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西县东子河管理站
摘要:在现代水利水电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既要主要工程建设,又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才能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因而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视角,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入手,提出了几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影响
在当前日益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今天,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只有分析和总结其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才能更好地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以下笔者结合自身的浅见,就此展开探究性的分析。
1.带来的影响分析
1.1对工程所在地气候带来的影响
通过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能更好地增加工程所在地的降雨量,其蓄水面积也会增大,在阳光的辐射下,蒸发量也会提升,在降雨区域的划分上也会出现明显的变化,在水库的温度也会降低,而库区的临界降雨量也会降低,尤其是所在区域的地势较高时,在背风区域的降雨量就会明显的减少,且降雨时间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夏天,由于水面温度高,能增强大气流,这样就会增加降雨量,而这样就会使得气温出现变化。
1.2对工程所在地水文带来的影响
当水利水电工程修建结束之后,在其下游河道流量中,将使得周边环境被影响。而在水库中势必会存储汛期的洪水,并截留汛期洪水,这样就会引发诸多生态问题。比如导致下游的池塘、湖泊的水源被断绝,下游地下水水位也会因此下降,在河口经常发生淤积的情况,甚至出现倒灌的情况。由于河水流量降低,使得河水自身的净化能力也会因此降低。尤其是以发电为主的水电工程,在整个电力系统中,具有承担峰荷的作用,使得下泄的流量每天变化的速度也会增大,进而使得下游河道的水文出现变化,进而给航运、水产养殖和灌溉等带来诸多影响,加上下游河道水位的下降,使得河流发生断流的情况,这样其水质就会恶化。
1.3对工程所在地地质带来的影响
随着水利水电工程运行年限的增加,下游的河床就会因此抬高,而下游河段的淤积的泥沙就会越大,地下水水位降低,使得两边的农田经常发生次生的盐碱化情况。此外,筑坝完成后,还可能出现地震、滑坡等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水体压力的增加,使得地壳的应力也相应地加大,此时水分就会渗入断层之中,导致地壳被浸润,使得岩层内的空隙水压力也会相应的加大。而之所以水库岩会出现滑塌,主要是随着水库的水位上升,岩坡土体的抗剪性能就会相应的下降,进而水库就会发生山体滑坡和塌方等问题,很多危险岩体自身的稳定性也会失去。当水库出现渗透之后,也会对周边水文地质情况带来影响。
1.4对水体带来的影响
由于水库发生渗透,可能导致水库内的水被污染,将使得周边地下水被污染。而在水库最初蓄水时,其内的水流速度较为缓慢,其滞留的时间也会延长,此时水中的很多悬浮物就会下沉,这样水体就会浑浊,色度也会因此降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加上水库内部水流速度的下降,使得藻类活动更加频繁,在呼吸中形成的二氧化碳较多,水内的钙和硬度也会因此下降,污染物特会扩散和迁徙,而由于光合作用的应用,使得水内的藻类大量的繁殖,最终导致水发生富营养化的情况[1]。
2.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几点对策
针对目前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2.1切实强化水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所产生的废水较多,所以为了加大对水环境的保护,就必须切实强化废水处理的开展。不仅要集中处理废水,而且还要加强废水的二次利用。例如针对砂石废水的处理,首先对其进行沉淀和浓缩处理,再将污泥排入污泥池之中,干化之后的污泥需要填埋。而对于混凝土拌和形成的废水,需要将其集中沉淀和排放,所有废渣需要无害化处理后才能填埋。严禁乱排污水,只有在加强对其处理的基础上才能排放,并尽可能地争取二次利用。
2.2强化环境空气保护的相关对策
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经常会形成诸多粉尘。所以为了加强对环境空气的保护,就必须尽可能地减少爆破施工,采取湿法进行作业,并为施工人员配备防尘设备。而在地下洞室施工中,需要安装排风设施,这样保障洞室内的粉尘得到及时地排除。而在砂石加工区域和混凝土搅拌区域,应切实强化防尘工作的开展,定期强化对其的检查与维护,这样既能提升施工设备的运行效率,又能减少粉尘的产生,集中采集和加工砂石料,加强湿法与半干法来处理,尽可能地将粉尘污染降低[2]。
2.3强化水土保持的相关对策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为达到保持水土的目的,需要在建设中采取分区防治的方案强化对其的处理。例如在枢纽工程、工程区域和生活区域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以达到水土保持的目的。就枢纽工程而言,主要是在开挖施工中确保地面排水施工的有效性,这样就能保证挡土墙和砌石护坡以及地面排水等顺利的实施,并在工程主体施工中,严防水土流失的情况,切实加强对其的防护设计,做好树木和草皮的种植,尽可能地达到水土保持的目的。
2.4强化土地治理与植物保护工作的开展
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时,强化土地治理的科学性,并在料场和渣土场以及在临时用地工程中占用的有关土地和永久工程区域中将植被及时地恢复,在施工中运输弃土时,需要加强对其表面的覆盖,并统一处理。而在临时用地和永久工程区域中,需要及时地清理各种废渣料,而压实区域需要及时地将这些土地进行翻松与平整处理。而在植物防护中,主要是做好林草选择,采取适地适树和适地适草的原则,切实做好树种与草种的选择,并做好对其周边环境的绿化设计,尽可能地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景区。而对于道路两侧,主要是结合有关要求进行行道树的种植,尽可能地将其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此外,在整个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还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环保教育,切实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才能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3]。
3.结束语
在现代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我们必须切实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将工程施工给地质和水文以及气候和水质等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才能达到生态化建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燕,仲兵兵,林馨.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7(12):147-148.
[2]刘天翼.探究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山东工业技术,2017(23):87.
[3]陈馥娟.浅析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7(19):47-48.
论文作者:李菊香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7
标签:也会论文; 就会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水库论文; 工程建设论文; 水利水电工程论文; 对其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