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供求理论与价格理论_价格理论论文

马克思的供求理论与价格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理论论文,价格论文,供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不仅提出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也提出了科学的供求理论与价格理论。在《资本论》中,尤其是在其中的第3卷第10章,马克思对供给、需求以及供求与市场价值、市场价格的关系作过科学的阐述。但是不同于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价格论,马克思的供求理论与价格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目前,我国有些学者片面强调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价格论,认为价格与价值两者之间,价格是基础,而价值只是价格的长期趋势,因而只是派生的。试图以此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及相应的供求理论与价格理论。为了弄清这种观点的实质所在,有必要重新认识马克思的供求理论与价格理论。

一、马克思的供求理论

1.供给。马克思认为,供给就是提供给市场的产品。供给首先表现为一定的量,是提供到市场上的一定使用价值量。马克思着重论述了供给如下几方面的特征:

a.供给量与商品的市场价值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一定数量的不同商品可能在价值量上并不相等。同样,一定的价值总额既可以表现为一种商品的很大的数量,也可以表现为另一种商品的很小的数量。

b.时间因素对供给的影响。供给与市场价格的关系存在两种不同的情形。第一种情形是市场价格的变化对供给没有影响,提供给市场的商品供给量是一定的。第二种情形是市场价格的变化会引起供给的变化。马克思指出,当某种商品的市场价格降低时,资本会流出该行业,使供给量减少。因此市场价格降低时供给减少,市场价格升高时供给将增加。这两种不同情形的存在与资本主义生产的时期长短有关。在短时期内,一个行业的资本和劳动是一定的,供给量也是一定的。价格的变化在短期内对供给没有影响。在长期内,市场价格降低到市场价值以下将使投资于该行业的资本家无利可图,资本会流出该行业,从而使供给减少。

c.说明供给离不开商品价值。市场价格的升降在长期导致供给的变化,这并不意味着供给是由市场价格决定的。马尔萨斯等人认为,生产价格是供给的条件。但是生产价格只是商品价值在竞争中表现出来的形式,因此不能脱离商品价值而仅根据市场价值或生产价格来说明供给。马克思从劳动价值论出发说明供给,就为其供给理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2.需求。马克思认为,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社会需要,它是由各个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各自的经济地位决定的。决定需求的首先是全部剩余价值和工资的比率,其次是剩余价值中利润、利息、地租、赋税等所占的比率。需求有如下几方面的特征。

a.需求是社会性的。人是社会中的人,个人只是作为社会总体的一个原子而起作用。因此,对需求的分析就是要揭示需求的基础,即揭示社会总收入如何在各个阶级之间进行分配。这样,马克思就彻底摆脱了个人主义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b.马克思区分了生产需求和消费需求,并分别考察了二者的量的规定性。马克思认为,生产需求服务于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生产目的,这使生产需求往往小于社会的实际需要。工人的消费需求是为了维持他们的生活水平,贫民的消费需求甚至低于他们身体所必需的最低限度。马克思在分析需求时是从阶级关系入手的。他指出,阶级关系决定了需求量,在不同的阶级关系下需求量是不同的,这就使马克思摆脱了西方经济学者在分析需求时仅仅满足于对经济现象进行描述的局限性,指出了隐藏在需求背后的本质内容。

c.需求的固定性只是一种假象,需求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变动性。马克思指出,当生活资料的价格下降或工人的收入提高时,工人的消费需求将增加。因此,工人对某种商品的消费需求可以表示为商品价格和工人收入的函数,用公式表示为:Qw=f(p,m),其中Qw是工人的需求量,p是商品价格,m是工人收入或货币工资。这个函数具有如下性质:

对生产需求也可以进行类似的分析。生产资料的价格下降时,资本家的生产成本将降低,也将扩大生产,从而对生产资料的需求量将增加。资本家的生产需求可以表示为生产资料价格的函数:Qc=g(p),其中Qc是资本家的生产需求,p是生产资料价格。这个函数具有负斜率,即dQc/dp<0。

一般说来,需求与市场价格的关系是:价格上升,需求就会减少;价格下降,需求就会增加。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在论述需求与市场价格的关系时已经隐含地提出了后来被称为“需求弹性”的思想。马克思指出:“在一定的价格下,一种商品只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定的地盘;在价格发生变化时,这个地盘只有在价格的提高同商品量的减少相一致,价格的降低同商品量的增加相一致的情况下,才能保持不变。”[①a]这就是说,只有在需求弹性等于一的情况下,价格变化才对商品的价格总额没有影响;当需求弹性大于一或小于一时,价格变化都将引起商品价格总额相应的变化。后来马歇尔接受并发展了这一思想,明确地提出了需求弹性的概念。

3.供给与需求的关系。马克思在分析供给和需求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经济现象进行描述这个层次上,而是深刻地揭示了供给和需求这两种社会动力赖以发生作用的基础。

