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粮食安全的几点看法和建议_农民论文

关于粮食安全的几点看法和建议_农民论文

对粮食安全问题的若干看法与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安全问题论文,粮食论文,看法论文,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期以来,粮食安全问题再次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如何正确地理解和把握粮食安全保障问题,对于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政策措施极为重要,下面就这个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粮食安全主要是长期问题,而不是短期问题

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一个基本判断是:短期无虑,长期堪忧。

在一两年的短期内,粮食生产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是很正常的。这种波动的原因可以分为:(1)自然原因,包括各种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等,是客观外部原因;(2)经济原因,主要是生产者适应价格、成本和风险变化所做出的调整,是由生产者主观决策所决定的。

与生产的波动不同,粮食消费需求是不断稳定增长的,每年增加幅度大致在1%上下。这种生产和需求变化的不对称,必然形成短期内供求的不平衡。调节短期内的供求平衡较为容易,一是靠国内储备,二是靠进出口贸易。

我国今年的粮食减产,是在连续几年减产的基础上出现的,因此影响效果更大一些。但就短期看,并不会对粮食安全造成威胁。主要原因:一是我国粮食流通企业和农户仍然具有相当数量的粮食储备,其中国有粮食企业库存减少,而非国有粮食企业(包括购销和加工企业)的存粮量是增加的,足以弥补一两年的粮食减产所造成的供给不足;二是可以将出口转为进口,如果将2003年的出口数量变为进口数量,就可以增加400多亿斤的国内供给。

然而,就长期发展趋势看,粮食安全问题非常严峻。2003年我国粮食的生产总量已经退回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水平。展望未来,在需求方面,随着人口的自然增加、人均收入水平的增加、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需求将不断上涨,这种趋势是明确的、持续性的、刚性的、不可逆转的。而在生产方面,却是不确定的:耕地面积减少,水资源短缺,生态条件恶化,所有这些因素都使得我国农业外延扩大再生产的潜力极为有限。在农业内部,通过挤占其他作物面积来扩大粮食面积的潜力,无论是从自然可能性,还是从经济可行性的角度,都很小。今年农业部门做出了很大努力,预计可以争取增加2400万亩粮食面积。但是,并不能年年增加。只有一个出路:不断提高单产。

粮食安全主要是生产问题,而不是流通问题

通过进行储备、合理分配等流通环节的政策,对于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具有一定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很有限的:第一,只能是短期的。国家粮食储备系统无论如何健全和庞大,都不可能解决长期性粮食安全问题;并且国内外的历史经验都表明,储备的成本代价极为高昂,过度的储备是对国家财政资源的严重浪费。第二,短期市场措施常常损害长远发展利益。为了实现短期内粮食供求平衡所采取的一些政策,往往与市场规律相违背,例如:垄断市场,限制农民销售粮食的权利,限制非国有经营部门的市场准入等。这些措施会压制农民的粮食生产积极性,降低市场流通效率,最终导致对长期粮食安全形成损害。

一些部门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一遇到粮食供求关系紧张,就往往倾向于采取旧的做法,想从管制市场上找出路。这实际上是饮鸩止渴,反而会加剧短缺。

粮食安全是食物问题,而不是谷物问题

这不是一个单纯术语和称谓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粮食安全中的“粮食”是大粮食概念,是食物概念,而不仅仅是指谷物。

毫无疑问,谷物安全是食物安全的基础。但谷物安全对食物安全的重要性,现在比起三十年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城乡居民家庭的食品消费日益多样化,谷物的比重已经大大下降。

近年粮食产量的下降,原因之一是结构调整,而结构调整引起食物供给结构变化,总食品供给量并不一定发生变化,因结构调整引起粮食产量下降的同时,其他食品的生产是增加的。

仅就口粮消费需求看,我国目前和在可预见的将来,都不会发生大的问题。目前,城乡居民每年的口粮消费折原粮不到5000亿斤,其中城市居民的口粮不到1000亿斤。粮食需求增加的压力,主要是来自于畜产品、水产品和加工业的需求。因此,解决长期粮食安全,眼光就要开阔一些,不能光盯在谷物方面。充分发挥耕地和非耕地资源的潜力,加大饲料资源的开发力度,提高饲养业和加工业的效率,都会减少对粮食的直接需求,从而都大大有助于保障粮食安全。

