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校园文化研究中的几个基本问题_校园文化论文

论校园文化研究中的几个基本问题_校园文化论文

论校园文化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校园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8606(2000)03-0015-04

校园文化学是处于发展之中的新兴社会学科。本文拟从社会文化特性和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角度,对校园文化的学科对象、学科体系、学科价值和学科方法等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校园文化的学科界定

校园文化的学科对象,不言而喻,就是校园文化形态。目前教育理论界对校园文化的界定和阐释,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社区”说,即校园文化是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中的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亚文化形态,在分类上归属于社区文化范畴。二是“氛围说”,即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是在校园这个特定范围中的小环境、小气候,是一种氛围。三是“综合说”,即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为全体成员认同遵循并带有本校特色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学校风气、校园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和思想意识等因素的综合。四是“补充说”,即校园文化是学校“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完善,甚至认为校园文化可以等同于“第二课堂”。这四种对校园文化概念的界定和阐释,都试图从某个角度或某个侧面揭示校园文化的基本属性,无疑对我们理解和把握校园文化的特质,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但这些界定和阐释明显存在几点不足:其一,容易把校园文化简单看成是“高层次”形态的纯精神文化或“低层次”形态的娱乐活动文化;其二,容易把校园文化的视点局限于单纯的学生群体,而忽视了其他群体如教师、职工、管理人员等对校园文化的作用;其三,容易把校园文化等同于社区文化等其他社会亚文化,从而削弱它的校园特色和教育功能。笔者认为,这三点不足不获解决,就很难对校园文化作出科学的界定和准确的阐释。

在造就有知识、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中高级专门人才过程中,各级各类学校在致力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都十分重视运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等潜在的教育形式,尤其重视加强对学生价值观念、道德行为、心理品格、审美修养、艺术情趣等内在素质的培育。除此之外,绝大多数学校还注意将校园美化、建筑造型、文化活动及教育设施、教育管理制度等对学生的精神风貌影响较大的校园文化的“物化”方面的建设纳入学校的规划、发展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现行学校教育的显著特色,一是重视全方位、全员和全程育人,二是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三是重视校园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对师生员工意志、行为、心理、道德等的综合影响。

基于以上分析,从学科定义上看,所谓校园文化,就是在学校育人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成人成才为目标,由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成果。这一学科界定,至少有以下内涵:

第一,校园文化的形成,是校园内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实践活动中共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集体共同拥有的成果。

第二,校园文化既是意识形态的,又是物质的;既有精神文明的综合效应,又有物质形态显现出来的校园风貌;既有教育内容,又有教学内容;既有现实的存在,又有历史的积淀。在具体内容上,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

第三,校园文化的主体是生龙活虎的学生,主导是诲人不倦的教师,主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成人成才。

第四,校园文化一定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不能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和原则,要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培养人才素质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第五,校园文化应牢牢植根于中国的校园土壤。由于学校规模、教育类型、办学历史、专业设置、归属关系、地域特征、财力状况等各不相同,校园文化除有共性特征外,还须有本校的个性特色,以显示其旺盛的生命力。

校园文化的理论体系建构

就学科性质而言,校园文化应归属于新兴的社会学科范畴。在学科体系上,它既要有基础理论建构,也要有具体问题的研究。因此,校园文化的理论体系应根据社会主义学校的教育特点、校园文化的涉及范畴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管理的具体实际来设计建构,并遵循下列指导思想:运用各种相关学科知识和方法,从不同的视角对学校教育和校园文化进行整体综合研究,不将其附属于其它任何一门已经成熟的社会学科,不对校园文化作一般性的单学科研究;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校园文化的角度来研究、建构校园文化的理论体系,努力使之服务于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并成为教育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校园文化诸形态的探讨,总结校园文化的运行规律,为我国校园文化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据此,我们认为,校园文化的理论体系可以包含六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

基础理论研究——探索校园文化学肇始、形成的历史条件和客观基础,论述校园文化学的学科对象、理论体系和研究价值、方法。

特质功能研究——探讨校园文化的概念、内涵、特征和功能。

形成发展研究——揭示校园文化的发展进程、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探索校园文化与其他社会亚文化之间的关系。

内容范畴研究——论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组织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观念文化、心理文化以及其他各种具体的校园文化形态。

建设管理研究——论述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导向、原则及战略设计,探讨校园文化的管理系统、过程、方法,透视和思考校园文化的“热点”、“误区”。

比较借鉴研究——揭示西方校园文化的实质及对我国校园文化的影响,比较分析中西方、大陆与港澳台校园文化的差异,阐述借鉴西方校园文化的原则和途径。

这个理论框架,其结构层次可以简化为:学科论——发展论——范畴论——建设论——比较论。在建构的思路上,大致是先确定学科的逻辑起点,从逻辑起点出发,借助逻辑手段,按照学科的内在规律,层层推导,从历史到现实,从抽象到具体,从宏观到微观,从外在到内在,从国内到国外,从而构成校园文化学的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校园文化的学科价值

以校园文化形态为学科对象的校园文化学何以能够在世纪之交的中国得到迅速发展,并越来越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普遍重视?原因就在于校园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学科价值。