供求关系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发生作用呢?马克思认为,供求以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为前提;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供求则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以不同阶级的存在为前提。因此,为了理解供求关系,首先需要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和阶级剥削。供求理论的基础不应是别的,应该是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新古典经济学家也强调供求理论的基础。但是在他们那里,供求理论的基础是效用价值论和生产费用论。作为价值理论,它们都是错误的,以效用价值论和生产费用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供求理论,不可能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规律,不可能正确解释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供求一致只是偶然情况,供给与需求二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但是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有必要假定供求是一致的。这是因为,只有假定供求一致,才能撇开供求变动引起的假象来考察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规律。另外,由于供求之间的不平衡具有相互对立的性质,因而会相互抵消。从长期来看,供求是一致的。

二、价格理论

马克思的价格理论是与他的供求理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价格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中价格变动的现象层次上的描述。在价格理论中,马克思着重论述了市场价值、生产价格、市场价格等的变动与供求之间的关系。

1.供求一致与市场价值或生产价格。马克思认为,市场价值与单个商品生产者所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不同,市场价值一方面是一个部门所生产商品的平均价值,另一方面又可以看作该部门平均条件下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形成市场价值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是同一部门的商品生产者之间存在竞争,有一个共同市场。

在论述市场价值时,马克思始终假定供求是一致的。此时市场价值与市场价格是一致的,市场价值表现为市场价格。

马克思在论证市场价值时之所以撇开供求关系的影响,是因为供求关系并不决定市场价值。这明显有别于庸俗经济学家如马尔萨斯等人的观点。马尔萨斯认为,市场价值是由供给和需求决定的。针对这种错误观点,马克思明确指出,一种商品在不同的时期可能有不同的价值,但在每种场合下供求都是一致的。供求关系没有差别,但市场价值却不相同,这说明市场价值的决定与供求无关。这是一个有力的反驳。供求一致时,供给和需求这两种向相反方向发生作用的力量相互抵消,不发生任何影响,这时必须用另外的原因来解释市场价值的决定。

国内有些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晏智杰教授认为,“方向相反的两极的均衡,是否就是它们相互作用力的消失呢?不见得。如果消失了,他就不再有均衡存在了。均衡的存在证明两极力量相等,但并没有消失,也就是说它们并不是不再起作用了。[②a]晏教授还以拔河比赛为例,说明均衡的存在正是两种力量(供求关系)发生作用的结果。

晏智杰教授的这个反驳是否成立呢?我们知道,经济学中的均衡概念是从经典力学中的平衡概念中引伸和推广而来的。经典力学说明,当一个物体受到大小相等、方面相反、作用于同一直线的力的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是一种平衡。当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时,它同样处于平衡态。因此,可以认为,物体受到如上的两个力的作用时,两个力的作用相互抵消,其结果与物体不受力时的情况相同。拔河比赛的双方处于均势因而达到平衡时,这种平衡态与绳子不受力时的平衡态没有本质区别。返回到经济学中的均衡概念,情况也是一样。马克思的观点没有问题。当然,马克思所说的两种力量相互抵消并不是指供给和需求这两种作用力就消失了,只是它们对均衡不发生影响。这正如拔河比赛的双方同时增加相同大小的力时,仍将维持一种平衡态一样,均衡并不会因此而改变。

在供求一致的假定下,马克思进一步论证了市场价值与个别价值之间可能存在的三种关系。假定一个部门只存在三种不同的个别价值,且个别价值的分布可能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a.某种商品的最大数量是在正常的社会条件下生产出来的,同时各有少量的该商品的生产条件低于或高于正常社会条件,并且两个极端相互平衡,从而相互抵消,这时商品的市场价值等于正常社会条件下所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

b.最坏条件下生产的商品数量很大,而中等条件和最好条件下生产的商品量较小。这时商品的市场价值不等于中等条件下所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而是介于中等条件与最坏条件下所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之间。

c.与第二种情况正好相反。商品的市场价值介于中等条件与最好条件下所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之间。

马克思的分析可以说明如下:令在最坏、中等、最好条件下生产的商品量分别为n[,1]、n[,2]、n[,3],则商品总量n=n[,1]+n[,2]+n[,3]。三种生产条件下商品的个别价值分别为v[,1]、v[,2]、v[,3],其中v[,1]>v[,2]>v[,3],且v[,2]=1/2(v[,1]+v[,3])。在第一种情形下,n[,2]最大,n[,1]与n[,3]较小,且n[,1]=n[,3],商品的市场价值v是价值总额与商品量之比,即

v=(n[,1]v[,1]+n[,2]v[,2]+n[,3]v[,3])/n=〔n[,2]v[,2]+(n[,1]+n[,3])v[,2]〕/n=v[,2]。这时商品的市场价值v等于中等条件下所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v[,2]。

在第二种情形下,n[,1]较大,n[,2]与n[,3]较小,商品的市场价值v可以表示为:

v[,1]>v=(n[,1]v[,1]+n[,2]v[,2]+n[,3]v[,3])/n>v[,2]〉v[,3]。这时商品的市场价值介于中等条件与最坏条件下所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之间。

在第三种情形下,n[,3]较大,n[,1]与n[,2]较小,有v[,1]>v[,2]>v=(n[,1]v[,1]+n[,2]v[,2]+n[,3]v[,3])/n>v[,3]这时商品的市场价值介于中等条件与最好条件下所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之间。

