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进退壁垒:国有企业大面积长期亏损的另一种解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进退论文,壁垒论文,大面积论文,产业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国有企业如此大面积分布于国民经济各行业,而又如此大面积长期亏损呢?本文拟从产业进入与退出壁垒的角度来分析国有企业大面积存在而又长期亏损的原因。希望能通过产业进退壁垒的调整,改善当前国有企业大量亏损的状况,推动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产业成长周期与企业亏损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任何一个产业都有其成长周期,一般要经过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新兴成长的工业被称为“朝阳工业”,开始步入衰退期的工业被称为“夕阳工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平、某一行业进入成熟阶段之后,存在着产品成本呈上升趋势、而产品售价和产量却难以提高的矛盾。一方面成本呈大幅度上升趋势。这首先是因为劳动力成本和人工费呈大幅度增长态势;其次是因为构成工业品重要成本要素的原材料、能源、土地等“稀缺资源”的价格也普遍呈上涨趋势;第三是由于在市场竞争的作用下,企业技术进步的速度加快,企业设备折旧速度也相应加快,这势必大大提高了产品的成本。另一方面和成本上升不相适应的是产品销量和价格难以上升,甚至下降。那些成熟行业和进入壁垒低的行业由于众多厂商的参与,产品供过于求,竞争激烈,产品销量和价格都受到市场的严厉制约而趋于停滞,甚至下跌。而且这些行业又很难在技术进步上有新突破和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致使企业经营环境恶化,从而导致亏损率呈上升的客观趋势。如1996年以来,我国的彩电、电冰箱、微波炉、空调器、VCD不断出现大幅度降价现象,产业利润率趋于下降,大多数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作为产业中的企业如果不能顺应产业成长周期,适时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那么亏损就难以避免。由于产业衰退导致企业的亏损,这是许多国家工业化过程中都会出现的经济现象,有其客观规律性,如家用缝纫机、台式收音机产业的衰退。在不同的国家,陷入困境的行业和先后顺序,表现出相似性,较常见的行业有煤炭行业、纺织行业、冶金行业、传统机械行业等,这些行业也正是我国企业亏损较为密集、亏损额较大、甚至出现全行业亏损的行业,导致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有:①消费结构的变化引起产业结构的相应变化,造成老行业地位下降。②新资源的发现和利用、新技术的采用和新产品的出现使传统产业受到冲击。③生产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下降。④各国的比较优势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而变化。⑤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一些以往靠政府保护政策才能生存的企业,经受不住进口商品和外资企业的冲击,产生亏损甚至破产。
如果企业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及时进行结构调整和新产品开发,结构变化和产业衰退就不会成为较多企业亏损的原因。但是,传统产业中的企业在进入与退出障碍不对称的前提下,进行调整比较困难,“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当然,企业亏损面和亏损额的扩大,成为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二、国有企业为什么会存在于众多部门——对我国产业进入壁垒的分析
按照一般的国有企业理论,国有企业的存在是与“市场缺陷”有关的,建立国有企业的目的是克服由“外部性”所引起的市场失灵现象,弥补“市场缺陷”。对存在“外部经济”性的领域、市场价格不能反映其实际贡献、一般企业不愿干或干不了的行业,或者市场难以自动形成合理的均衡价格、垄断性很强的行业,政府应该或必须介入,建立国有企业就是方式之一。另外,为了达到某些经济的或非经济的政策目标,例如政治控制、民族独立、社会公平、国家安全等,也需要建立一些国有企业。总之,国有企业并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它的分布是有限的。
而中国现有国有企业30多万个,几乎遍布所有的产业部门,行业覆盖面过宽,国有经济布局没有突出主导作用原则。从工业内部39个行业看,行行都有国有企业,最高行业资产比重是99%,最低为11%,平均行业比重为61%。在一些国有经济没有必要进入的行业,如第二产业的食品、服装、家具、文体用品,第三产业中的理发、浴池、饭馆、旅店,日常用品店,都有相当比重的国有经济。(注:沈莹:《国有经济分布结构分析》,载《经济参考报》,1997-09-30。)
那么,在我国,国有企业为什么会存在于众多部门呢?原因无非两个:一是长期以来,对社会主义的僵化认识和计划经济长期运行导致国家对经济的管理无所不在、无所不包,而国有企业是国家管理经济的最便利形式。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国家直接占有生产资料,是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一个环节,即至少是在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但国有企业不是终极形式。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最重要的是,之所以建立公有制,建立国有企业,目的是为了形成计划经济的基础,即保证“按照预定计划进行的社会生产成为可能。”(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1版,第3卷,44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基础上,我国国有企业是被当作社会主义的企业制度和计划经济的基础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二是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我国产业进入壁垒进一步降低,引起了所谓的“重复建设”和“过度进入”问题。
产业进入壁垒主要包括绝对成本优势壁垒、规模经济壁垒、必要资本量壁垒、产品差异壁垒、政策性壁垒(国家的立法或政策禁止或限制某些厂商进入一些特定的行业)和抵制性壁垒(指已存企业为了抵制潜在进入和现实的进入而采取的不利于进入者的措施)。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之后,由于计划管制的放松和厂商生产自由化,以上各种进入壁垒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导致产业进入壁垒越来越低。具体来看:
第一,市场需求的推动大大降低了进入壁垒。改革前,我国经济是“短缺经济”,存在着大量未被满足的旺盛的市场需求缺口。改革后,由于计划管制的放松,压抑的市场需求开始表现出来,激发了加工工业的扩张,加工工业的扩张对基础产业形成巨大的需求压力,由于能源、原材料的供应紧张,迫使地方自己“找米下锅”,纷纷上马以小钢铁、小水电、小化肥、小煤窑、小水泥为主要内容的地方工业。使本来进入壁垒较高的基础工业壁垒降低。
