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成才观培育路径探析论文_孟德丽

高校学生成才观培育路径探析论文_孟德丽

(广西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百色市 530004)

摘要: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我国要建设成社会主义强国,人才是最重要的因素。而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加强高校学生成才观培育不仅是现实需要,也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高校学生;成才观;路径

加强高校学生成才观培育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增强学生创新力和实践力。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青年学生人才,是未来我国各项事业顺利推进的基本保障。因此,大力推进高校学生成才观培育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新时代教育趋势的。

一、高校学生成才观培育的现实需要

十九大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同时也是历史上最需要人才的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从提出到发展无不体现着国家对各种人才的渴望。高校学生成才观培育正是应时代之声,顺国家发展之势。

1.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的时候,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概念。他说:“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尔后,又在多种场合多次强调指出,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又提到“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很显然,广大青年是实现“中国梦”的主要力量,因此党和国家十分关心青年群体的成长成才,并对这一群体的未来发展寄予厚望。

2.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我们要着眼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促进人的全而发展,首先必须促进青年学生的全而发展,高度重视对青年学生的成才观教育,实施正确的人才成长导向。”[1]高校学生成才观培育应着眼于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充分开发学生身上的潜能,为他们的与众不同提供发展空间,最大化实现“自我释放”。除此之外,高校学生成才观培育还应该以唤醒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树立主体性意识,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自己的思考和规划,并积极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去学习、去创造。

3.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抓好高校教育,培养时代人才是加快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必经之路。高校学生成才观培育的基础就是要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全面发展。基于现实,依然还是有部分高校只注重学生的智育发展,而忽略其他方面的发展。如何转变这种非健康持续的发展理念,这是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个人的成才不是严重“偏科”的产物,而是全面均衡发展而来的结果。积极推进高校学生成才观培育就是要求大学生全面发展,在全面发展中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自我价值,从而加快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步伐。

二、高校学生成才观培育现状

高校学生成才观培育也存在着不平衡的情况。出现学生成才观培育不平衡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即学生认识不足,教育资源缺乏和社会实践脱节。

1.高校学生对成才认识不足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在“大众教育”环境下,部分学生对自己没有准确定位,他们认为只要能顺利毕业,拿到大学文凭就万事大吉,他们渐渐游走在大学的边缘。大学是否把自己培养成了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他们根本不关心,虚度了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按照人的发展规律和成才规律,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某一行业的“佼佼者”。但现实情况是,许多学生认为自己资历普通,加上不愿付出努力,宁愿在大学四年里做一条忠实的“咸鱼”,也不愿意打破常规,勇敢的迈出第一步。在浑浑噩噩中消磨时光,在最好的岁月里错失实现人生价值和成为社会主义事业中间力量的机会。

2.高校学生成才观培育的教育资源匮乏

高校学生成才观培育的主要目旳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所长树立一个科学的成才观,即“你要做什么”,“做成什么样”,“如何达到”。在树立科学成才观时,学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一方面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不够客观,夸大自身实力,导致无法按部就班执行最终以失败落幕,反而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产生剧烈的挫败感。另一方面学生太过保守,太过看轻自己的实力,对自己要求很低。但确实无法达到真正锻炼人和深挖学生潜能的目旳。因此,这就需要学校安排有专业知识和相关经验的教师针对学生们的情况进行指导和具体的开悟。高校为学生的成才观培育提供平台本无可厚非。但是这是个系统工程,需要高校配备一定的物力、财力和人力。与此同时,一旦投入就必须持续不断地补给物力、财力和人力。因为成才观培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学生、学校、社会通力合作达成的一种人才培养意识。因此这需要历史耐心和丰富的物质保障。高校可以根据学生的阶段性特点开设相应的人才课程,这样可以及时更新成才内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基于这些,高校想要把学生成才观培育系统化、本土化、特色化,是需要大量有形和无形的教育资源,在这些方面,许多高校确实存在不足,很难保证给学生们提供源源不断的成才观培育资源,同时也无法给学生提供一个科学、可靠的人才发展方向。

3.高校学生成才观培育与社会实践相脱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一个高校面向全体学生的成才观也需要放到实践中去验收,是否达到了社会需要人才的要求,是否充分展现了学生的本领和才干。但是许多高校也为学生提供了社会实践活动,但仅仅是少部分学生得到锻炼和考验,这少部分同学主要集中在班级的班干和社团部分成员。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普及性和长久性是没有体现的。这就导致学生的发展出现“两层皮”现象。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够充分运用到现实中去的机会很少。部分学生是即学得好又干得好,部分学生是学得好干不好,还有部分学生是即学不好又干不好。

