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的理念与要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要素论文,理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直播是当前电视新闻报道的重要形式,也是颇受观众关注和欢迎的电视报道方式,但对于什么是直播、直播应包含哪些要素等问题的探讨历来存在很多争议。近日,在观看,分析了各国的直播节目之后,发现与我们以往对直播的认识和理解有较大的差距,所以,尝试着对直播的理念和要素进行归纳和分析。
一 直播与现场报道的结合
直播是对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报道,是同步展现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进程。直播通常围绕着新闻事件展开,由于事件进程的不确定性使直播充满了悬念和期待。电视直播的“时效”和“悬念”就成为它的突出特征。
直播的基本功能是同步展现现场,演播室现场和新闻发生的现场。镜头对于新闻事件现场的展现通常是即时的、连续的、完整的,所以具有真实性与可信性。除了用画面记录事态的发生发展,记者在现场的报道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记者不仅要观察现场、感受现场、体验现场,而且在现场要善于发现、挖掘和思考,发现现场的重要信息,挖掘出有价值的事实和细节,并有较好的思辨性,提出发人深省的观点。
电视记者应具有较强的现场报道能力,记者的现场报道在直播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具体说来,现场报道有以下作用:
第一,交待新闻的背景。直播画面擅长于表现“现在进行时”,对于过去的展示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而现场报道则可以通过语言描述交待出特定的社会和时代背景、相关的历史史实、因果关系以及对眼下这条新闻有影响的人和事,背景的交待对今天的事实往往起着陪衬、渲染和烘托的作用,背景材料可以是说明性材料、注释性材料或对比性材料。背景材料的报道在直播中是没有固定位置的,插入背景材料时,最好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入点,使背景与现实紧密结合,过去与今天融为一体。
第二,按照事情的逻辑联系跳跃式地报道新闻。直播画面只能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拍摄,只能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实际时长持续展示。而现场报道则可按照事实本身的逻辑展开,围绕着主题思想,根据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自然妥善地安排材料。材料的安排可以是因果关系、并列关系,也可以是主次关系、点面关系、递进关系。有的报道先展现结果,再分几条线去探究原因;有的则是把与此事有关的方方面面的情形一一展现出来;有的是先摆出主要的,再按不同程度分层表述;有的则先表现带普遍性的“面”上的情况,再集中具体地描述“点”;有的则像剥笋一样一层一层地展开,深入地挖掘。
第三,担当新闻的开头与结尾。直播画面一般是新闻过程的记录,难于分出开场画面或结束画面。而现场报道通常成为一条新闻的开场或结束。在开场的报道中记者往往把观众最感兴趣的东西和记者最需要告诉观众的东西讲出来,像“磁石”一样吸引着观众看下去。有的记者用简练的文字准确概括整个新闻的核心内容;有的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搬出来;有的提出观众普遍关注的问题等等。精彩的结尾则可以深化主题、升华思想,给人以启迪,引导观众思考。结尾的方式多种多样,有些记者提出事物的发展趋势,有的启发观众思考,有的提醒观众注意,有的表明将要出现的不良后果,有的则号召观众行动起来积极响应,有的则交待一个结局。
第四,揭示画面背后的内容。直播画面往往是具体的,从某一特定视角拍摄的,呈现出新闻现场的某个局部。而现场报道则可以交待必要的概括材料,有助于观众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轮廓和来龙去脉,了解新闻事实在大的时代背景下的意义。现场报道应采用最简练的文字,讲清楚最重要的事实。现场报道有别于单纯的文字新闻,画面已经生动形象地表现清楚的内容,报道就不必赘述了。报道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完成画面做不到或做不好的工作。
二 现时与先期制作的结合
关于“包裹”,俗称“罐头”,是指在直播之前先期做好的一段短片,这段短片应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拍摄到关键的场面,较好地记录事件发生的全过程,并采访到相关的当事人或目击者。现场记者抓拍到的精彩镜头,通常是在转播车中编辑完成,现场记者迅速将新闻稿写出,并把解说词与画面配合后,“包裹”被发回总部(通过微波或借助于卫星传送)。
“包裹”的制作是多视角的。摄影师可从现场的多个角度实施拍摄,既有宏观场面的展现,又有内在细节的揭示。有时,也可多部摄像机同时拍摄,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新闻事件。
“包裹”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既可以用画面对现场进行展示,又可以对当事人或目击者进行深入的采访,还可以用字幕呈现抽象的、内在的、理性的以及背景资料。
