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康复的影响论文_方芳

(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 江苏常州 213100)

【摘要】目的:探究个体化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脊髓损伤患者,共60例,按进入医院的编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普通护理治疗,观察组针对患者脊髓损伤平面进行个性化膀胱功能训练和间歇导尿护理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自主排尿的时间以及泌尿系统感染的具体情况等。结果:观察组颈髓、胸髓以及腰髓自主排尿的时间分别短于对照组,具有明显差异,P<0.05。训练前和前4周两组患者尿路感染与B超异常发生率的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8周以后观察组的患者尿路感染与B超异常发生率26.67%(8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3.33%(16例),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运用个性化的护理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实现膀胱生理功能的恢复,促进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统诱发并发症发生率的显著降低,值得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进行大力的推广。

【关键词】个体化护理;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康复;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6-0195-02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个体化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康复的影响,选取了2016年1月-2017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脊髓损伤患者,共60例,以其作为分析对象,观察组针对患者脊髓损伤平面进行个性化膀胱功能训练和间歇导尿护理治疗,在临床上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现将临床研究的各项数据情况通过整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了2016年1月-2017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脊髓损伤患者,共6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5例,患者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颈髓、胸髓和腰骶髓损伤[1]。现根据入院编号将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30例中年龄25~62岁,平均年龄(39.9±2.9)岁;对照组30例中年龄20~62岁,平均年龄(38.9±3.6)岁。经过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的对比上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普通护理治疗,观察组针对患者脊髓损伤平面进行个性化膀胱功能训练和间歇导尿护理治疗,具体护理治疗措施如下:

(1)膀胱训练:在排尿意识训练的过程中,指导患者对膀胱充盈的前兆进行密切的观察与注意,帮助患者体会膀胱区或者肛门内部类似于麻木和肿胀的感觉,顺势将排尿反射的扳机点找到,在排尿之前对大腿内侧和会阴区进行刺激,然后在叩击的作用下诱导患者进行排尿[2]。同时,每天对患者中频治疗,在GM2000中频治疗仪器选择性功能电刺激的作用下准确找到患者腰骶部位和下腹部的穴位进行为期20分钟的电刺激治疗。

(2)间歇导尿:待患者的病情趋于平稳后,开始进行间歇性的导尿。选择14号单腔超滑导管,在无菌的环境中进行导尿,在患者进行治疗期间对其饮水量进行严格的控制,一日三餐的用水量平均都在400毫升以上,每天上午十点和下午四点需要各饮用200毫升的水,晚上八点以后可以选择适量的多饮用一些水。对导尿的时间进行严格有效的控制,白天每间隔4到6个小时便需要进行导尿,每次导尿量最好能够控制在400到500毫升,夜间患者可以自行将尿管保留,并且在饮水量的基础上进行定时的开放与关闭,患者还可以排尿后残余尿量的实际情况进行导尿次数的科学调整[3]。RUV超过200毫升的,每天的导尿次数为四次,在150~200毫升之间的为三次,在100~150毫升之间的为两次,100毫升以下的为一次,或者隔日一次,若患者的残余尿量在100毫升以下且持续一周的,则可以判断患者的膀胱功能已经达到平衡的状态,便可以将间歇导尿停止[4]。

最后,需要将这些记录纳入我院自行研制的间歇导尿记录单上。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自主排尿的时间,即患者能够自行的根据自己排尿后的残余尿量在100毫升以下的进行规律性的排尿,自伤后到规律性排尿时间的建立为自主排尿时间。

(2)比较两组患者尿路感染与B超异常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16.0分析,计数资料取率(%),计量资料取平均值±标准差(x-±s),组间率对比取χ2检验(或T检验),P<0.05具统计差异。

2.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不同部位的自主排尿时间

观察组颈髓、胸髓以及腰髓自主排尿的时间分别短于对照组,具有明显差异,P<0.05,详细见下表。

2.2 比较两组患者尿路感染与B超异常发生率

训练前和前4周两组患者尿路感染与B超异常发生率的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8周以后观察组的患者尿路感染与B超异常发生率26.67%(8例)明显对于对照组的53.33%(16例),具有明显差异,P<0.05。

3.讨论

经过本次研究,观察组颈髓、胸髓以及腰髓自主排尿的时间分别短于对照组,具有明显差异,P<0.05。训练前和前4周两组患者尿路感染与B超异常发生率的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8周以后观察组的患者尿路感染与B超异常发生率26.67%(8例)明显对于对照组的53.33%(16例),具有明显差异,P<0.05。综上所述,在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运用个性化的护理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实现膀胱生理功能的恢复,促进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统诱发并发症发生率的显著降低,值得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进行大力的推广。

【参考文献】

[1]牟静.个体化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康复的影响分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2(05):230-231.

[2]董杏娟.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16(20):2845-2846.

[3]王颖,王永瑞.膀胱护理对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23(24):108-109.

[4]黄碧.个体化分阶段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肠功能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6,32(11):121-122.

论文作者:方芳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7

标签:;  ;  ;  ;  ;  ;  ;  ;  

个体化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康复的影响论文_方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