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市妇幼保健院 湖南岳阳 414000
【摘 要】目的:探讨舒适护理配合无痛穿刺技术对小儿输液穿刺疼痛及配合度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110例需要输液治疗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穿刺,观察组采用舒适护理配合无痛穿刺技术,观察两组患儿小儿输液穿刺疼痛及配合度。结果:两组患儿配合度比较,观察组的配合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对照组的不配合度明显高于观察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非常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不满意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满意和一般明显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适护理配合无痛穿刺技术能够减少患儿输液时的疼痛感觉,提高配合度和一次穿刺成功率,改善家长的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无痛穿刺技术;小儿输液;疼痛及配合度;舒适护理
输液是多种疾病的有效治疗方式之一,但其属于侵入性操作,在对血管细小、自控能力较差、不易合作的小儿患者进行静脉穿刺时,通常成功率不高。当失败的时候,不仅会带来患儿的痛苦,也会引起家长的误会和不满,甚至可能发生护患纠纷[1]。出于提高小儿静脉输液穿刺的护理质量的考虑,本文收集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110例需要输液治疗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穿刺,观察组采用舒适护理配合无痛穿刺技术,观察两组患儿小儿输液穿刺疼痛及配合度,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110例需要输液治疗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穿刺,观察组采用无痛穿刺技术,观察两组患儿小儿输液穿刺疼痛及配合度。观察组包含58例男性和52例女性;6~ 12岁,平均年龄(9.5±1.4)岁;上呼吸道感染45例,支气管炎和毛细支气管炎27 例,肠胃炎25 例,其他3例。对照组男54例,女56例,5~11岁,平均年龄(9.3±1.2)岁;上呼吸道感染43例,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24 例,肠胃炎33 例,其他10例,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麻醉方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病例选取标准[2]
病例纳入标准:(1)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2)学龄期患儿;(3)患儿意识清醒;(4)无认知能力缺陷,能正确理解、运用疼痛评估量表;(5)有父母或亲属陪护;穿刺部位附近的皮肤没有溃破或者炎症。
病例排除标准:(1)合并语言功能障碍、听力障碍的患儿;(2)心理、精神疾病;(3)危重性疾病危及生命安全。
1.2.2 两组输液穿刺方法
对照组和观察组穿刺部位相同,需静脉输注的药物也基本一致,使用出自于同一厂商生产的一次性输液器。对照组采用常规穿刺技术。
观察组采用无痛穿刺技术,首先由技术水平过硬的高年资护士讲解和教授无痛穿刺的技巧,并逐一进行现场演练直至技术过关,而后对患儿实施无痛穿刺。具体操作规程为:首先在穿刺点上方大约6cm处扎上止血带,然后轻拍几下穿刺部位,以使静脉血管呈现充盈暴露的状态,再用酒精或者碘酒进行消毒,等待其自然晾干后,护士用左手握住患儿的掌关节处呈握手状,大拇指和食指将皮肤绷紧,右手持穿刺针头在血管旁0.5cm处,利用腕部的力量以60°角快速穿刺皮肤,然后稍微将针头放平,轻轻的扎入血管,出现回血时继续倾斜针体沿平行于血管方向继续进针到合适的深度,松开止血带,使用胶布条固定住针柄和针头,按照常规手法固定皮肤部位[3]。输液完毕后采用先拔针后按压的方法进行拔针,撕掉一边的胶布条,用一只手拇指沿血管走向按住穿刺点及其上方,出针压迫的时候,用力方向应当于垂直穿刺部位的皮肤,将针头沿着与血管平行的方向快速拔出,拇指立即适当用力向心性按压,切勿揉动,按压3~5min以后,调整手臂放置高度使其高于心脏水平[4]。
观察组进行舒适护理:
①保持输液室空气新鲜,按时开窗通风,做到每天用紫外线灯消毒,创造一个良好的输液环境。舒适、整洁的输液环境能缓解病人的紧张感,使其达到心情舒畅。
②输液前与病人及时沟通,达到语言安抚作用。护士主动与病人交流,在交谈中尽量使用安慰性言语,用礼貌称谓来询问病人病情、有无过敏史及其它特殊要求等,谈话过程中注意语速和语调。语言安抚能给病人带来鼓舞和温暖,也是护士美好心灵的一种展示,可以消除病人紧张情绪,使其感到心理舒适。
③护士在操作时,必须沉着、冷静、稳健、熟练,一针见血,达到快而准,从而尽可能地减少病人穿刺过程中的疼痛刺激给病人带来的不适,增加生理上的舒适。
④护士在输液中应严密观察病人病情,例如输入抗生素类药物的患者,必须有护士在床边观察30分钟以上,在确定病人无异常的情况下方可改为定时观察,对于病人病情较严重的,护士应随时注意其病情反应及有无病情变化,及时观察输液管有无扭曲、受压,输液是否通畅,针头是否脱出,茂菲氏滴管是否过低或过高,还要注意观察病人的注射部位有无疼痛及液体外溢等,根据病情控制滴速,及时严密观察,真正做到全程监护,使病人从心理上得到满足感和安全感。
1.3 评价标准[5]