第一,促进培养创造性人才。成人成才,现已愈来愈成为当代青年学生普遍的心理欲求和价值取向,校园文化作为成人成才的主要环境之一,日益表现出重要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人才的标准,除了必备的专业知识和实干本领外,还需具备诸如交际、娱乐、审美、创造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而这些很少能从传统、正统的教育中获得,必须通过课内、课外的长期锻炼逐渐得到。因此,研究校园文化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需要,学校教育者和管理者在重视知识教育的同时,要不失时机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文化活动内容,寓教于文,寓教于乐,不断优化育人环境,使我们的校园既成为学生的求学场所,又是陶冶情操、获取能力的乐园。

第二,促进建设文明校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任务艰巨、规模宏大的社会性系统工程。对于学校来说,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是光荣使命,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一项战略任务。所以,研究校园文化学的另一个价值在于:通过建设优良的校园文化,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气氛,再通过源源不断地培养和输送人才,将学校文明辐射到全社会,从而推动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三,促进实施素质教育。教育教学改革始终是促使我国高教事业发展、并使其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动力和重要手段。研究表明,人的身心发展依赖三个因素:遗传、环境和教育。环境作为客观存在,能影响人的发展,而学校教育借助于一个特殊的、经过人们加工创造出来的校园环境,对人的影响更大。当前,我国教育很少重视隐性教育功能,有的学校不顾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体质等特点,忽视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或重理轻文、或专业狭窄、比例失调,甚至有的学校教育方向发生严重倾斜,过分强调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随意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致使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校园文化作为当前教育改革,尤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已经摆在了我们面前。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形势,向学校提出了培养具有灵活性的、能适应社会需要的通才的要求。进行这种通才教育,没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作支撑是无法实现的。因此,现在不是要不要研究校园文化的问题,而是要很快赶上去,改变不研究或很少研究的现状。因为研究校园文化,不单纯是为活跃校园生活,更主要的是加快教育改革步伐,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

第四,促进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已成为面向21世纪教育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学校的课程教育、实验装备、图书资料等方面的工作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也是教育现代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科学的课程设置和严格的教学管理,有利于学生接受科学文化知识;通过课程实验、课外作业、课程学习等环节,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自学能力。但这些教育阵地和育人环节作用的发挥,必须依赖校园文化的支持。如果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牢固的专业思想、良好的学术空气和深入广泛的社会实践,科学文化教育就很难收到预期效果。因此,研究校园文化,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既能巩固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成果,提高育人质量,又能促进教育现代化,推动科学文化教育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校园文化的研究方法

校园文化作为一门新兴的社会学科,对它的研究,一要解决方法问题,二要解决步骤问题。从方法论上说,校园文化学目前还未形成自身的研究方法。我们认为,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校园文化学的目标出发,对校园文化的理论探讨可以采用社会研究、心理研究、系统研究、比较研究和综合研究等方法。

1.社会研究法。校园文化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由学校教师、学生及职员共同创造的一种群体文化。一方面校园文化的产生、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它在不同程度上受社会因素(如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历史传统、民族心理、风俗习惯等)的影响。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因社会环境的影响而生成,又辐射作用于社会,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之间存在着耦合发展的关系。因此,研究校园文化,不应就事论事,而要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多层次、多方面的考察。当然,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校园文化,还会受不同社会因素的影响,研究时应分清情况,区别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心理研究法。作为一种群体文化现象,校园文化必然与师生员工参与活动时的心理动机有关。忽视了这一点,对校园文化的研究就会不全面、不深入、不科学。一般而言,校园文化学可用的心理研究方法有:行为观察法、经验总结法、资料分析法、个案剖析法等。

3.系统研究法。客观事物都处于一个系统之中,我们思考问题时就要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之中,这种思路和方法就是系统分析法,是研究校园文化学的重要方法。校园文化学是一个复杂的科学体系,既包括自然的、社会的和精神的纵向表现形态,又包括康乐、审美、求知等横向表现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师生员工文化意识的增强,校园文化纵横形态还会进一步加强。

4.比较研究法。认识事物固然需要认识事物的共同点,更重要的还需要认识事物的不同点。只要通过比较,就可以揭示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俄国心理学家谢切诺夫认为,比较是“人类最珍贵的智力宝库”;毛泽东同志指出:“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在校园文化研究中,我们应自觉地建立进行比较的思想方法,通过古今对比、中外对比、各层次学校对比,以及不同时期、不同内容、不同角度、不同形态的比较研究,从中启发思想,形成理性的、定性的观点,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校园文化学提供充分的理论根据。

5.综合研究法。如果仅靠单一的研究方法或抓住某个研究侧面,是难以揭示校园文化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必须进行综合性的研究。校园文化形态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并伴随社会变迁发展而不断变化成长的文化现象。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校园文化的表征、作用、内涵、发展等要素都在发生变化或重新组合,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面对这种复杂的研究客体,我们必须运用多学科知识对校园文化作综合研究。当然,所谓“综合性”的研究角度,绝不是诸学科知识的拼凑和诸学科现成结论的汇编,而是以诸学科的知识、结论的终点为起点,从我国教育的现状和教育现代化的实际需要出发,探讨校园文化的理论范畴和学科框架,从而使校园文化学逐步走向成熟,并在教育理论体系中独立门户。

收稿日期:2000—03—20

标签:;  ;  

论校园文化研究中的几个基本问题_校园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