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乐乐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重兴中学 733000;王艳红 甘肃省武威市第二中学 733000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是指利用网络、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处理时必须了解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基础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进一步学习、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性。
一般来说,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对信息、信息技术、网络、信息系统的原理等基础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另一方面体现为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操作能力。这些内容既有与其他学科共有的特点,同时又具有个性特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部分具有以下特点:系统性、抽象性、人文性。
参照《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根据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纲要(试行)》的要求,初中信息技术基础部分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如下:
一、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以及良好的信息意识,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养成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1.使学生能够确实学习一定的信息技术基本知识
学生需要了解信息系统的一些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各自的功能,而对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与趋势方面是通过系统的思考与讨论达到理解的水平。
2.培养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责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信息技术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信息技术也在日新月异地更新,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培养学生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即使是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也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实施的,这必然会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应关注参与信息活动时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要求他们遵守有关的法律、法规、道德和伦理,并在一定的法律和道德范围内,实现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和问题的解决。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不能人为地割裂三者之间的关系或利用相互孤立的活动分别培养。
二、教学内容
虽然,初中信息技术有多种版本,总得来说,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与信息技术。
2.信息技术应用初步。
3.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4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法律问题。
5.计算机在信息社会的地位和作用。
6.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软件简介。
7.操作系统简介。
8.计算机硬件及基本工作原理。
9.计算机软件系统。
10.计算机安全。
11.计算机使用的道德规范。
12.计算机的发展。
三、初中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教法探讨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部分在各种教材中的分布与编排是不一样的,总体来说,可以分为集中型与分散型。集中型的编排是根据指导纲要的模块进行划分,把基础知识集中在一两个章节;而分散型则没有集中的章节。无论如何编排,教学要求都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对信息、信息技术、应用领域、信息系统的原理与发展趋势等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与理解。
二是能够熟练掌握信息系统最基本的操作能力,为以后应用软件的教学打下基础。
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实际上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期望通过一两个单元的学习就达到提升信息素养的目标是不可能的,必须通过逐步发展、逐渐深化才能实现。在使用集中型教材进行教学时也要注意,教学活动的重点是学生对于这方面的关注与兴趣,而不是一次就达成的目标。
论文作者:杨乐乐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2月总第2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4
标签:信息技术论文; 信息论文; 基础知识论文; 学生论文; 武威市论文; 信息系统论文; 计算机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2月总第2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