三、高校学生成才观培育路径

实现“中国梦”,需要一代代青年群体在接力奋斗中实现。因此,如何有效的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是一件迫切而又重要的事情。结合高校学生成才观培育的现状分析,本文探索出以下两条路径推进高校学生成才观培育工作。

1.加强学校教育

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这就要求高校作为传播知识的摇篮,必须肩负起培养人才的重任。加强学校教育,就是主抓两方面。

首先,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第一,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随着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各种思潮出现混淆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高校学生缺乏一定社会经验和是非辨别能力不足,极容易被外来思想搞混,出现思想混乱、信念不定、立场动摇等不良情况。因此,学生要主动加强自己的理想信念教育,自觉践行党和国家提倡的价值观和思想主旋律,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精神的培育,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路。有了正确的理想信念,才能顺利成才,回馈社会、报效祖国。第二,加强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获得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如何又好又快获得知识大门的钥匙,其中的秘诀之一就是在学习中,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会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学习、去思考、去创造、去历练、去追梦。这些都是在潜移默化助力学生成才和快速进步。

其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学生成才的领路人。教师的素质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素质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同样要求教师要全面发展。第一,教师在学术科研方面必须树立永不满足的探索精神,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争分夺秒实现学术科研突破。同时在探索中,有意识培养青年学生,锻炼青年学生。第二,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师德是教师素养中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教师的灵魂。一个有良好师德的教师不仅深受学生喜欢,还能给学生带来许多正能量的东西。诸如教师有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他的言行中就会隐性的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加强教师师德建设这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青年人才的基本要求,学生的领路人在思想道德修养方面出现问题,必然会影响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培育和践行。因此,教师德才兼备,也是助力学生德才兼备的关键要素。

2.突出实践的重要性

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高校学生正是接受学校系统知识教育,获得真知的关键时期。培养青年学生成才,就必须大胆把他们所学所思的东西放在实践活动中接受检验,这是“飞仙上神”必须要经历的“劫”。

首先校内的实践活动形式多而内容丰富。比如社团活动、学院活动以及学校大型活动。学生从构想方案到制定方案,再到实施方案。这一过程时刻需要学生发挥创新力和实践力。通过参与各种校内活动,一来让学生体味到做好事情的艰辛和不易,很好的培养了他们的敢吃苦、肯奋斗的精神。二来让学生学会尊重、理解、合作。尊重每个人看法和观点,求同存异。理解就是能够站在别人的处境思考问题,互相帮助。合作就是放下成见和不满,群策群力。这些也是学生成才必须具备的素养。

其次校外的实践活动。比如社会志愿者活动、专业的阶段性实习以及社会调研实践活动等。这些实践活动把学生领出校园,感受社会生活。学生在这些实践活动中会收获到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第一,走出校园。他们所处的环境变得大而复杂。与在校园相比,交往的对象都是自己的同学和老师,工作起来很容易上手。但是校外就需要学生们主动去熟悉和请教,工作起来相对比较难,需要学生们付出更多努力去处理工作中的系列问题。第二,开阔视野。学生走进社会会接触许多新人,听闻许多新鲜事儿。这些即熟悉又陌生的人儿和事儿可能在学校的某堂课某位老师提及过,亲身感受必然感想不一样。学生开了眼界,长了知识,授了教。第三,亲密群众。校外实践活动或多或少都会与人民群众产生交集。人民群众看对方是学生群体,尤其关心和照顾。学生不懂的、不会的手把手的教,同时还把自己的人生感悟与学生们分享。这些动情瞬间让学生们真正体味到人民群众的生活面貌:他们是可爱的、朴实的、真诚的,是热爱生活和感悟生活的人们。

参考文献

[1]唐斌,罗洪铁.习近平人才思想研究[J].探索,2015(03):15-18+24.

[2]蒲冠州,马志霞.略论习近平青年人才思想及指导意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2):25-28.

[3]郭学旺.关于大学生“成才观”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7(04):34-37.

[4]钟发亮.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成才观教育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1):103-106.

[5]郭学旺,刘国胜.应重视青年学生的成才观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7):47-50.

作者简介:孟德丽(1992年8月—),女,贵州凯里人,广西大学,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论文作者:孟德丽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8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3

标签:;  ;  ;  ;  ;  ;  ;  ;  

高校学生成才观培育路径探析论文_孟德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