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控制论文_梁士国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控制论文_梁士国

梁士国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黑龙江哈尔滨 150090)

【摘要】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及预防控制。方法:对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控制进行分析。结果:针对病毒性肝炎的流行性特点做好预防控制工作,加强管理和经济投入,降低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结论:病毒性肝炎目前缺乏可靠的特效治疗,慢性及重型肝炎应合理用药。甲型肝炎的预防应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同时管理好传染源,必要时进行被动免疫等措施。随着乙肝疫苗的广泛使用,对乙型和丁型肝炎可采取以保护易感人群为主,同时切断传播途径等预防措施。对丙型与戊型肝炎,因其疫苗研制困难很大,因此,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仍应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对庚型肝炎目前认识尚不清楚,难以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但仍倾向于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预防;控制

【中图分类号】R5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1-0247-02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传染病。本病流行范围之广、传播途径之复杂、发病率之高、危害性之大,居各种传染病之首。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甲型和戊型多表现为急性感染;乙型、丙型、丁型大多呈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发生肝细胞癌。

1.流行病学

1.1 传染源

甲型、戊型肝炎的传染源是急性期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甲型肝炎患者在起病前2周和起病后1周从粪便中排出HAV的量最多,传染性最强。乙型、丙型、丁型肝炎传染源分别是急性和慢性(含肝炎后肝硬化)的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1.2 传播途径

甲型、戊型肝炎以粪-口方式经消化道传播为主,水源污染和水生贝类受污染可致暴发流行。日常生活接触多呈散在发病[1]。乙型肝炎经血液传播,如输入染有病毒的血液和血制品,或使用染有病毒的注射器、医疗器械等方式传播。母婴传播也是重要的传播途径,包括经胎盘、分娩、哺乳、喂养等方式所引起的HBV感染。日常生活中亲密接触、性接触也是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丙型肝炎感染主要通过(约90%)输血及注射途径传播,其次是注射毒品及不洁的注射。性传播及围生期传播均有可能,但其发生的频率均很低。丁型肝炎的传播方式与HBV基本相同。

1.3 易感人群

人类对各型肝炎普遍易感。甲型肝炎以幼儿、学龄前儿童发病最多,但遇有暴发流行时各年龄组均有发病。HBV感染多发生于婴儿及青少年,丙型肝炎多见于成年人。戊型肝炎以中老年发病居多。

1.4 流行特征

甲型肝炎的发病率有明显的秋、冬季高峰。戊型肝炎也有明显季节性,流行多发生于雨季或洪水后。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的发病无明显季节性。我国的流行情况是以乙型、丙型肝炎为主,地区分布为农村高于城市,南方高于北方。性别为男性多于女性,人群的HBV总感染率为35.5%~61.6%,HBsAg阳性率为9.75%。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预防

2.1 管理传染源

2.1.1患者和病原体携带者的隔离 甲型、戊型肝炎自起病日起隔离3周。乙型、丙型肝炎由急性期隔离至体内病毒消失。从事饮食、托幼、自来水等工作的肝炎患者和病原体携带者,应暂时调离原工作岗位[3]。

2.1.2对接触者的管理 接触甲型、戊型肝炎患者的儿童应检疫45d。密切接触急性乙型、丙型肝炎者亦应进行医学观察,检疫期限目前尚无定论。

2.1.3献血员管理 各型肝炎患者及病毒携带者严禁献血;有肝炎病史及肝功能异常者亦禁止献血。健康人献血前应按规定进行健康检查。

2.2 切断传播途径

2.2.1甲型和戊型肝炎 重点在于切断传播途径,如加强水源和粪便管理,做好饮用水消毒和食品卫生工作,搞好环境和个人卫生。

2.2.2乙型和丙型、丁型肝炎 重点在于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的传播。措施有:①加强血源管理,保证血液、血制品及生物制品的安全生产与供应。②医疗及预防用的注射器应实行“一人一针一管制”;各种医疗器械应进行严格消毒。③加强托幼单位和服务行业卫生管理,洗漱用具专用;公用茶具、面巾、理发用具应按规定进行消毒处理。

2.3 保护易感人群

2.3.1主动免疫 甲型肝炎易感人群可接种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乙型肝炎对于血清HBsAg和抗-HBs阴性的人,尤其是儿童,可接种乙肝疫苗, HBsAg阳性的母亲所娩下的新生儿为重点接种对象。

2.3.2被动免疫

对甲型肝炎患者的接触者,可应用丙种球蛋白肌内注射,以预防感染,剂量为0.05~0.1ml/kg。注射时间越早越好,不宜迟于接触后7~14d。

乙型肝炎适用于已暴露于HBV的易感者,包括HBsAg阳性母亲所娩下的新生儿以及意外暴露于HBV的易感者。制剂为高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肌内注射,免疫力可维持3周。常与乙型肝炎疫苗联合使用。

3.讨论

从流行病学和临床来看,5型肝炎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甲肝和戊肝,其共同特点是:经口传播,有季节性,可引起暴发流行,一般不转为慢性。但二者也有不同:①好发年龄不同,甲型肝炎一般儿童多见,戊型肝炎主要发生在青壮年;②预后不同,甲型肝炎预后良好,1989年上海甲肝流行时,31万患者中仅47例(15.2/10万)死亡,戊型肝炎病死率较甲型为高;③孕妇患甲肝后其预后与非孕妇相同,均较良好。而孕妇患戊肝后则较易发展成重型肝炎,病死率可达10%以上。另一类包括乙型、丙型和丁型,其共同特点是:主要经血传播,无季节性,多为散发,可转为慢性和重症。其不同点是:①血液中病毒含量不同,乙肝病毒在血液中含量很高,可用 ELISA方法检测,而丙肝病毒在血液中含量很低,宜用PCR方法检测;②母婴传播的意义不同,母婴传播在乙肝传播中起重要作用,而在丙肝传播中意义较小;③在转成慢性化方面不同,乙型肝炎慢性化主要发生于围生期及婴幼儿感染,而丙肝的慢性化似与年龄无关,无论小儿或成人患病后均有50%以上转为慢性肝炎[4]。HGV和TTV主要通过输血和注射途径传播[3]。HGV感染后,可引起急性和慢性肝炎发生。临床自觉症状较轻,易形成慢性持续感染及复发型发作,也可成为无症状携带者。HGV常与HCV重叠感染,重叠感染后极易形成慢性化。TTV感染的临床表现,其症状和体征与其它肝炎相似,成慢性者症状轻,常与甲、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似不加重病情。TTV的生物学行为可能类似 HBV,既可致急慢性肝炎、暴发性肝炎,也可见慢性携带者。患暴发型肝炎时易促发肝功能衰竭,且比例较高,应予重视。

【参考文献】

[1]黄牧,尚群,吴颖.病毒性肝炎预防控制模式的探讨[J].职业与健康,2004, 20(4):76-77.

[2]司海霞.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控制对策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月刊,2013, 23(3):1145-1146.

[3]李黎,梁晓峰.中国甲、乙型病毒性肝炎控制现状分析与对策[J].疾病监测,2009, 24(5):307-312.

[4]楼秀兰.解析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控制对策[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4(B08):374-375.

论文作者:梁士国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2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4

标签:;  ;  ;  ;  ;  ;  ;  ;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控制论文_梁士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