(1)一次穿刺成功率:静脉穿刺一次性到位,外套管顺利置入,输液保持通畅,未出现局部渗出等情况;(2)穿刺配合度:①配合:进行静脉穿刺输液的过程中,患儿保持较平静的状态下配合护士或者能够忍受穿刺的疼痛接受穿刺。②不配合:患儿在生理或心理上的应激反应比较严重,拒绝或者无法配合护士完成穿刺。(3)疼痛:参照国际常用的疼痛评分法——马克盖尔法评估患儿疼痛程度,将其分为无痛、微痛和剧痛三个等级。其中,无痛表示患儿接受穿刺,面部表情平静,主诉局部几乎没有疼痛感。微痛表示患儿相对比较平静,面部表情无明显改变,主诉局部有不超过10s的微疼痛感期。剧痛表示患儿的面部表情较为紧张,表现为张口、皱眉甚至呻吟出声,行为上也有缩回上肢等抵抗动作,主诉疼痛较为剧烈,疼痛时间超过15s。(4)家长的护理满意度:根据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每组50名家长以不记名的方式进行调查,对穿刺效果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四种选项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儿输液穿刺疼痛及配合度比较
两组患儿配合度比较,观察组的配合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对照组的不配合度明显高于观察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无痛、微痛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对照组的剧痛明显高于观察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观察组的要高于对照组的,但两者比较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非常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不满意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满意和一般明显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作为一种快速有效的给药和补液途径,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基础操作技术,而且也成为了治疗疾病、补充体能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由穿刺带来的疼痛会给患者带来疼痛,还可能降低穿刺的成功率,甚至影响护患关系。静脉输液产生疼痛的主要因素有操作性疼痛、药物性疼痛和精神进展引起的疼痛。当前,无痛微创代表了临床医学的主流发展趋势,无痛输液技术也逐渐应用于静脉输液护理中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由于穿刺时要刺破皮肤和血管,故穿刺时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所谓“无痛性”穿刺并非一点也不痛,而是采取相应措施尽量减轻或避免疼痛。穿刺过程中如果因患者过分紧张而引起血管痉挛现象,则产生的疼痛感会比实际程度要严重,甚至容易导致穿刺失败。因此,静脉穿刺前要让患者保持身心放松,并向患者讲明进针时应如何配合,充分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使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尽量与患者多沟通、交谈,待其注意力分散、思想放松后迅速进针。进针时尽量选择弹性较好,走向较直的血管,扎好止血带,选择好合适的进针部位并对注射部位皮肤进行常规消毒,操作者左手大拇指绷紧皮肤,其余四指握住患者拳头,右手拇指和食指捏住针柄,进针时针柄与皮肤成30°~45°角(视血管粗细而定)刺破皮肤和上层血管壁后快速平行进针,见回血后再进针少许,针头与皮肤保持适宜的角度,手法宜轻巧而迅速,松开止血带后嘱患者松开拳头,然后按常规固定好针柄即可。在临床操作中,静脉穿刺实际上共有两个针眼,一个是皮肤的针眼,一个是穿破血管壁的针眼,笔者运用了几何学中的垂直距离小于斜面距离的原理,采用进针角度大,也就是缩短两个针眼之间的距离,按相同的进针速度,距离缩短了,则针尖穿过两个眼的时间差就减小了,故病人疼痛感觉的分辨率就相对降低了,从而减轻了疼痛。本研究结果说明舒适护理配合无痛穿刺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患儿的疼痛程度轻、配合度高,家长的护理满意度也高。
综上所述,舒适护理配合无痛穿刺技术能够减少患儿输液时的疼痛感觉,提高配合度和一次穿刺成功率,改善家长的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彭小兰,姜海燕,张仲慧.无痛输液技术对输液患者穿刺疼痛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04:123-124+130.
[2]孙书萍.无痛穿刺技术对患儿输液时疼痛情况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10:1383-1384.
[3]程玮洁.静脉输液无痛技术的研究进展[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09:10-11.
[4]黄登会,杨晓莹.无痛穿刺贴用于年轻女性和儿童静脉穿刺的效果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4,14:2272-2273.
[5]利民.小儿脊髓拴系综合征术后疼痛干预模式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3.
论文作者:孙琴,李莉,肖萍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7
标签:疼痛论文; 患儿论文; 对照组论文; 高于论文; 静脉论文; 统计学论文; 病人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