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日关系持续升温及其动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动因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冷战期间,由于受国际大环境和地理距离影响,印度与日本的关系始终不冷不热。冷战结束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在政治、经济、安全、防范中国等一系列共同利益的驱使下,加之美国的支持和推动,两国关系开始逐渐升温。印度是世界上第二大发展中国家,日本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大国;印度号称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日本标榜是亚洲民主国家的橱窗;两国同为亚洲大国但却没有历史积怨和领土纠纷,而同时又都与中国有着诸多恩怨矛盾。当这些因素被注入印日关系后,双方便一拍即合。
一、冷战期间的两国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印度曾与日本有过短暂的交战状态,但身份是英国的殖民地。战争结束后,印度不但没有参加有关日本战后安排的旧金山会议,也未在《旧金山和约》上签字,双方仅在该约生效之日互换协议,声明正式结束战争状态,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1952年6月,印度和日本签署《和平条约》,印度宣布放弃对日本的战争赔偿权利和要求,两国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轨道。但此后两国关系并未出现重大进展,彼此虽有外交关系,但往来并不密切。1961年日本首相池田访问印度,也没有取得多少实际成果。之后两国高层间政治来往几乎中断,直到1984年中曾根首相访问印度,两国长达23年没有高层领导人互访的历史才得以终结。1985年11月,印度拉·甘地总理回访日本后,两国间平淡的关系开始有所改观。
与其政治关系相比,冷战期间,印日双方经济关系要略好一些,但也无太大起色。1958年2月,两国签订一项内容广泛的协定,互相给予最惠国待遇;在达成的另一项协定中,日本向印度提供相当于5000万美元的日元信贷,这也是日本二战后提供的第一笔日元贷款,用于印度在3年内进口日本设备。① 到1969年初为止,日本作为援印财团的成员,共向印度提供了8笔单项日元信贷,总额相当于4.65亿美元,其中大部分贷款提供给印度的公营企业。这些信贷尽管在印度获得的全部外援中所占比例很小,但却占到日本政府对外提供的该类信贷总额的60%。而同期日本给予印度的捐赠则几可忽略不计,总计只约100万美元。② 在直接投资方面,日本也曾试图让印度成为日本关键原料及零部件的潜在供应国,索尼、日立、松下、日本电器等公司也对印度寄以厚望。然而印度态度一直比较冷淡,最终迫使日本放弃印度。从1951—1990年间,日本对印度的总投资只有1.96亿美元,仅占日本海外投资的0.1%。③
冷战时期,印日关系之所以比较冷淡,主要是缘于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整体国际环境的制约。当时国际形势的大背景是美苏两大集团激烈对抗,大多数国家只能在东西方之间进行选择。日本被美国占领和控制,只能跟随美国,看美国脸色行事。印度则另辟蹊径,走不结盟的道路,希望能在两大集团对抗中探索出一条独特道路。印度此举却被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指责为不道德和短视行为,印美关系不冷不热。50年代中期以后,印度与苏联的关系迅速升温,自然又引起美国与日本的不悦。在这样的情况下,印日关系自然很难发展。第二,受东亚形势变化的影响。随着中日关系的正常化,在亚洲,日本将外交和经济投资的重点都放在了中国、“四小龙”和东盟的身上,在一定程度上疏远了印度,印度对此颇有怨言。第三,印度自身的原因。冷战期间,印度实行“半管制”经济,注重培育国内企业,对外来投资限制较严,只允许外资投向利润不高的部门且持股不能超过一定的比例。加之印度官僚主义严重,审批手续繁琐、复杂,让许多日本公司望而却步,双方经济关系难以发展。此外,印度与日本两国地理距离遥远,交通不便,由于当时的交通和通讯技术还不甚发达,也对双方关系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二、冷战后的两国关系
冷战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印度和日本分别调整了各自的对外政策,都将对方看作是一个能给自己带来巨大利益的重要战略合作伙伴。在这种情况下,印日关系开始持续升温。
