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IS的电容器充放电暂态过程研究_电阻论文

利用DIS研究电容器的充放电暂态过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电容器论文,过程论文,充放电论文,DIS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电容器有容纳电荷的本领,在充电或放电时,电路中会有瞬间电流。那么,在充电或放电的暂态过程中,影响暂态过程长短的因素是什么?在此我们设计了演示实验和探究性实验,分别定性演示和定量探究,来研究电容器暂态过程的影响因素。

一、设计演示实验,定性研究电容器的暂态过程

电容器与直流电源接通瞬间,回路中会有充电电流;已充电的电容器,与直流电阻接通瞬间,会有放电电流,这一过程能说明电容器有容纳电荷的本领。如图1连接线路,电键S为单刀双掷开关。当电键S接到1位置时,电容被充电,小灯泡发光,并且亮度随时间逐渐变暗直至熄灭;接着把电键S打到2位置,小灯泡再次发光,其亮度逐渐变暗直至熄灭。

演示实验说明,电容器有容纳电荷的本领,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回路中有暂态电流。猜测这个暂态过程的长短与哪些因素有关?在充放电电路中,只有直流电源、电容器、电阻等元件,我们可以分别改变电源的直流电压、电容器、电阻等,观察小灯泡发光时间的长短,来定性研究暂态过程长短的影响因素,也可以进行测量,定量研究暂态过程长短的影响因素。

二、设计探究性实验,定量研究电容器的暂态过程

1.设计测量电路

如图2电路中,在电路中串联电流传感器,并将其设置为电流一时间变化,可测量在电容器充放电过程中,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将单刀双掷开关先打到1,再打到2,电流传感器记录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4所示。

图1

图2

图3

图4

说明 图2电路中,在研究充放电过程时,一般R值较大,充放电电流很小,会使测量误差加大。当回路中电流变化时,电容器两端电压也会相应变化,故在定量研究暂态过程长短时,为减小误差,采用如图3所示电路,在电容器两端并联电压传感器。将图3中电键先打到1再打到2,电压传感器记录的电容器两端电压变化如图5所示。在探究充放电暂态时间时,我们采用的是图3电路图。

图5

另外,从原理上,电容器充放电时间为无穷大,所以理论上规定充电暂态过程为充电开始到电压增大到最大值的0.632倍所需时间,放电暂态过程为从放电开始到电压减为最大值的0.368倍所需时间,实验中测量的充电暂态时间和放电暂态时间均按此标准。

2.固定电容及电阻不变,改变充电电压

取电容C=96.54μF,电阻R=10kΩ,改变电源电压,将学生电源电压分别打到6V,8V,10V,测量充电暂态时间和放电暂态时间,数据填入表1。

表1

从表1中看出,当充电电压变化时,充电暂态时间和放电暂态时间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基本不变,由此得出结论:暂态过程的长短与充电电压无关。

3.保持充电电压不变,探究暂态过程与电容、电阻的关系

图3电路中,将学生电源电压保持在8 V,改变电容和电阻,测量充电和放电的暂态时间,数据填入表2。实验中,我们分别采用了100μF、220μF、330μF三个电容器,由于电容器的电容准确值与真实值之间误差较大,为不影响探究的科学性,对每个电容器,分别测定其准确值为96.54μF、234.23μF、367.32μF。为使暂态过程时间长一些,减小时间的测量误差,回路中的电阻分别为10kΩ、20kΩ、30kΩ,测量过程为三次测量取平均值。

表2

图6

将数据取C=96.54μF,电阻分别为10kΩ、20kΩ、30kΩ的充电及放电过程放在Excel中进行处理(图象如图6)。取电阻为30kΩ,电容分别为96.54μF、234.23μF、367.32μF的充放电过程放在另一张Excel中进行处理(图象如图7)。

从图6和图7中可以看出,充电暂态图线与放电暂态图线基本重合,即在充电和放电暂态时间在误差允许范围内相等,充放电暂态时间随电路中电阻的增大而线性增大,随电容器的电容值增大而线性增大。

图7

三、总结

研究电容器的暂态过程,能加深学生对电容器性质的进一步理解,探究电容器的暂态过程,可作为中学生课外探究性实验题材,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

标签:;  ;  

基于DIS的电容器充放电暂态过程研究_电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