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新能力论文,当代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14(2002)02-0064-03
知识创新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知识,二是创新。从知识经济的特征来看,对中国的教育和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教育创新、知识创新、人才创新。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科技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就只能永远受制于人,更不可能缩短差距。”(注:江泽民.与全国政协科技界委员的谈话[N].人民日报,1998-3-5.)但知识创新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需要具备继承性、系统性、有意义性和前瞻性,需要具备宏观和微观环境,需要全社会重视,更需要创新机制。在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最为重要。
按照行为科学的定义,人类行为是人类自身面对外部环境的刺激所做出的相关反应,即人体在环境影响下所引起的内在心理与生理变化的外在反映。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的一切动作,统称为行为。行为是行动的形态,并由行为组织与活动而体现出来。行为是动态的,因人、因事、因境而有不同的表现。
人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社会前提,具有生物社会的具体性。所以,影响行为的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在因素有:身体因素、情绪因素、性格因素等;外在因素即外在的各种环境和条件。人受制于环境而又改造着环境。行为科学认为,人的行为是人和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和表现。马克思主义认为,从现实性来讲,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马克思主义行为观是知和行的统一。对大学生的行为进行合理、科学、符合社会需要的评价、规范、引导,使其不仅产生创新意识,而且使其形成创新行为和创新性格,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迫切需求。
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全党和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我们的大学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教育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在教育和科研战线上努力开创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的生机勃勃的新局面。”(注:江泽民.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1998-5-5.)李岚清也大声疾呼:“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是学术和人才,在传统与现实、历史与未来、科学与人才、理论与经济、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要注重发展过程中的数量问题,而且更要注重结构、质量和效益问题。”“中国现代化这项伟大工程,所要解决的问题之多、之大、之复杂是可想而知的。解决这些问题显然离不开大学所拥有的智力资源,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注:李岚清.在北京大学召开的“大学校长论坛”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1998-5-3.)大学生是时代青年的精英,毕业后能否适应并有益于社会,关键在于高等学校是否把大学生铸造成社会需要之才。在知识经济到来的时代,如何进行教学改革,才能使大学生行为合理、科学,才能培养其创新意识,并最终形成全民族的创新性格呢?本文就此做一探讨。
一、宏观方面
第一,重视教育管理体制和教学内容改革。根据知识经济的需要,教育管理体制应多样化、灵活化,如内外结合、上下结合、公私结合等。在教学内容方面,改革教材体系,扩充新知识、新内容,尤其要大量增加科学、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为创新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政府、学校、教师、学生要合理定位,明确角色分工。
第二,营造良好的政治制度、法律环境。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行为需要适当的政治环境,需要相应的法律制度加以保护,需要保护知识产权的立法和严格的执行。对大学生一定要有“独立思考”、“学术自由”、“标新立异”、“隐私权”的保障。
第三,树立新观念,大力发展创新教育。面对21世纪,观念转变是前提,观念影响着人们的行为,知识经济对人类的传统观念是一种挑战。一些不适应形势的老观念要抛弃,一些适应社会要求而尚未形成的观念要提倡,一些未来需要但还没有产生的观念要大力宣传和教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要树立学生追求真理、献身真理的精神,要解放思想,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明冲动与“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观念,要培养学生冒险精神,充分发掘其巨大潜能,要鼓励创造性思维。思维创新,行为科学,就会使思维更新,这是连环的辩证关系。没有幻想就没有科学、就没有社会进步,为此还要大力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幻想意识。
第四,改革科研体制,促进产学研联合。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中国科研与生产严重脱节,一方面,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因不适用于市场而“无用”;另一方面,社会、企业的开发研究项目却无力完成,更重要的是造成大学生无法和实践相结合的机会,从而使当代大学生缺乏创新条件。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政府应研究、改革不合理的科研体制,使产学研相结合。
第五,公平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知识创新靠的是人才,人才需要培养和选拔。关于教育的意义人人皆知,但要真正把教育搞活、经济上去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关于人才的意义人人晓得,但要真正使人尽其才、公平合理、机会均等,造成能者上、庸者下、平者养的良好机制,也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完成,而要打破人们观念中的“接班人”、“标准”之类的条条框框,将是更为长期的艰巨任务。