(一)高层互访增多,互信得到加强。1990年4月,日本首相海部俊树访问印度期间,强调要推动两国政治与经济对话、文化交流与合作,增加官方发展援助,并保证向印度提供1000亿日元的贷款。④ 1992年印度总理拉奥对日本进行了回访,双方达成进一步改善关系的协议。
1998年,印度进行核试验,日本作为核武器唯一的受害国反应强烈,并对印度进行了极为严厉的制裁,两国关系因此受到一定影响,但改善关系的脚步却没有停顿。1999年印度外长辛格访日和2000年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两次访日,2000年时任日本外交最高顾问的桥本龙太郎和通产大臣深谷隆司对印度的访问,便是很好的例证。⑤ 2000年8月,日本首相森喜朗访问印度,成为10年来对印度进行首次访问的日本首相。在此次访问中,双方在许多方面达成共识,签订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内容涉及建立全球性伙伴关系,在适当的时候恢复由于印度进行核试验而中断的安全对话等问题,表明由于印度核试验而跌入低谷的两国关系得到修复。“9·11”事件后,日本借机解除对印制裁。2001年12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问日本,在与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会谈之后,双方发表了《印日联合宣言》,表示两国将加强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的全面对话与合作,并做出每年举行一次外长会议的决定。
2005年4月,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造访印度,双方发表《联合声明》,决心大力深化两国“全球伙伴关系”,并开展“高级别战略对话”。2006年12月,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对日本进行回访,在与首相安倍晋三会谈后,双方发表了《联合声明》,表示要构筑“战略全球伙伴关系”,比森喜朗访印时达成的“全球伙伴关系”更进一步。辛格在日本议会发表的演说中还把印日合作比作是“亚洲最大的民主国家和亚洲最发达国家”的结合。2007年被印日宣布为两国关系的友谊年,日本首相安倍计划于今年访问印度,进一步推动双方业已火热的关系。
(二)经贸往来稳定增长,日本对印度投资力度大幅提高。1992年,印度开始私有化、自由化的经济改革进程,加大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力度,印日之间的经贸关系开始升温。1993—1994财年度,两国之间的贸易额首次突破40亿美元大关,其中印度对日本的出口比1989—1990年度增加了4倍多,达到24亿美元。同一时期,日本向印度的出口也增加了2.5倍,达到16.3亿美元。1995—1996年度双边贸易额进一步攀升至48亿美元,2002—2003财年有所下降,但2004—2005财年又比上一年增长16%,达到43.5亿美元。⑥ 2005—2006财年,双方贸易额更是高达65.4亿美元。此外,双方还谋求进一步扩大双边贸易,正积极就自由贸易协定展开磋商,力争两年内达成共识。
在对印投资方面,据日本官方统计,从1991—2004年,日本在印投资额累计达30亿美元。2006年日本对印投资比2005年增加了2倍,达到5.13亿美元。2006年11月,日本驻印度大使表示:“日本今后3年将再向印度投资20亿美元。”日本在印度开业的公司也从1997年的148家增加到2004年的300家,⑦ 到2006年6月,又增加到350家。
在官方援助方面,冷战后日本一直是印度最大的外部捐助国。1998年由于印度试验核武器,日本对印度官方发展援助曾一度停止。2003年1月,日本外相川口顺子在印度访问时宣布,日本政府决定向印度提供9亿美元的低息贷款,这是日本在印核试验后首次恢复向其贷款。⑧ 从2003年起,印度取代中国成为日本贷款的最大受援国。2005年,日政府宣布将对印“官方发展援助”增加7.5%,总量达13亿美元,占日对外“官方发展援助”总额的18%,共援建印度8大工程,包括德里地铁、加尔各答高架桥、拉贾斯坦的灌溉工程等。⑨ 2006年,日本进一步将贷款数增加到15.5亿美元。2006年12月,辛格总理访日期间,日本又借机宣布,将印度列为“政府开发援助(ODA)最主要的国家”,援助费用总额最多可能达1万亿日元,用于印度改良全长2800公里的货运铁路。2007年7月,两国政府宣布将于2008年1月前开始在新德里和孟买之间建造一系列制造业工业区,形成一个长达1483公里的工业走廊,使印度成为日本公司的海外出口基地,其中,所需300亿美元巨资主要由日方提供。
