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对策研究论文_闻新莲

单亲家庭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对策研究论文_闻新莲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69中学 830023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新旧观念不断交替,人们的婚姻家庭观念也正在发生这转变。伴随着单亲家庭的出现,生活在其中的青少年也会面临着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本文将研究焦点放在就单亲家庭中学生心理特点及原因分析上,并结合情况给出相应教育对策。

关键词:单亲家庭 心理特点 教育对策

一、关键词界定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单亲家庭是这样定义的“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未婚子女共同构成的家庭”,也就是说由父亲或是母亲一方与其抚养的子女共同组成的家庭,这样的家庭由死亡、离婚、分居和未婚而形成。

中学生是指接受中等教育的学生,年龄一般为12-18岁左右。这个阶段的学生生理发育上的快速成熟使他们产生成人感,心理发展的相对缓慢使他们仍处于半成熟状态。这些都使得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身心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容易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问题。

二、单亲家庭中学生心理特点

1.单亲家庭中学生人格发展:人格是表示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概念。人们总是将人格结构分为气质和性格两方面。前者反映了更多的先天成分,后者更多的是后天塑造的结果。而单亲家庭对中学生人格发展的不良影响主要是家庭结构不完整限制了家庭功能的发挥,再就是生命历程中家庭结构的突然改变以及后来长期的单亲生活,使得单亲家庭的孩子在人格特质和社会适应上与来自完整家庭的孩子相比,自然有一些特殊性,甚至出现有心理、行为的不良倾向,更多的是受到后天因素的影响。性格方面。儿童的性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但由于单亲家庭的特殊性即:家庭结构中只有一方父(母)亲、部分社会支持系统的缺失以及随之而来的家庭经济条件下降等,使得单亲家庭儿童在遇到社会文化的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时缺乏有力的社会支持和解决能力,从而无法很好的解决这些冲突和矛盾。个体就会因此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康的方向发展。

2.单亲家庭中学生同伴关系:在中学生发展的过程中同伴关系作为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对中学生各方面的成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曾宇霞等人的研究表明,单亲家庭中学生对同伴的信任度明显低于非单亲家庭的中学生,提示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常缺乏安全感、敏感多疑、自我保护意识过强,他们担心别人会给自己带来威胁和伤害,他们不愿听到负面的评价而常以独处来保护自己。单亲中学生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和一方父(母)亲的缺失,让他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会感觉缺乏安全感,担心别人会给他们带来伤害,而这种低的人际信任度又会使得单亲家庭子女不能很好的被同伴所接受,并最终影响他们的同伴关系的建立和和谐发展。不仅如此,社会上的消极舆论环境,周围人对单亲儿童存在一些误解,再加上他们自身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那些同伴的家长认为他们各方面都不好,并且不让他们的孩子同单亲家庭的孩子一起玩耍、学习。慢慢的他们周围的同伴也就都带上了“有色眼镜”,有的甚至会讥笑和作弄单亲家庭的孩子,从而严重影响了单亲家庭子女同伴关系的正常发展。

3.单亲家庭中学生性别角色:性别角色是指在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社会成员所期待的适当行为的总和。性别角色发展是儿童自我意识和社会化发展的主要表现之一,国外学者运用性别角色理论分析,在单亲家庭儿童父母一方缺位的情况下,容易引致性别角色的混乱,特别是家庭中缺乏同性父母时,失去了性别角色模仿的对象,儿童在性别角色认知认同过程中易发生偏差。性别角色发展是中学生自我意识和社会化发展的主要表现之一,中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一旦将性别角色规范内化,就会自动地按照适合自己性别的行为来认识、思考、行动,造成性别角色的心理差异,而这种心理差异对于中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和水平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由于单亲家庭不同的教养方式以及与其相对应的性别角色认同对象缺失导致单亲家庭中学生在性别角色的形成过程中缺乏模仿和认同的对象,因而不能很好的形成其应有的性别角色。虽然上面的研究是一个质的研究不具有推广性,但它能说明单亲中学生性别角色认同的结果是受到与他们生活在一起的父(母)亲、兄弟姐妹以及父(母)亲替代者的影响,如果缺失一方父(母)的替代者能很好的扮演这个角色,那中学生的性别角色认同过程就会很顺利,相反的就会出现问题。