一般地,假设某种商品的个别价值是连续分布

由(2)式可知,商品的市场价值介于最好条件下商品的个别价值a与最坏条件下商品的个别价值b之间。并且由于个别价值s在〔a,b〕上是连续分布的,所以市场价值v必定等于商品的某一个别价值。至于市场价值究竟是〔a,b〕区间上的哪一点,则取决于分布密度函数f(s)。

上面的分析表明,马克思在论述市场价值的决定时,仍然坚持了生产中耗费的劳动决定市场价值的原则,市场价值只不过是所有商品的个别价值的加权平均值。晏智杰教授认为,马克思在论述市场价值时引入了供求关系的作用,因此,在特殊条件下,“市场价值或生产价格(或价值)便要由‘两端的’而不是平均的劳动时间来决定了。”[①b]晏智杰教授还将两个极端的商品的个别价值理解为边际量,从而将马克思的观点解释为,“决定价值(生产价格、市场价值)的仍是社会必要劳动量,不过,这个量通常系指平均劳动量,而在特殊情况下则指边际劳动量。”[②b]

笔者认为,晏智杰教授的理解与马克思本人的观点是不相一致的。首先,马克思在说明市场价值时始终假定供求是一致的,从而撇开了供求关系的假象,没有理由认为马克思在这里引入了供求关系的作用。其次,市场价值是各个个别价值的加权平均值,并非由‘两端的’劳动时间所决定。这里的关键是不能错误地认为马克思引入了供求关系的作用,一旦错误地认为供求关系决定市场价值,自然就会认同新古典经济学的供求价格论,进而错误地将市场价值理解为一个边际量。

晏智杰教授之所以把市场价值理解为一个边际量,还在于他忽略了市场价值与市场价格这两个范畴的区别。马克思认为,市场价格并不总是与市场价值一致。当供求一致时,市场价格等于市场价值;当供求不一致时,市场价格就会偏离市场价值。市场价格有可能等于最好或最坏条件下所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也可能不等于这两个极端的个别价值。当需求远远超过供给时,市场价格甚至会大于最坏条件下所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但是在任何情况下,市场价值都是供求一致时商品个别价值的加权平均值,它是一个平均量,而不是一个边际量。同样,将市场价格理解为一个边际量也是不妥的。

2.供求变化对市场价格的影响。供求变化虽然不影响商品的市场价值或生产价格,却影响到商品的市场价格。需求小于供给时,市场价格高于市场价值,市场价格将下降;需求大于供给时,市场价格低于市场价值,市场价格将上升;需求等于供给时,市场价格与市场价值相一致。供求变动的结果是使市场价格以市场价值为中心而波动。

马克思价格理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认为市场价格并不是供求均衡的结果。在马克思看来,供求一致只是偶然情况,一般情况下供求是不一致的,因此马克思所说的市场价格一般是供求不一致时的价格。正是由于供求一般是不一致的,因而市场价格一般不等于市场价值,而是围绕市场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这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价格论有着根本的区别。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总是出清的,价格表现为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他们假设经济中存在着瓦尔拉斯式的“拍卖人”,使价格瞬时调节到供求一致的水平。经济中不存在虚拟交易。

显然,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价格论的假定条件过于严峻,因而缺乏现实基础。它更多的是一种思维的产物,而不是对经济现实的客观描述。经济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瓦尔拉斯式的拍卖人,市场也不总是处于出清状态。新古典经济学假设的非现实性也引起了一些西方学者的不满。本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的非瓦尔拉斯均衡学派否定了一些新古典经济学的不现实的假设条件,代之以一些较为贴近现实的假定,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自己的理论框架。他们提出的非均衡交换假说认为,在既定价格下市场不可能出清,交换往往发生在非均衡价格上,虚拟交易是存在的。这与马克思的市场价格往往是供求不一致时的价格的观点事实上是一致的。

马克思的价格理论是与其供求理论联系在一起的。在论证供求变动对市场价格的影响时,马克思着重强调了供给和需求的基础。马克思认为,供给是由社会生产条件决定的,生产某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了供给量。需求是社会关系决定的,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取决于剩余价值与工资的比率,以及剩余价值中各个部分所占比率。这些比率的高低取决于剩余价值规律,而剩余价值规律的基础是劳动价值论。这样,马克思就为他的供求理论和价格理论找到了科学的基础: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的供求理论与价格理论阐明了供给与需求的基础,供求变化与市场价值或生产价格的关系,供求变化对市场价格的影响等。它是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表现出来的供给、需求、市场价值、市场价格等范围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说明。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马克思的这些思想对于指导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然,我们还应借鉴西方国家经济实践的成功经验和吸收西方经济学的有用的分析方法和观点,但始终应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应克服对西方经济学不加区别,盲目接受的做法。

注释:

①a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200页。

②a晏智杰:《价格决定与劳动价值论》,《学术月刊》1995年第8期,第35页。

①b②b晏智杰:《经济学中的边际主义》,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10页。

标签:;  ;  ;  ;  ;  ;  ;  ;  ;  

马克思供求理论与价格理论_价格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