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萍 贵州省普安县盘水街道第一小学 561500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8)09-099-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语文的很多东西都只是可意会难以言传的,以读为本,以读促悟,正是化说为读,尊重学生自己在阅读中的体验、感受与理解,从而培养良好的语感,作为语文教师,应发挥朗读优势,大胆的带着学生读书,创造一个书声琅琅的语文学习环境。
一、采用各种方式充分地读
一节优秀的语文课应是“书声琅琅”的,老师的导入新课时,就要善于在课堂中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走进文本的氛围,使他们能够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让尽情的朗读代替繁琐、生硬的讲解,这样既增强了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在书声琅琅中感知了全文,奠定了情感,诱发了激情,也为整节课的“朗读”打下了基础,因为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为调动学生阅读兴趣,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自由读 这种读面向全体学生,让全班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课文,她(他)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但注意要出声读、大声读。这时速度快的可以多读几遍。 2.选择读 这种读是在点上着力。在自由读的基础上,让同学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来读,或选择认为自己读得最好的一段来读。这一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充分的展示自己。学生会无形中学会选择,学会评价。同时,也可促进同学间的互相学习与共同提高。3.接段读 这是点面结合式的朗读。因为课堂时间有限,选择性的朗读范围较小,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得以展示,因此无法满足全班同学的愿望。这就可采用接段读的方式,既让学生喜欢读第一段的同学站起来读,读完后坐下,再让喜欢读第二段的站起来接着读。这样一段一段接下去,到最后一段时,可提醒一下,还没读过的同学请抓住机会来站起来读,一轮下来,全班同学都能读到他喜欢的一段,有的还会读好几段。这就为他们创造了充分读的机会。有的课文段落数较少,而每个段落又较长的,不宜用接段读,可选段改为接句读。
二、把握课文重点探究地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1.集中研究主题,探究性地读 。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要以“读”摆脱串讲串问、繁琐分析的传统模式,须在课堂教学中集中研究主题,并以此辐射全文,收以一当十之效,让学生在探究性的朗读中自悟,从而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笔者在教学《望月》一课时,就集中了全文的研究主题是:整篇课文蕴含着一个美字体现在哪些地方?然后让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学生在反复地探究性读中发现了文章所蕴含的月景美、诗情美、人性美,再通过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来体会美乃至享受美,整节课流畅、优美,始终书声琅琅,美意浓浓。
2.抓住某一词句段,多角度的读
“朗读”不是一成不变的,是有个性的,不同的理解就有不同的朗读,小学教材中很多的句段,都宜进行多角度的读。如《威尼斯的小艇》第四节中,有这样一句(在极险极窄的地方,小艇也能够穿过去,而且速度非常快)。笔者引导学生抓住“穿”字,从“船夫”和“游人”两个角度去理解,读起来就别有风味,从“船夫”的角度看,这个“穿”字应是“轻松的、潇洒自如的穿”,故而读得轻巧一些;从“游人”的角度看,这个“穿”字应是“惊险、紧张转为惊叹”的,故而读得“惊叹不已”的。不仅如此,本节的其它句子也均可从“船夫”和“游人”两个不同的角度去读;这样的设计使学生耳目一新,不仅更深切的体会了船夫的驾驶技术高超,而且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在更高的层次上体现了“读悟结合”。
三、融入情感体验品位地读
高明的朗读是学生所体验而形成的入神的音调、颜面表情。朗读中学生的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诸多心理功能被调动起来,处于无障碍状态,从而使他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超脱、愉悦。一篇课文中,只有让学生进入到这样一种读的境界,才是成功的。
1.自得其乐读 。 这是很个性化的品读。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了文中的情感,感受了文章的美妙之处后,他们会主动的投入,激发起浓厚的阅读兴趣,这时需要的就是尽情的朗读,在朗读中充分的涵咏与吟诵。因此,我们应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欣赏也读,陶醉地读,美美地读,自由自在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精彩,最终达到语言的内化,语感的培养、情感的升华、审美能力的提高及思想境界的飞跃。
2.声像同步读 。 这是融多媒体的品读。课文所描写的内容尽管精彩与美丽,但毕竟局限于文字,比较抽象,学生可能并无法完全体会与领悟。因此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现文章所描绘的情景,营造逼真的教学情境,引人入胜。在画面与音乐声中,学生会很直观很形象的感受到文字以外的美丽,如身临其境。这时再来朗读,会有一种良好的多重效果,更能品到文章的妙处所在,也更能也读出其中的韵味。
论文作者:张萍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8
标签:学生论文; 课文论文; 船夫论文; 这是论文; 语感论文; 语文论文; 方式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9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