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小学公民教育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香港论文,公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香港1997年7月将回归祖国。为了适应和满足香港回归后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需要,1985年《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后,香港中小学开设了公民教育课程,对青少年开展爱港爱国的教育。至今,十多年过去了。本文试图对香港中小学校十多年来公民教育历程作初步的探析,梳理其成功的经验,供我们开展公民教育学习借鉴。
一、香港中小学开展公民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关于香港公民教育的涵义,香港教育署编印的《学校公民教育指引》(下文简称《指引》)对公民教育下了这样的定义:“从狭义解说,公民是指个人对政府的关系;从文义上说,公民是个人对整个社会的关系。所以,公民教育是既将个人培养成有高尚品德而又能促进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教育。”香港开展公民教育是大势所迫。目前,香港正面临着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时刻,逐步由一个英属殖民地转变为“九七”后中国主权之下的一个特别行政区。这一历史的巨变给香港人,特别是香港年轻一代带来巨大的挑战。今日的香港青少年,将由英国殖民地的顺民转变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公民,他们不仅要面临香港政治转变所产生的社会变化,致力于维护社会的安定,维持经济的繁荣,更需要面向自己的祖国,与祖国沟通、交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使“一国两制”、“高度自治”、“港人治港”这些政策得以落实。然而,百多年来的殖民教育、殖民型的政治文化,并不足以为香港任重而道远的年轻一代提供必要的训练和充分的准备。长期以来,香港政府无论在社会政策、学校教育乃至大众传媒方面,都有意无意地回避政治。市民无从认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也无从表达个人对社会的意见。香港中小学基础教育不重视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教育,不重视对中国壮丽河山的介绍和描述,不重视中国语言文字暷学习和训练,甚至忽视了新中国的存在和发展,对解放后新中国在国际交往、科学技术、交通水利建设、体育活动等等方面各项成就也大都视而不见,有意无意地阻止了这讯息在学生中传播。中国历史、语文和地理课程在中学里的地位本就不高,加上课程内容安排上的偏见,要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国家民族观的教育,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但随着“九七回归”的临近,香港政府为了推行代议政制,才猛然发现港人对政治冷漠的竟占大多数。于是,立即着手补救。1985年8月20日,教育署公布《学校公民教育指引》,向全港学校全面推行,并在学校增设公民教育科,大力开展公民教育。近两年又推出《香港情·中国心》公民教育系列,把公民教育推上新阶段。
二、香港中小学公民教育的宗旨及目标
香港政府1984年发表了《代议制在香港的进一步发展》白皮书,赋于教育署通过学校课程以承担推行公民教育的责任。1985年初,教育署根据上述原则,要求与课程发展委员会共同研究,确定利用正规课程内所有学习机会,以跨越学科界线的方法,作为学校开展公民教育的基础,并利用隐蔽课程对培养学生态度的影响力,继续帮助学生发展成为负责任的公民。课程发展委员会遂于1985年8月发表了《学校公民教育指引》。该《指引》成为指导香港学校推行公民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指引》指出了公民教育的宗旨和目标。公民教育科的宗旨是:(1)了解政府及辅助机构的性质及工作,明了民主社会的基本原则及价值;(2)培养社交和政治技能及明辨是非的能力;(3)养成在自由讨论时有判断力;(4)通过态度与行为的塑造,认识公民的权利和责任。《指引》还规定了公民教育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了解并满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个人及人际关系的需要;(2)欣赏和重视香港文化传统及目前的生活方式;(3)时刻关注社会及国际事务;(4)增强社交和政治溂能及批判能力;(5)认识影响社会的基本问题。
三、香港中小学公民教育的课程范围