在能源方面,2007年4月,印度与日本举行了首次能源对话,双方决定在能源领域建立长期的伙伴关系,在第三国合作勘探石油、天然气。日方还提出将在水合甲烷、石油储备、亚洲市场研究等方面与印方合作。两国就能源合作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并决定成立涉及石油、天然气、电力、煤炭等方面的五个能源工作组。
目前,日本已成为印度第三大投资国和第四大贸易对象。
(三)安全与战略对话频繁,军事合作增多。1991年,印度陆军参谋长访问了日本。印度海军的护卫舰和日本海上自卫队的训练船在1995年和1996年进行了互访。印日军方高级将领在1997年的互访中一致同意定期进行双边防务磋商,并开始国防部长级对话机制。1999年,印度国防部长访问日本,正式启动了印日之间的全面安全对话。⑩ 2000年10月,印日两国海军与韩国、新加坡等国的海军一起在南中国海举行了名为“2000年远征太平洋”的联合演习。同年11月,印日两国海军又在印度马德拉斯附近的公海上举行了首次反海盗联合演习。2004年11月,印度海上警备队和日本海上保安厅在阿拉伯海举行“防范海盗及海上恐怖活动”联合演习。这是印日两国自2001年以来举行的第四次联合军事演习。
2005年底,日本政府向印度提出一项加强两国军事合作的建议,表示允许印度在参与亚太地区联合军事演习时使用日本的海军和海岸警卫队的基地,还将考虑把这些基地作为日本、印度和美国的三边联合演习基地。作为回报,日本希望印度提供类似设施的基地,供日本海军和海岸警卫队使用,希望日本海军在印度基地上进行搜救、联合反恐演习,并为其运输船只提供安全保证。“9·11”事件后,日本海上自卫队军舰根据《反恐特别措施法》开始在印度洋执行反恐支援任务,向美英等国军舰提供后勤支援,与印度军队加强在印度洋上的合作。2006年年初,日本借着共同反恐及同意帮助印度进入“核供应国集团”等军事合作之名,取得了印度允许日本海上自卫队使用其军事基地的承诺。
2006年上半年,日本海陆空三军自卫队领导人走马灯似地访问了印度。印度国防部长穆克吉也在5月份访问日本,并与日本防卫厅长官额贺福志郎首次签署了促进国防交流的共同文件。该文件表示,两国将通过防卫首脑间的定期会谈以及各个层次的交流,促进反恐情报交换和训练以及在安全保障研究、技术等各领域的合作。
2007年4月,印度、美国及日本在西太平洋日本外海举行了首次联合军事演习。印度还计划于2007年9月在孟加拉湾主持有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参加的联合军事演习。
三、印日关系升温的动因
冷战后,印日关系之所以会不断升温,主要缘于两国在一些问题上有着共同的利益和追求。
第一,提升国际地位,实现大国梦想。提起大国地位,印度人可谓心情复杂,既有雄心壮志,又有失落之感。尼赫鲁曾为印度描绘过波澜壮阔的美妙前景,他声称:“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可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销声匿迹,中间地位不能引动我,我也不相信中间地位是可能的。”(11) 尼赫鲁的设想对此后的每一届印度政府领导人来说,都极具吸引力和诱惑力。但国际社会似乎并未将印度纳入到大国的范畴,在解决诸多的国际问题时,印度往往不在被邀大国之列。这让印度感到无比伤感,始终徘徊在理想和现实、能力和目标之间。印度认为日本在世界上是一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家,加强与日本的关系将有利于提升其国际地位。印度要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离不开亚太大国日本的支持。辛格2006年访问日本前夕曾表示:“我期待利用这次访日的机会进一步提升印日两国关系,将此次访问看成提升印度外交政策的一部分内容。”
对日本来说,追求较高的国际地位同样令人“鼓舞与伤心并存”。日本对自身的“经济巨人,政治侏儒”的地位极其不满,渴望将其更换为“经济巨人,政治强者”。印度是南亚最强大的国家,是不结盟运动的创始国和领导者,在发展中国家中拥有很大的影响力。日本希望能借助印度的优势来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早日实现政治大国之梦。安倍晋三首相在会见辛格总理时说:“我决心更加坚定,我们必须推动两国关系向前发展,并将双边关系视为最重要的事务。”(12)