“包裹”中的内容是相对丰富的。拍摄制作“包裹”时,记者会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力争把所有关键的场面、画面、人物、过程统统记录下来,所以,涉及的内容往往比较丰富。
“包裹”中表达的意见是多层面的。“包裹”中可以采访与新闻事件相关的人,他们出于不同的立场和态度,可能表达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从而,引导观众从多个侧面对新闻事件进行观察和思考。
“包裹”的时间是先于现场播报的,可能是刚才,可能是几个小时前。
直播是“现在进行时”,记者的播报行为是现在进行时,所报道的事情是现在进行时,记者所描述的内容是现在的所见所闻。不管新闻事件还在持续发展或已经结束,记者都可以把现在看到的现场情况告诉观众,而“包裹”则是把刚才的情况告诉观众,而且是最激烈、最紧张、最关键、最具新闻性的画面和现场采访。
现场报道与“包裹”的结合形成了时间的连续,提供给观众一段时间的观察与思考,使人能更全面地看到事态的发展和流变,从而,更准确地对事情作出分析和判断。
现场报道与“包裹”的结合形成了全方位的空间交叉,现场报道的记者往往是选择一个固定的位置,而“包裹”则是从地面、空中、外围、内部进行全方位的展示。
现场报道与“包裹”的结合,在新闻事件发生过程中作现场报道,更多的是对现象进行描述,若在新闻事件之后作现场报道,则更多地是说结果,“包裹”则可充分展示事件的过程、背景,也可对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行探究。
现场报道与“包裹”的结合,在现场报道中,记者对新闻事件的观察、判断、分析显露无遗,而在“包裹”中,民众的见解、意见、情绪也得以彰显。
图表的运用。图表在直播新闻中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在“包裹”中常常出现图表,有时是街道的示意图,有时是地图,有时是位置示意图,用来对事件进行描述,使人对事件发生的地点和方位有所认识,了解确切的地点以及周边环境的特征,了解事件发生地的地缘地貌,直观、简洁地展示地理环境。
三 空中与地面展现的结合
直播中航拍镜头有着特殊的魅力,它是借助于直升飞机俯摄地面景物的特殊拍摄方式,在新闻直播中有以下几点明显的优势:第一,展示宏观场面,使观众了解新闻事件的全局和整体的情况;第二,展示地面景物明确的空间位置和布局,展示新闻主体与周边环境的关系;第三,不受地面交通道路的影响,能够及时赶到新闻现场,在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拍到事件的发生和发展;第四,从空中拍摄能够远离地面潜伏着的各种危险,不论是爆炸物还是火灾;第五,借助于直升机的飞行可以运动着对地面景物进行多点展示,必要时可随时将镜头推近,表现细节。
空中与地面拍摄的有机结合,在新闻直播中形成强大的画面威力,具体体现在:第一,宏观展示与微观揭示相结合。空中拍摄多为远景和全景,提供了宽广的视野,有助于表现盛大的场面、规模、气氛等,地面拍摄则是各种景别的综合并用,表现新闻事件中的人物活动、动作情绪,交待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近景和特写则可以进一步起到强调和刻划作用,在视觉上贴近观众,对观众形成视觉和心理的震撼。第二,彰显外在的事件发展现象与披露内在的事件发生原因有机结合。第三,第一时间的画面捕捉与后续的深入报道相结合。空中拍摄不失时机地抢拍到关键的新闻画面,而地面拍摄可深入到事件内部拍摄当事人,采访目击者,让观众看到具体的场面,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第四,具有概括性的俯视角度与灵活变化的多个视角有机结合。第五,地面的摄影是在事件发生和发展的现场,面对真人真事直接摄取客观形象的一种报道手段。
四 电视与广播采访的结合
电视采访是视听结合的,通常电视记者站在摄像机前,就新闻事件对当事人或目击者进行访问。电话采访则是借助于电话线路对新闻事件的当事人或目击者进行访问。这种访问一般紧紧围绕事件的发生变化展开,让目击者谈出他对现场的观察和判断,谈自己身处现场的现时感受和心理活动,谈他对事件背景及相关因素的了解和认识。这种采访有助于深入事件的内部,了解事情的全貌,丰富和验证记者对现场观察的印象和分析。在对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中,即时的电话采访是很有优势的。比如,一场山火,失火面积较大,火势凶猛,记者赶到现场后,也只能从某个位置观察和拍摄到火情,观察到的区域是有限的,了解到的情况是有限的,接受电视采访的受访者也同记者的观测点是一致的。而电话采访则可打破有限的区域,越过熊熊烈焰到达火场的另一端,听目击者描述他所在的区域情况,讲述自己的处境和周围的情形,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意愿。这种采访突破了空间的制约,实现了双向或多向的信息互馈,为观众提供了多视角、全方位的新闻信息,大大拓展了直播报道的信息量。这种采访有别于纯粹的电话采访,电话采访只闻其声,而这种采访是声画结合的,现场的火势画面营造了气氛,也增加了电话采访的现场感和感染力。
以上简略地对电视新闻直播理念和要素进行了分析,主要围绕着动态电视新闻的现场直播展开论述,旨在不希望把直播的着眼点仅仅放在重要会议、重大活动的预置静态直播上,而要设法使现场直播走向日常化,成为未来电视新闻的主体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