根据《指引》的要求,香港从幼稚园到高中各个不同的阶段,都制订了详细的公民教育目标和课程。小学低年级主要有“家庭”、“学校”、“我们的社区”,使儿童认识职责、规则、合作、权利和义务等概念。高年级主要有“香港”、“香港政府的工作”、“香港和各地的关系”,使儿童对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概念的认识提高到更高的层次上。初中和高中的课程有所区别。初中课程的重点在于了解公民教育的基本概念、个人的权利与义务及发展个人与人际关系的技能;高中课程的重点在阐述基本概念、培养正确观念及增强个人与人际关系的技能。整个中学公民教育课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知识、态度和技能。知识方面由五个部分组成:个人、个人与社群、个人与社会(香港)、个人与国家(中国)、个人与世界。在初中课程中,“个人”是讲如何了解自己,包括个人成长、个人卫生、成长的准备等。个人与社群是通过家庭、学校和邻里三个单元,讲清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的职责,家庭生活与结构,学校的功能、规则、传统和校风等,邻里的概念,有关社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知识等。“个人与社会”主要介绍香港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发展的基本知识,香港的治理,市民的权利与责任等,使学生对香港有个全面明确的认识,并鼓励学生参与适当的社区活动,从而加深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个人与国家”主要是介绍中国的历史、地理、文化传统的基本知识,中国近期的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及香港在各方面与中国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国家民族观念及对中国的认同。“个人与世界”介绍香港在国际上的特殊地位,教育学生认清香港在国际上的重要位置及与世界的关系,为繁荣香港经济作贡献。课程在要求学生掌握这些知识观念的同时,还提出培养和训练相应的态度和技能的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1995年香港又推出《香港情·中国心》公民教育系列,把公民教育又推向更高的阶段。该系列共有54个单元,以国民教育为重点,让学生从客观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三个层面认识中国,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观念,认同自己的文化,积极投身本地建设。
《香港情·中国心》公民教育系列较之以前的课程内容更具体,目的更明确。适用于小学的单元是通过生动的图画和图片,帮助学生对中国产生初步认识,培养学生在面对“九七”来临时,能采取积极态度,肯定自己中国人身份,孝顺父母,以至贡献国家。初中的单元,则着重学生作为中国人,对中国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事情与自己的关系的认识,包括了解祖国内地与香港之间密切的关系、基本法与法制的关系,中国人对家和孝道的关系,认识香港居民对国家的权利和义务,欣赏中国文化,最终能以身为中国人为荣。进入高中阶段,内容以激发学生思考及评论为主。例如,探讨香港与祖国在世界的地位,讨论中国人的优点和缺曘、中西文化如何互补、一国两制等。通过这些单元的学习,爱护香港,认同及尊重中国文化,了解香港、祖国及世界关注的事情,了解民主、自由、人权及法制的重要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且愿意对香港及国家作出贡献。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香港教育署只是在《公民教育指引》中列出公民教育课程的纲要,没有编写出学生使用的教材。《香港情·中国心》公民教育系列也没有独立的课程,只是交由各任课教师按实际情况作出调配和取舍。教育署认为,学校毋须另设一科,将公民教育的责任交给一位教师去执行。主张“公民教育,人人有责”,故推行公民教育应遍及全校,并应通过正式课程、非正式课程和校风或隐蔽课程,全面推行。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把公民教育作为独立科或独立课题开展的学校只占少数,绝大多数学校采用跨课程的方法进行公民教育。
四、香港中小学公民教育的形式及途径
香港中小学公民教育属于德育范畴,并且深受殖民地宗主国英国德育影响。英国的道德教育虽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来讲授,但仍然有相当多的人主张把德育放在各种教学和整个生活中进行。他们认为,德育是复杂的过程,独立的课程则降低它的地位,并且易流于宗教式的布道劝说或灌输,招致学生的反感。受这一思想影响,德育在香港学校中基本没有设专门的课程,而是通过各门课程和课外活动来进行。公民教育也是如此。《指引》明确规定了公民教育的途径是通过正规课程和非正规课程及隐蔽课程来进行。目前,香港中小学公民教育已形成的主要途径有:
1.通过课堂教学推行公民教育。课堂教学又叫正规课程,是中小学开展公民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公民教育的三个基本任务(知识、技能和态度)中,课堂教学承担着向青少年传播公民知识,提高认识的任务。具体说,就是通过下列各科的教学去落实教育任务。
(1)宗教科。香港大多数人信奉基督教,认为基督教要求它的信徒在任何情况下为人处事都以他所信奉的信仰为准则,并为自己言行负责的精神,与公民教育所强调的公民的行事为人应对社会和国家有所贡献,以及作一个负责任的公民的要求非常一致。香港学校借助宗教科培养公民作出对自己、别人、社会及民族有益的事情,使社会的每一分子都能愉快和谐相处。
(2)体育科。借助体育进行公民教育,着重训练学生整洁、守纪律、勇敢、忍耐的品德。在分组活动中,教育学生意识到互相合作及自律的重要;通过体育竞赛,使学生明白团体精神、忠诚、守法、毅力、不骄不馁、有责任感、尊重及体恤他人。