日印两国共谋大国地位的企图在争取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问题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双方都认为,拥有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是大国地位的一个重要标志,可入常名额有限,两者又同为亚洲国家,彼此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竞争。然而,为了共同的目标,两国决定先放弃分歧,联手迫使安理会进行改革,然后再协商下一步的行动。为此,2005年两国参与提出安理会改革的《四国提案》。
第二,加强经济合作,促进彼此经济发展。对于印度来说,日本的援助能带动本国经济增长。首先,印度进行经济改革后,经济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仍存在管理经验不足、技术落后等许多问题,而日本管理经验丰富,技术层次高;其次,印度基础设施严重落后,但改善需大量的资金,可印度“囊中羞涩”,而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资金雄厚,有能力对印度进行巨额投资;再次,双方的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日本出口到印度的机电、电子、汽车、照相机等产品大都是技术密集型,不会对印度国内劳动密集型产品构成冲击。
就日本而言,与印度发展经济关系同样可以一举多得。首先,印度人口众多,消费能力惊人,尤其是印度的中产阶级规模巨大,将近3亿人,他们对发达国家的产品有很强的“消化能力”;其次,印度是个新兴的市场,近几年其经济连续以7%左右的速度快速发展。但其基础设施落后,印度要改善这些设施所需外来投资高达1500亿美元,(13) 这对于日本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不但能大赚一笔,而且还可以拉动经济的发展,摆脱冷战后一直持续低迷的状态;再次,可以摆脱对中国的过分依赖。中日政治关系时好时坏使日商界对两国经贸关系的稳定性疑虑重重,尽管中日之间冷淡的政治关系并没有影响到双方的经济往来,但日本仍不能完全放心。日本认为,严重依赖与中国的经济关系,风险太大,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意外,可以向印度转移投资。近年来,日本在华企业利润减少更加重了日本人的这种看法。最后,日本认为,印度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软件人才济济,加之印度人会说英语,这会使在印度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国际上更具有竞争力。
目前,双方的经贸额还非常低,这说明两国的经济关系仍不够密切,但同时也意味着发展的潜力巨大。据印度政府统计,截至2006年3月的一年中,日本与印度的贸易额较3年前的37亿美元飙升了77%,达到65.4亿美元。同期,中印间的贸易往来几乎增长了3倍,达到176.3亿美元。辛格总理对此指出:“中国与印度的贸易额几乎是印度与日本贸易额的3倍,韩国与印度的贸易总额也已接近日本与印度之间的贸易额,这样的状况必须改变。”日本外相麻生太郎也表示:“虽然日本和印度的关系正稳健地发展中,但在人员往来和经济关系上,和日中关系相比,还有很大的扩展空间。为了加深和印度的经济合作,扩大人员交流是必不可少的。”(14)
第三,出于战略与安全合作的需要。印度近年来不断实施东扩战略,欲将势力范围延伸进太平洋。另外,印度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进口的石油天然气等物资以及从东亚进口的其他物资都需要经过日本及南中国海海域,为了保障运输的安全,印度需要加强与日本的安全关系。2000年印度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访问日本时说,“从阿拉伯海的北面到南中国海,都是印度的利益范围”,“印度关注的安全环境以及潜在的安全考虑包括从海湾到马六甲海峡的印度西边、南边和东边地区,西北边的中亚,东北亚的中国和东南亚”。(15)
日本是一个贸易大国,其进出口贸易货物运输的95%依靠海上运输,石油和天然气几乎全部通过海上运输,其中石油70%要经过印度洋、马六甲海峡。此外,日本每年还有超过2000亿美元的出口货物需通过印度洋到达中东和欧洲。这就意味着,确保自波斯湾经阿拉伯海和印度洋至南中国海的石油运输线至关重要。正因如此,日本将这条线称作自己的“生命线”。日本认为,为了保障运输线的安全,必须要加强与印度的合作,因为印度是印度洋沿岸实力最出众的国家,沿岸任何国家都不是印度的对手。不仅如此,印度还在对付海盗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方面经验丰富。1999年印度成功地在印度洋水域解救了遭劫持的一艘日本船只,更加坚定了日本对印度的好感。