4.单亲家庭中学生学业成绩:单亲家庭除了会影响子女的人格、同伴关系等方面外,还可能影响他们的智力发展。朱智贤等人的“智力表型表达等级及其条件”的研究表明: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的智力发展明显落后于完整家庭子女,学习成绩从总体上显著的差于完整家庭子女。从吴筱珍等人的所做的测试和调查中可以发现:完整和离异家庭子女在语文和数学两门成绩上都有明显差异,完整家庭子女的学习明显优于离异家庭子女的学习成绩。此种差异和全国调查的1733人的两组被试学习成绩的差异趋势完全一致。这些都说明了单亲家庭子女在学业成绩方面明显低于完整家庭子女的。

从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单亲家庭中学生在学业成绩方面要劣于完整家庭中学生,究其原因,我们可以看得出单亲家庭中学生的学业成绩不好并不是因为他们天生智商低,而是由于单亲家庭的不完整性和特殊性,使生活在其中的中学生常常会表现出一些的强迫、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和敌对情绪。而这些不良的心理行为和人格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业成绩。有调查显示,单亲家庭中学生在抑郁、交往不良方面的行为问题上高于完整家庭中学生,单亲家庭子女表现在情绪上的低落和抑郁会对学业成绩产生不良的影响。再者就是单亲家长对孩子不良的教育方式和过高的期望值也导致学生在学习时效率不高,心理压力过大从而影响其学业成绩。

三、单亲家庭中学生的教育对策

1.良好的家庭氛围是中学生成长的核心环境。家庭应该是培养和改变中学生认知的主要场所。首先,家长应做到权责统一,更多的与子女进行交流,重视他们的内心感受,客观看待正确处理他们身上存在的如逆反、早恋等问题。与此同时要多花时间与子女的同伴、教师交流沟通,更全面的了解子女的现状。如果发现其存在严重的情绪困扰,要及时采取措施,必要时可向学校心理教师进行求助。其次,家长应当在家庭遭遇变故或解除婚姻后及时调整心态,坦诚的与子女交流整个过程的想法和做法,把他们当成一个成年人来对待,帮助其正确看待家庭解体的变故,建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2.学校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应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注重中学生心理发展如开通心灵信箱,开展讲座、团体辅导、主题班会、朋辈辅导等心理健康活动,让中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和正确的求助途径。对于单亲家庭子女来说,学校是他们的第二个家,学校和教师要对单亲家庭子女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鼓励,用恰当的方式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服务和帮助,加强老师和家长之间的互相指导、互相支持。

3.单亲家庭的中学生要从自身做起,尽快调整心态,转变角色。首先要缓解不良情绪,调整自己的心态。由于家庭环境变化,家庭经济和氛围都会发生变化,此时中学生需要通过合理宣泄、目标转移、语言暗示等方式帮助自己缓解不良情绪。其次变压力为动力,发展自身优势。经过家庭解体的中学生抗挫折能力都会有所增强,社会责任感会更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也会更好。单亲家庭的中学生不要妄自菲薄,要充分利用好自身积累起来的优点,发展自身优势,就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未来,正如那首歌里唱到的“野百合也会有春天”。

参考文献

[1]戴斌荣 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缺陷与教育[J].天津大学报,2000,(1):30~34。

[2]马龙 初中生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与问题行为的交互作用[J],2015,(11):40~42。

[3]毛晓雪 单亲家庭低依恋特征初中生人际交往训练研究[D],2013,4。

[4]陈芳 我国“单亲家庭”研究综述[J].西北人口,2008,(5):114~115。

[5]王诗堂 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探讨[J].江西教育科研,2005,(5):42~43。

[6]曾宇霞 戴晓阳 儿童同伴信任对自我意识的影响[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42~43。

论文作者:闻新莲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5月总第27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8

标签:;  ;  ;  ;  ;  ;  ;  ;  

单亲家庭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对策研究论文_闻新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