(3)艺术科。艺术教育包括音乐和美术。根据教育署颁布的音乐课程,学校将与公民教育有关的内容纳入唱歌、音乐知识、音乐欣赏、创作和制作等教学范畴内。比如,通过唱国歌,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培养学生爱国意识;借助音乐知识教育,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等。美术则通过艺术创作和鉴赏造型的活动,使学生把美术作为与人交流思想和感受的一种语言,把美术品用来影响集体的行为,表现社会价值。
(4)数学科。一般人认为,数学科与公民教育相去甚远。然而,香港中小学教师则创造性地发掘其中的公民教育价值。例如,在讲授小学数学多位数、百分率及百分率的应用这些单元里,公民教育的题材是熟悉居住城市的环境以及日常生活的资料。要求学生收集一些日常生活的多位数和百分率数据,例如人口、货物出入口数据,政府的收入和支出,税收、利息及折扣等,从而对所居住的城市有较深入的认识。在讲授三角形、四边形和圆时,通过交通标志和图形的关系,使儿童明白行人及司机等应遵守交通规则,以确保自身及别人的安全。通过货币和度量衡等知识的学习,教育学生养成诚实、节俭的公民品德,并懂得公平交易和诚实的意义。
(5)语言科。香港学校推行中英文两种教学语言。同时,又把二者作为独立的学科向学生进行语言教学。通过普通话和中文教学,培养学生爱国心,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光辉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遗产。通过英语学习,教育学生尊重异质文化的差异,掌握国际文化交流和沟通的工具,达到与世人和谐相处的目的。
(6)历史科。教育署极为重视历史科教学进行公民教育的作用。教育署辅导视学处历史组编印了《如何通过历史科推行公民教育》小册子,根据教学内容与教育目标的配合,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对不同的课题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以中一课程为例。在课程范围为“历史与历史资料”的教育中,公民教育的内容有:a.人类求真的精神;b.人类的理想及抱负;c.培养广阔的胸襟及世界观;d.了解香港的文物古迹。在讲授四大文明古国的课程时,对学生公民教育的要求是:a.了解国家政府负起调配资源、订明刑法、保卫疆土等责任;b.了解各大文化的起源;c.初步了解中国文化;d.认识天灾战争,人类文明受破坏。在学习国际纷争与合作这一内容,对学生的要求是:a.从两次世界大战了解国际关系及其分合;b.了解战争带来的祸患;c.人类寻求和平的理想:国联、联合国;d.了解联合国各个机构的工作及对现今世界的贡献,等等。
(7)地理科。香港中学从1986年9月起,全面施行新的地理课程。新课程提供了更多的公民教育机会、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价值观提供了更好的条件。新课程对学生公民教育的要求是:a.以客观的态度探讨和解决问题;b.尊重别人的意见;c.认识自己的社区;d.养成对自己社区的责任感;e.关怀别人和他们的社区;f.注意本地的问题;g.认识人类互赖互助的必然性;h.了解和关心世界的资源;i.关注和维护环境。
(8)社会教育科。社会科是研究人与社会的学科,其宗旨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及态度和技能的培养,增进学生对自己、社会、国家以至世界的认识,并使他们在学习中逐渐发展思考力,确立自己的价值观,以致能作出理性和负责的决定。社会教育还培养学生的使命感,使他们能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为改善自己、家庭和国家做出贡献。社会教育课程的宗旨与公民教育内容完全一致。比如社会教育科(中一至中三)课程纲要中“少年和他的世界”一节,分别从“自己”、“家庭和朋友”、“本地和社会”、“中国人民”、“世界”几个范畴对学生进行社会教育。在中三的课程中,“自己”——课题为“我的未来”;“家庭和朋友”——讲婚姻与建立家庭;“本地社会”——讲香港的政治发展和未来、公民的角色以及一些本地的社会问题;“中国人民”——主要了解祖国与人民、有关中国人文景观的研究;“世界”——着重了解香港与世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国际冲突和合作。
2.通过课外活动进行公民教育。《指引》指出了通过非正规课程推行公民教育的主要途径:(1)通过社区性和趣味性的康乐活动,以促进公民教育,发展社交技能,发扬群体精神。(2)通过组织健全的学生会或学生评议会,使学生对自由选择所产生的组织、程序、权利和责任有更深入的认识。香港学校根据《指引》的精神,结合各学科的特点,组织了各种形式的公民教育活动。宗教科和社会教育科组织了学生参观展览、探访、墙报设计比赛、饥馑午餐、爱心行动、户外考察、旁听立法局会议、时事评议等方式,训练学生独立思考、明辨是非和批判能力。香港很多学校都有地理学会。这些地理学会组织各年级学生共同参加活动。有的学会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应用课堂所学的技能,如统计方法、调查方法,了解香港的社会问题。音乐科则举办各种演唱演奏活动,赞美香港,展望未来。体育科利用分组活动和比赛的方式培养学生之间合作的精神和发展与人沟通的技能。美术科组织低年级学生参加填色、剪贴等活动,高年级进行海报设计等创作。语文科经常组织学生讲故事、朗诵、讲演比赛,宣传公民知识。除一般性的公民教育活动外,还有较为大型的专题公民教育活动。以礼貌运动为例。为了使学生明白礼貌待人的重要和养成接物时的诚恳、和蔼、礼让等良好品格,开展专题歌曲创作、礼貌卡设计、标语创作比赛、专题课室墙报、海报设计、最有礼貌的同学评选等系列活动。