2004年11月,印日两国在东京举行海洋安全保障对话,讨论了双方在海洋安全保障方面加强合作的问题。达成保障海洋安全的情报共享、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和加强包括海军在内的日印防卫交流等共识,并同意在港口建设、造船、海运和海洋调查等方面加强合作,再加上两国不断升级的军事演习,充分证明了两国对加强彼此军事合作的重视。正如印度著名的战略家切拉尼所称:“印度和日本都极大地依赖西亚的石油,都同样关注印度洋这一海洋通道的安全,因此两国应该加强战略合作,以开辟一个新时代。”(16)
第四,防范与牵制中国崛起。印日之间没有基本的利益冲突,也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加之又都是“民主”国家,价值观念相同,双方易于一拍即合。而一旦将中国因素加入其中,这种合作便有了更大的推动力。一方面,中国与印日都存在着领土争端,都有不愉快的历史记忆;另一方面,中国崛起的速度迅速,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力不断上升,印日均认为中国的发展及军事力量的壮大会威胁到它们的利益。为了防范和牵制中国,两国感到有必要加强合作。森喜朗首相曾说:“日印关系从地图上看一目了然,战略上也很重要。希望两国在国际政治、安全保障问题上紧密合作。”(17) 小泉首相外交事务特别助理川口顺子也曾公开宣示:“从许多方面来说,亚洲是幸运的,因为我们在亚洲有印度。印度像中国一样是个核大国,是一支可能抗衡北京的力量。”(18) 尽管印度方面对日本的这种说辞没有做出明确回应,但印度想牵制中国的发展早已是不争的事实。
第五,美国在背后推动。长期以来,美国一直将中国树立为“潜在的竞争对手”,利用各种场合、采用各种手段对中国进行围堵,对于印日两国的接近,美国乐观其成,并给予大力推动,试图通过印日合作构建针对中国的“钳形遏制”和“链形包围”圈。2004年,印日进行军事演习时,美国不仅特意从驻日美军中抽出F-16战斗机参加,而且在演习前还专门邀请印度空军到美国在日本的三泽空军基地“熟悉”美军的F-16战斗机。对此,印度海军的一名高官承认:“印美战略框架促成了日印之间的战略交流。”(19)
注释:
①吴永年:《21世纪印度外交新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150页。
②马缨:“印日关系:从平淡到全球性伙伴”,《当代亚太》,2004年第9期,第18页。
③赵伯乐:《当代南亚国际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0页。
④马缨:“印日关系:从平淡到全球性伙伴”,《当代亚太》,2004年第9期,第19页。
⑤同注④。
⑥李小琳:“论印日经贸发展”,《南亚研究季刊》,2006年第1期,第112页。
⑦同注⑥。
⑧马缨:“印日关系:从平淡到全球性伙伴”,《当代亚太》,2004年第9期,第19页。
⑨胡仕胜:“从日相访印看日印关系升温”,《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5期,第39页。
⑩胡志勇:《文明的力量:印度的崛起》,新华出版社,2006年版,第91页。
(11)[印]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印度的发现》,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年版,第57页。
(12)“印日联袂为哪般”,2006年12月17日,http://www.cctv.com
(13)马挺:“日本人为何关注印度”,《瞭望新闻周刊》,2006年第8期,第57页。
(14)“印望缔结自由贸易协定”,2006年12月15日,http://www.Chinanews.com
(15)陈利君:“21世纪中国与日、印、俄战略关系走势探析”,《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第34页。
(16)马加力:《关注印度:崛起的大国》,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3页。
(17)尹锡南:“试论印度与美国日本的外交战略互动”,《南亚研究季刊》,2002年第4期,第41页。
(18)胡仕胜:“从日相访印看日印关系升温”,《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5期,第40页。
(19)“印日联袂为哪般”,2006年12月17日,http://www.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