第六,加大政策性和奖金性的投入。从制定发展战略的宏观上讲,政府要特别注意培养“知识经济”要素。大力发展教育是培养发展“知识经济”要素的关键所在,而培养创造性思维、创新技能、企业家才能、专门知识才能是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而所有这一切都要有制度和奖金的支持,这就要求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政策性投入和奖金性投入。
第七,加大对当代大学生理想、爱国及素质方面的教育。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才具有坚定的事业心和巨大的成就欲。只有对事业具有强烈的执著,才会产生极强的责任心和动力源,从而才能自信、自立、自尊、自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创新潜能;只有树立爱国主义热情,才能使当代大学生产生和巩固其强烈的责任心,并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有效的向心力和巨大的创新力。现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差、创新能力低,主要是缺乏远大理想和强烈的责任感。所以,在知识经济到来之际,应加大对当代大学生理想和爱国责任感的教育力度。
二、微观方面
第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要使学生抱负高远,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有兴趣才能有热情,有兴趣才能有创新与发明,有兴趣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兴趣是成材的基础,要求教师不仅要不断地吸收新观念、新知识、跟上时代发展步伐,而且要在讲课时采取高超的授讲艺术,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求知焦点,把科学性、艺术性、知识性、超前性有机有效地结合起来,达到“有的放矢”。这就要求教师课前要认真调查研究与准备,在课中要善于控制和合理引导,在课后要进行经常的不间断的行为信息反馈。
第二,具体教学要有侧重心。具体教学的侧重点应放在启发学生新思路,促使学生转变观念,增强信心、竞争、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提高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际能力上。这就要求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不能好高务远,好大喜功,要把工作落到实处,从基础、具体工作做起。这就要求教学要灵活,形式要多变。
第三,培养学生养成沟通、协调与合作的习惯。所谓沟通,就是信息沟通,处理问题的方法就是畅通无阻的信息沟通;所谓协调,就是师生之间为达到目标而进行的合作管理活动过程。教师要善于发现、了解学生的各种特长和优势,对学生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并采取以正面评价和引导为主的措施,把学生兴趣引导到创新渠道上来。这样就会使学生逐渐养成密切合作的风范和习惯,创新意识培养的目的也就能达到。
第四,及时、准确地引导大学生消除消极的心理障碍。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竞争全球化日益激烈,当代大学生普遍地感觉到巨大的心理压力,于是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消极心理障碍。自卑感、浅薄、目标庸俗化、缺乏创新意识是当代大学生的大敌。教师要在经常的沟通中耐心地加以行为评点,指出健康成才的条件是:明确的生活目标,和谐的人际关系,较强的情感平衡能力,独立自主的判断能力,快速的适应能力,无私的奉献精神,高度的心理耐力,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知识经济时代对劳动者的要求是:健全的体魄,发达的智力,旺盛的精力,灵活的能力,专门的技术,熟练的技能,丰富的知识,广泛的爱好,较强的适应性和巨大的创新能力。只有消除了消极的心理障碍,当代大学生才能产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
第五,严格规章制度,强化激励机制。从宏观上讲,要站在21世纪的高度,从理论上分析知识创新的特征和规律;从微观上看,要结合具体实际和存在的问题寻找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要重视宏观和微观这两个层次的关系,即要重视导致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产生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说,要把当代大学生的动力、导向、约束在创新方向、路线上来,使创新成为一种现实行为。要使个体的内部动力、激励(冲动)所产生的新想法、新观点、新假设、新思路表现出来,并形成现实的创新行为,这必须是在一定的政治气氛、经济体制以及文化背景下才能实现。为此,要合理、严格规章制度,要强化激励机制。
第六,进行典型案例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最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冲动与创新灵感。这就要求必须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严格施行案例教学法。美国哈佛大学之所以功绩卓著,实得益于案例教学法。哈佛大学对学生的选择很严格,注重学生素质培养,普遍采用案例教学法,在为期两年的学习期间,必须分析研讨800个以上案例,在第二学期还要安排实地实习。这种教学法是“亲验式”的、“对比式”的,而非“代理式”的。这种“亲验式”、“对比式”的教育,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极大兴趣,而且也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冲动和创新灵感。
综观各国社会对学校的要求,基本上侧重于对学生具体技能和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上。美国挑选管理人才按两种方式进行测验:一是公文测验,二是公开化无领导小组创新讨论;日本对人才的挑选更注重应聘人员的奋斗精神、合作态度,及对公司的日常管理和训导接受能力与创新意识;德国对人才的要求是交际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独立拓展业务的创新能力。一句话,在知识经济时代,世界是一个更加无固定主角的舞台,要使中国顺利地走进21世纪,必须从当代大学生开始,培养其创新意识、创新冲动、创新灵感和创新行为,最终形成全民族创新性格和创新行为。
收稿日期:2001-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