3.通过校风建设实施公民教育。在香港,校风即隐性课程。良好的校风对学生品格有耳濡目染的陶冶作用。香港学校通过校风建设,开展公民教育。他们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1)发挥教师模范带头作用。学校校长是推行公民教育的核心人物。校长在推行公民教育中所担当的任务是:积极参与策划,全力支持教师,热心关怀学生,务求将公民教育的推广工作在学校系统全面地展开。
班主任在开展公民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班级是学校最基本的组织,学校一切工作都要通过班级去落实。班主任最接近学生,也最得学生信任,由班主任去推行公民教育效果最好。香港班主任工作的职责有五大类:a.辅导学生;b.了解学生;c.担当班的核心;d.作为学生的桥梁;e.收费和写收据工作。现在,公民教育又成为班主任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种课外活动主要通过班主任策划、负责落实。
香港学校公民教育没有专门的课程,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以跨学科的形式推行。《指引》赋予各科教师根据学科特色实施公民教育的责任。各科教师以职业责任感使命感及自己的才智和经验,发掘各自所教学科的公民教育因素,向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教育。
(2)建立一套为社会认可、学生接受的行为规范和制度,让学生从中形成对社会的正确态度。另外,香港大多数小学都设有“风纪队”,有的小学则选举“领袖生”,有的小学建立“小老师制”,让这些优秀的学生树立榜样,令其他学生仿效,激发他们自律,使学生在校成为好学生,在社会成为守法尽责的公民。
五、香港中小学公民教育的主要方法
香港中小学在公民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方法,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这些方法主要有:
1.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活动相辅。香港学校公民教育坚持以跨学科的课堂教学为主,由各科教师充分利用所教科目的公民教育题材,依据教育目标,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公民的权利义务与公民品德等知识的教育。同时,辅之以必要的活动和行为指导。在参观、发问、个案研究、模拟游戏、收集分析资料的过程中,深化学生在课堂上接触的公民教育的有关概念,寻找解决某些有争议问题的理想办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技巧。
2.性情陶冶法。公民教育在香港属于德育的范畴。学校按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积极创造良好的校风校貌,从创建美丽整洁的校园,制订校训和合理的校规校纪,创作和演唱校歌,到全体教职员工的一言一行,都为学生树立学习模仿的榜样。
3.参与法。公民教育重在参与。《指引》指出:“公民教育,人人有责。学校毋须另设一科,公民教育应遍及全校,应通过正规课程、非正规课程和隐蔽课程,全面施行。”实施公民教育首先是各科的参与。香港中小学各年级的教学纲要都开列了各科公民教育的主要范畴及有关课目里的有关课题,对各科参与公民教育提出了明确的指导。其次是学生的参与。香港学生可以参加的公民教育活动多姿多彩,由不同机构、团体开展的公民教育活动五花八门。学校组织的活动形式有公益少年团、男女童子军、交通安全队、风纪队等,让学生体验公民的生活。中学则通过鼓励学生参加自由讨论,对时事及具有争议的问题作出批判、判断,外出考察,个案研究,爱心行动,旁听立法院会议等活动,培养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及技能。
六、香港学校公民教育的特点及问题
香港公民教育起步较晚,但由于各个学校的积极推行,勇于探索,形成了教育方法科学化、教育途径多样化和政府部门直接领导等特色。但是,也应该看到,公民教育在香港学校开展的时间不长,而且是受形势所迫,仓卒开设,因此,公民教育缺乏长远的计划设计,加上香港长期以来受殖民政治文化影响很深,政府公民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其表现在于:
1.公民教育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指引》指出以渗透方式推行公民教育,使教书育人、活动育人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不设独立的公民科,《指引》规定的课程范围无法系统有机地讲授。因为其它各科有各自的特色和重点,即使有意识地渗透,也能以得到系统的灌输,有时免不了牵强附会,学生只能学习一些零碎的知识。
2.公民教育有很大的随意性。
香港学校实施“以课程为本”的德育模式,公民教育也是如此。但这种德育模式操作起来并非易事。教师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各种能力,如对知识结构的了解、社会脉博的把握、学生心态的认识等,方能胜任教学。然而,大多数教师未受过公民教育专门训练,以致于他们在选取和安排课程内容时,往往显得无所适从,公民教育落实起来不免见仁见智,“灵活处理”,学生的公民知识很难有质量保证。
标签:公民权利论文; 公民教育论文; 教学技能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 世界公民论文; 个人技能论文; 课程论文; 学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