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秋风纨扇”论真实唐寅论文_林婧

赏“秋风纨扇”论真实唐寅论文_林婧

深圳市新安中学(集团)高中部

摘要:唐寅(1470年-1523年),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明有一绘画体系称之为吴门画派,主要是指活动在苏州一带的文人体系,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吴门四家”。唐寅作为“吴门四家”之一,将该派画家重神韵、重意境、讲格调、讲含蓄的特点发挥到极致。以情入画、融情于画。本文将从唐寅众多画作中选取一件“秋风纨扇图”进行赏析,从艺术手法到跋文,以此透视唐寅的真实人生。

关键词:文人画、“以情入画”、诗画结合、诗画言志

唐寅是一位全才型画家,山水、人物、花鸟画都很擅长,其中人物画更为知名。唐寅的人物画主要分为两类:一为历史画,一为侍女画。无论是历史画还是仕女图,唐寅皆是以画自喻。以“秋风纨扇图”为例:该作取材于汉成帝之妃班婕妤失宠后作的纨扇诗,将自己的命运比喻成秋风中无用的纨扇,班婕妤的感触让唐寅为之叹息,并生出同情心和同理心,因为此刻的唐寅也经历着人生中的大起大落,在家族败落、含冤入狱、仕途遇阻、遭人唾弃后,唐寅饱受世态之炎凉,不免也因为纨扇过季无用而感伤。因此作“秋风纨扇图”。

第一、从艺术表现看“以情入画”。

一、色调:整幅作品设色淡雅,几乎只有单纯的墨色关系。

二、墨色轻重:用墨最重在于画面右下角的山石部分,中部虽有少部分山石,用色并不重似右下角,并且因为面积小的原因,以及淡墨竹子的原因,在整个画面中起到中间灰色调的调节作用。画面从上至下是一种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的关系。另外,因为单纯的墨色关系,人物和竹叶与留白是同一色调,背景与画面内容更是融合一致。

三、人物位置:人物在重的山石和轻的竹子之间,画面的中心位置,起到一个平衡画面的作用。然而其头部发髻的重色和裙裾的淡色让人物显出头重脚轻的不稳定感,仿佛需要挺费力的维持着平衡。这种费力和不稳定感,让人物形态越发瘦弱和单薄。

四:人物动态及表情:身体前倾,明明是往前走的态势,衣襟飘带和裙裾的走向却跟前倾的动作是同步的,仿佛自画面左侧刮起一股瑟瑟秋风,驱赶着人不得不往前倾的模样。其五官清秀,表情却仿佛有些凄然和无奈。

五、艺术传承:唐寅的仕女图虽然继承了唐的传统,但是跟唐代仕女画的富丽堂皇比起来,不仅线条清丽,更是一洗唐侍女的华丽庄重,完全没有了闲适丰润的贵族女子气质,反而柳眉樱唇削肩细腰,一副楚楚可怜弱不禁风的样子。而“秋风纨扇图”中的画法风格又是不同,用笔略带写意,时作顿笔,线条流利洒脱,并不是其对唐传统继承下的典型作品。“秋风纨扇图” 笔墨流动爽利.转笔方劲,线条抑扬起伏,由工丽化为简逸,更像是南宋院体画的遗风。唐寅在画法上结合了宋代李公麟行云流水描和颜辉折芦描,使得人物有种超脱世外的韵律感和飘逸感。

唐寅的画,笔笔自喻。想来大好年华,青春富贵、才华横溢、仕途光明,却因造化弄人,得一个家破人亡、世情惨淡、背负耻辱的结局,有多少秋来的凄凉,有多少合收藏的无奈,靠着画面素雅的色调、人物寒风萧瑟的动态、无可奈何的表情,深刻的画出了一个活生生的唐寅。唐寅的高明在于其情入画,点得轻巧,用得合宜,恰到好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第二、唐寅为传统绘画所做的贡献,不仅对南北画派的综合和文人画传统的弘扬,而且作为山水花鸟人物全方面发展的全才文人,在诗书画有机结合方面也做出很大贡献。“诗画结合”。

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题跋不仅是中国画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画历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一般来说,在书画前后题记的文字都可以称之为题跋,细分的话,写在前的为“提”,写在后的为“跋”。题跋特别是作者本人的题跋,其重要作用在于对作品的补叙,有点儿像现代人写的后序补记,因此细读作者本人的题跋不仅是对其创作意图的深入了解,更是对其创作思想的深入剖析。

唐寅作为诗书画皆通的大才子,除了发挥绘画的深厚功力外,为表达其文人的率真任性能诗善词,自然不会放过题诗作跋的这样一个抒发情感的大好机会,了解唐寅画作,要连同他的诗文一起。仍以“秋风纨扇图”为例:“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中华民族历来是善于伤春悲秋的民族,对秋感怀的诗词也颇多。“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辞·九辩》)、“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秋在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古代文人心里仿佛是天生带着颓废色彩的胎毒,而唐寅不仅具备中国古代文人的气质,更有家庭败亡和政治无望的深刻现实基础,对秋之悲切体味愈切。在这万物衰败草木灰黄的时代,为夏可用的纨扇终于遭遇抛弃,大好年华为何如此悲情感伤,世上诸事,经历愈多,体味愈多,皆为行过。待具行过后,请细细再品包藏其中之人情世故,试问有谁不追逐着冷暖炎凉。诗文有一种大可不必在意一切皆是常理的意味,同时也有不愿在意而竟然不得不在意的一种无奈,由此愈发显得感伤之重。由此可见,对于唐寅而言,现实的打击和嘲讽并不仅仅只是停留在身体上的创伤,也在他的心里留下了磨灭不了的印记。

唐寅的“诗画结合”不单是形式上的结合,更是内在深刻的交相呼应。

第三、“诗画言志”。

中国古代文人多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和郁郁不得志的苦闷,每每借着文章、诗作和绘画表现出来,唐寅即如此。在“秋风纨扇图”里,不仅表现出其看透世态炎凉的凄清,同时隐隐留下转圜空间。唐寅在创作“秋风纨扇图”的时候并未对仕途完全死心,他仍在为自己才能不得施展而愤愤不平,并期待着转机,因此他将自己比喻为过季的纨扇。秋来纨扇无用,而无用之用,方是大用,暂时的收藏保存了完全的自己,待到秋去夏至,纨扇会再次被启用。虽然大家已悉知日后唐寅的命运与秋后失宠的班婕妤一样,并未得到真正的转机,秋一直凉下去,然而对于一位有着高尚艺术情操的文人来讲,未必不是幸事。唐寅在彻底断绝了功名期许后,在“桐阴清梦图”中写下 “此生以谢功名念,清梦应无到古槐”,从此浪迹于大山大川,画了大量成熟山水力作,生活清苦亦不以功名为意,真正的“饥来吃饭倦来眠,生涯画笔与诗笔,踪迹花边与柳边”,过着神仙般的生活。他画作诗文中呈现的气度和状态无一不“言志”。

参考文献:

[1]洪再新·《中国美术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3年07月;

[2]朱伯雄·《世界美术》卷5·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年1次版。

作者简介:林婧(1984.10——),女,汉族。任教于深圳市新安中学(集团)高中部,从事美术教学工作。

论文作者:林婧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10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3

标签:;  ;  ;  ;  ;  ;  ;  ;  

赏“秋风纨扇”论真实唐寅论文_林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