从生产方面看,任何农产品生产效率的提高,都会促进粮食安全保障。例如:如果棉花或者糖料的单产提高了,那么就可以节省出更多的土地用于粮食生产。

粮食安全主要是数量问题,而不是价格问题

人们对粮食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是从粮食价格上涨引发的。但是,粮食安全问题主要是数量问题,而不是价格问题。按照我国目前城镇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对于粮价上涨是完全有经济承受能力的。按2002年城镇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即便粮食价格上涨50%,直接粮食消费支出的增加也不到总支出的2%。如果将畜产品、饲料涨价因素也考虑在内,也不过4%左右,仅仅相当于年收入增长率的一半。

在实际生活中,粮食价格一上涨,人们对粮食安全问题就着慌,有人就惊呼要采取措施制止价格上涨。这是看到了表象,忽视了本质,颠倒了因果,南辕北辙。制止价格上涨,并不能消除短缺,只能引起更大的短缺。相反,解决了短缺,价格自然会跌落。

因此,关注粮食安全问题,应当着眼于供给数量,而不是供给价格。在短缺趋势出现时,价格上涨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必须的。只要价格上涨没有超出一般消费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就应当允许并利用价格上涨,来刺激供给的增加。

粮食安全是全局性问题,而不是局部性问题

粮食安全问题是全国一盘棋,不能各自为战。一方面,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市场,粮食供求的平衡也是全国性的。解决粮食安全问题,需要每个地区都做出努力和贡献。毫无疑问,粮食主产区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其他地区也同样不能忽视,否则就会影响到全局。另一方面,又不能一刀切,对各个地区都提出自给率目标。各个地方的自然和经济条件很不相同,具有各自的比较优势。农业部提出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综合各地的自然和经济条件,反映了比较优势的原则,在抓粮食安全的形势下,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果各地不顾自身的自然和经济特点,片面地强调谷物生产,违背比较优势原则,只会适得其反。

粮食安全是政府的目标,而不是农民的目标

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的农业政策目标,却不是农民生产者的目标。对于每一个农民来说,最关心的是如何提高收入。这是一种客观现象,是社会经济规律。无论宣传教育工作如何出色,都不能使得绝大多数农民自愿地、宁愿减少收入也要种植粮食。

通过法律或行政性的强制性手段,只能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有效。可以通过法律,规定耕地上不能干什么,例如:不能盖房子、挖鱼塘等;却不能通过法律,规定农民在耕地上必须种植粮食或者必须种植多少比例的粮食。那样的规定,是向计划经济的倒退,也无法监督执行。

此外,即使一家一户的农民愿意增加粮食生产,也受到技术、投资、市场服务等方面的限制,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

因此,真正要解决粮食安全保障问题,关键在于政府职能的发挥。国家应当通过有效的政策措施,通过市场机制或者补贴机制,让农民有增加粮食生产的主观上的积极性;通过各种服务和帮助,让农民有增加粮食生产的客观上的可能性。

保障我国长期粮食安全问题的若干建议

综上所述,对保障我国长期粮食安全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粮食安全是长期性问题,因此,应当重点采取具有长远性和长期效果的措施。科技创新具有根本性的作用,在总体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资的同时,要加大对具有“国家队”地位的重点农业科研院所的投入力度。此外,在农田基本建设(如坡改梯等)、动植物疫病防治等方面,也要加大政府投入。

第二,粮食安全问题是生产性问题,因此,解决粮食安全保障的政策措施和国家财政投入也应当将重点放在生产领域,而不是流通流域。也不应当由于短期粮食供求波动,而推迟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的步伐。

第三,粮食安全是食物问题,因此,不能因为抓谷物生产而忽视了经济作物和畜牧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结构调整政策仍然是必要的。不仅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粮食产量,也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其他农产品的产量。

第四,粮食安全是数量问题,因此,就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价格杠杆的作用,在粮食价格上涨时,只要不超出城镇一般消费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就不要干预。对于极少数城镇低保人员,可以采取提高低保标准的办法进行救助。

第五,粮食安全是全局性问题,因此,抓粮食生产时,要尽量采取普惠性的政策。对于试点性政策(如良种补贴),要及时评估效果,效果不好就取消,效果好就应当扩大到全国。要继续按比较优势原则,推进农产品区域布局优化。

第六,粮食安全是政府的目标,因此,要冷静分析农民的真实市场反应行为,避免由于虚假数字而对形势有所误判。应当主要通过市场机制,辅之以适当的补贴机制,增强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并采取切实措施,解决农民一家一户无法解决的问题,提供技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病虫害防治等公共服务。

标签:;  ;  ;  ;  ;  

关于粮食安全的几点看法和建议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