些权利,给中国带来哪些危害?(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后得出答案: 材料一: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关税自主权。 材料二: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司法自主权。 材料三:片面最惠国待遇。“利益均沾”,进一步破坏贸易主权。 练习3 “经济上的暴力强制”是近代历史上外国对华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连外国人也承认在华洋商“个个都是大恶棍”,美国公使承认“我们的国旗曾经用来庇护在中国的所有流氓”。外国政府“庇护”在华外国人依据的主要是 A.永久居住权 B.海关管理权 C.领事裁判权 D.片面最惠国待遇 答案:C。(解析略) 练习4 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 D.“门户开放”政策 答案:B。(解析略) 【设计意图】第三部分主要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由于初中有所涉及,故高中教学对鸦片战争影响的内容有一定取舍,没有涉及经济史与文化史的内容,弱化了《南京条约》中割地、赔款等内容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陈旧提法,而将重点放在国家主权上,即《南京条约》最给中国带来恶劣影响的三项内容: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引导学生认识到:《南京条约》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道路被迫中断,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第四篇 历史的诉说——鸦片战争的反思 鸦片战争的真意义,就是用火与剑的形式,告诉中国人的使命:中国必须近代化,顺合世界之潮流。 ——摘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鸦片战争战败后,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清政府和士大夫阶层有没有顺应世界潮流,开启现代化的历程呢? 材料一 议和之后,都门仍复恬嬉,大有雨过忘雷之意。海疆之事,转喉触讳,绝口不提,即茶坊酒肆之中,亦大书“免谈时事”四字。 ——摘自林则徐《软尘私议》 材料二 在大多数中国人眼里,刚打完的这场战争不过是一个蛮夷部落的一次闹事而已。这些蛮夷依仗船坚,袭击占领了沿海地区的一些地方,迫使皇上作出了一些让步。 ——摘自基辛格《论中国》 问题: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思想? 学生思考后得出答案: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和士大夫阶层并未吸取失败教训,依然停留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材料三 《海国图志》由魏源在1842年著成,介绍了西方各国地理分布和历史变迁,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但《海国图志》问世后却很少有人问津。这本书到达日本,从1854年到1856年,短短数年,日本出版的《海国图志》选本就有21个版本,占同一时期日本出版的世界史地著作的一半。更为重要的是,当时日本维新思想家利用《海国图志》提供的世界知识,结合日本实际,提出了维新改革主张,掀开了日本明治维新的序幕。 ——摘自魏启敏《中国巨著帮日本走向维新》 问题:根据材料三,一本书的两种境遇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后认为:日本在1853年之后,也面临与中国相似的境遇。但是,日本却积极从战败中吸取教训,奋发图强,最终完成“明治维新”,迈入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总结:历史学家蒋廷黻曾说过:“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和士大夫阶层并未真正觉醒,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洋务运动,近代化才开始起步。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光阴,也使中日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为甲午战败埋下了伏笔。 【设计意图】第四部分从反思切入,将中国与日本在一定意义上进行对比,把鸦片战争放在更广阔的历史视野中考察,以现代化史观来重新审视鸦片战争在中国现代化历程中的地位,并反思鸦片战争战败带给中国的教训。同一天,王朝遇到了帝国-强制版的岳鹿Ⅰ“鸦片战争”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_中国近代史论文
同一天,王朝遇到了帝国-强制版的岳鹿Ⅰ“鸦片战争”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_中国近代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