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忽视的私德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私德论文,不可忽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私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什么是私德
“道德之本体一而已,但其发表于外,则公私之名立焉。”(梁启超《论公德》)私德与公德相对而言,公德是“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是指同集体、组织、民族、国家有关的道德”,而私德“是指同私人生活和交往有关的道德”。梁启超说:“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一私人之独善其身,固属于私德之范围;一私人与他私人交涉之道义,仍属于私德之范围也。”由此可见,所谓私德,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个人品德修养。
2、为什么要重视私德修养
陶行知认为: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私德不讲究的人,每每就是妨害公德的人,所以一个人私德更是要紧,私德更是公德的根本”。私德,往往表现在独处之时,所以古人重视“慎独”。也正因为独处时最能表现私德,因而一个人的私德如何难以直接考察。但是,从一个人在公众场合的表现,可以推测这个人独处时的品德。
教育部关于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通知指出:“青少年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点人群”。青少年处在人生的成长时期,现在的青少年是未来公民主体人群,对中小学生进行公民道德的教育始终是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青少年来说,私德同样是公德的根本,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可忽视私德教育。
我们见过这样的班级,无论文化课,还是文体活动、劳动卫生、各项竞赛,成绩都很好。然而这是在这样的班级,班级图书角的图书经常被损坏,同学的书本乃至钱物常有丢失,课桌椅常被刻画得很难看,同学间的冲突时有发生,等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集体行为与个人行为背离的现象?《文汇报》2001年11月26日第9版上讲了两个场景:其一是,课堂上老师讲完“孔融让梨”的故事,问小朋友:如果春游时自己带了两只苹果,而小明没有带水果,你应该怎么做?小朋友们都说,把其中一只大苹果让给小明吃。可是下课后,两个小朋友为了争抢一只稍微干净的皮球吵了起来。其二是,老师出示一幅画,画的是教室里学生们在听老师上课,室内6盏日光灯开着,窗外是阳光灿烂。经过老师启发,大部分学生都发现了问题,说应该及时将灯关上。可巧的是,这是上午第三节课,室外正是阳光灿烂,室内也有6盏日光灯大开。可惜,不仅全班学生,即使是老师直至下课都未发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知与行的背离现象?我们认为,这种集体行为与个人行为的背离,知与行的背离,其根本原因,不是道德认知,而是道德品质。所谓道德品质,是指道德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即品德。而私德正突出地体现个人品德修养。因此,重视和加强青少年的私德教育,有利于公德的培养,有利于集体行为与个人行为的统一,有利于知与行的统一。
3、私德教育的内容有哪些
说到私德教育的内容,这就涉及到私德的范畴,而我们尚未见到严格的界定。从另一方面看,公德私德“两者的区分不是绝对的”,因此我们也很难界定。但是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讨论私德教育的内容。
一是通过对传统的私德范畴的扬弃。其中有的完全可以继承,如“言忠信,行笃敬”、“好学、力行、知耻”;其中有的可以改造,如“克己复礼”,克制自己,使言行合于礼,如果抛弃“礼”的“三纲六纪”的内核,而赋予社会主义的礼仪道德行为规范的新内容,也就可以作为我们私德教育的内容了;有的应该批判,如“寡尤寡悔”,如果我们每个人都那样畏首畏尾,哪里还有创新,哪里还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是通过对现代学人论述的参照。陶行知先生曾指出:“私德最重要的是‘廉洁’。一切坏心术坏行为,都是由不廉洁而起。”陶行知先生为育才学校制定的许多规范,如《育才十二要》、《育才学校之礼节与公约》,其中有大量的私德教育内容。比如“十二要”中“要诚实无欺”、“要谦和有礼”、“要力求进步”、“要负责做事”、“要自助助人”、“要坚韧沉着”、“要有始有终”等。《群言》杂志2000年第11期中叶延滨在《九不可为》一文中论述的古今做人之道:一曰钱不可贪,二曰文不可抄,三曰师不可骂,四曰友不可卖,五曰官不可讨,六曰上不可媚,七曰不下可慢,八曰风不可追,九曰天不可欺。《群言》2001年第2期中林强先生在《续〈九不可为〉》中从加强自身修养角度提出的志不可短、法不可鄙、德不可毁、名不可争、功不可傲、言不可满、心不可躁、失不可饰、娱不可过,这18个“不可为”基本上都属于私德的范畴。
三是通过对现行有关道德教育文件的研究。比如《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所阐述的德育和道德建设的内容,有不少就是涉及“同私人生活和交往有关的道德”——私德。
那么应以哪些作为中小学生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呢?我们觉得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同志提出的“小学生10个良好习惯”,很有意义。这10个习惯是:说了就要做(诚实守信),耐心听别人讲话(尊重别人),按规则行动(规范行为),记住自己的责任(不忘责任),节约每一分钱(学会节俭),天天锻炼身体(健康第一),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物归原处),感谢别人的帮助(勇于表达),做事有计划(预后能立),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喜欢清洁)。如果小学生能养成这些良好习惯,将来就可以成为素质优良的人。
二、私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家长、老师的言传身教是私德形成最基本的途径
大家都知道,家庭是儿童最早的学校,父母是儿童第一任老师。就私德的养成来说,家庭教育可以说比学校教育更重要。一个爱贪小便宜、爱说假话的家长不可能对子女有好的言传身教。反过来,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必然有利于良好私德的形成。
2、私德教育的方法
榜样法。这就是说,家长、老师对子女或学生的教育,身教重于言传。陶行知先生非常强调老师的以身作则。他说“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陶行知先生就是以身作则的规范,他要求学生尊重工友,帮助工友,以工友平等相待,他自己作为校长就非常尊重工友,关心工友,令工友非常感激;在公私分明方面,他更是楷模,他从不把公款与私钞放在一起,写私信决不用公家的一张信纸。现在著名教育家、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说:“担任训导工作的人,必须自身保持高尚道德,处处地方以身作则,才能成功。这是关于训育的最重要的一点。”
认知法。认知固然不等于品质,但品质的形成需以认知为前提。持认知——发展理论观的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判断是决定道德行为的最根本的因素,道德判断的水平又取决于道德认知,并从而决定他的道德行为。德育的中心决不是背记道德条例或纪律,而是促进道德认知水平的发展。他从这个理论出发,创设了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主要采用讨论的方法,通过一些两难问题,促进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发展。
行为法。行——私德教育的基础。道德品质是道德认知、判断的内化,道德行为又是道德品质的外化。从一个人的道德行为可以推断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反过来优良的道德行为必然强化道德品质的稳固性。所以,“行”是道德形成的基础,当然也是私德教育的基础。陶行知说,“修身伦理一类的学问,最应注意的,在乎实行”。孙云晓同志关于让学生从小从最基本做起养成文化行为习惯的想法,也同样是旨在通过行为来稳固、强化道德的心理品质。
认同法。所谓认同法。就是对儿童合乎道德的言行举止,给予肯定,给予激励,强化他们的道德认知判断,稳固他们的道德品质,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准。厉以宁教授说,他经常演讲都说这个故事:孔子的学生从河里救起一个溺水的人,被救者为了表示感激,赠给救命人一头牛,救命人收下礼后遭到别人的指责,说救人者收了别人的礼就抵消了他的功绩。孔子告诉学生,收下礼就对了,收礼的人将给社会营造一个“做好事被认同”的氛围。
内省法。内省不失是一种私德修养的好方法。孔子主张“三省”,孟子主张“自反”,陶行知提倡“四问”。无论是“三省”、“自反”还是“四问”,都关涉道德的修养,其中孔、孟更多是就私德而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