第二,改革开放后,部门和地方政府权力的扩大使得条块内原本不高且不坚固的产业进入壁垒大为降低。在经济转轨初期,市场的发展往往受到潜在厂商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部门和区域分割与市场保护的预期影响。第一阶段放权让利的改革使得地方和部门自主权不断扩大,条块分割的局面不仅没有改变,反而更为强化,致使条块内进入壁垒大大降低。部门和地方在自主权扩大的前提下,投资审批权限扩大,上项目相对容易,为了追求局部利益和短期利益,纷纷降低条块内进入壁垒,上马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以缓解就业、经济效益不高、财政困难等一系列压力。这就使得规模经济和必要资本量壁垒的作用大为降低。为了支持本地企业进入市场后在竞争中不致被淘汰,地方政府和各部门除了给予各种优惠政策以外,更多地是采取地方保护和行业保护,以分割市场的手段来克服进入壁垒。因此,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权力在许多方面冲击着现有并不高的产业进入壁垒。
第三,改革开放后实行的轻工业优先增长战略使得传统产业结构产生了很大变化,客观上降低了产业进入壁垒。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的是重工业超前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将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从增加投资转向增加消费,希望通过消费品和轻工业的后向关联效应带动重工业发展。这种调整战略,对纠正重工业片面发展,对满足曾被忽视的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需要是必要的,但从产业市场结构的角度看,客观上降低了产业的进入壁垒,因为无论在规模经济还是在必要的资本量方面,轻工业的要求均低于重工业。
可见,由于产业壁垒的降低,导致了企业的过度进入,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化成为困扰经济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不仅有大量的非国有企业进入市场,同时也有众多的隶属于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的国有企业加入。1978年预算内国有企业数有170087个,国有工业企业42734个,到1995年,国有工业企业总数达到87905个,其它类型的工业企业总数达到422476个。
产业壁垒降低导致的大量厂商过度进入,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企业效率的提高,但另一方面,这种过度进入带来的社会成本和资源浪费也是非常惊人的,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
(1)产业集中度降低。由于企业过度进入,1980-1993年间,中国工业企业的集中度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尤其是在快速增长的工业部门下降尤为严重,企业难以达到合理的经济规模。例如,纺纱厂经济规模应在3~5万锭,未达到这一规模的企业数占纺纱企业总数的77.6%。炼油厂的起始经济规模为250万吨/年,现有企业低于这一标准的占炼油企业数的58%。产业集中度的降低,造成企业成本增加,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极低,生产能力大量过剩,产品积压严重,同时,产生了低水平的过度竞争,导致了交易费用的增加,阻碍了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
(2)国有企业在重点行业进入不足。在工业39个行业中,不仅每个行业都有一定比例的国有经济,而且国有化程度没有明显排序,在基础产业、先导产业、垄断产业及部分支柱性行业进入不足。国有经济分布没有突出重点,在国民经济中没能有效地发挥主导作用。
(3)企业亏损额和亏损面增加。1986年,乡及乡以上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亏损额只有72.42亿元,亏损面13.16%,亏损率7.62%。到1995年,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亏损额达到8883.08亿元,亏损面达到21.14%,亏损率为34.5%。亏损额是1986年的12.2部,亏损面增加了7.98个百分点,亏损率增加了26.88个百分点。(注:中国社会科学院“严重亏损国有企业研究”课题组:《严重亏损国有企业的亏损原因剖析》,载《管理世界》,1997(1),127页。)
(4)地区经济结构严重趋同,地方保护、行业封锁日趋严重,严重阻碍了资源在行业间和地区间的流动,阻碍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据国家计委统计,各地区“九五”计划中的重点产业明显趋同,全国30个省市中以汽车为支柱产业的有22个,占74%,以机械为支柱产业的有24个,占83%。以石化为支柱产业的有23个,占77%,可见这种同构化趋势仍在不断加强。(注:沈莹:《国有经济分布结构分析》,载《经济参考报》,1997-09-30。)
(5)产业进入壁垒的降低导致了过度的市场竞争和市场的无序现象。大量企业的过度进入会把市场上可能存在的用于产生和维持“信誉”的经济租金降为零,没有足够的经济租金,企业就会倾向于追求短期生产目标,这样一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就会被“逆淘汰”所困扰,导致市场的无序状况。
三、国有企业为什么大面积长期亏损——对我国产业退出壁垒的分析
自80年代以来,国有企业的盈亏状况不断恶化,亏损日益严重,亏损面逐年扩大,1996年全部国有企业亏损面已达44%以上,国有工业企业的亏损面达37.7%。
那么,我们不仅会问,为什么在我国国有企业如此长期大面积亏损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对我国的产业退出壁垒作一番考察。
当一个产业发展成熟、有了众多的生产厂商之后,生产成本的增加和销售价格的下降,使得大多数厂商难以生存,少数企业凭借技术的创新和更大的经济规模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住了地位。那么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三十六计走为上”,退出这一行业、进入其它行业是理性的选择。如果产业退出壁垒较低,选择退出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企业可以避免持续的亏损,保证资产的安全,换句话说,只要不存在产业退出壁垒,就不会出现企业亏损面不断扩大的现象。但如果存在着较高的产业退出壁垒,那么,企业就陷入了“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境地,于是企业亏损面和亏损额的扩大,就并不值得奇怪了。
现有企业在市场前景不好、业绩不佳时意欲退出该产业,但由于各种因素的阻挠,资源不能顺利转移出去,这就表明存在退出壁垒。退出壁垒表现如下:①沉淀成本退出壁垒。企业投资形成的固定资产如果专用性强,有其特定用途,一旦企业转产或退出,资本则很难转用或转卖给生产和经销其它产品的行业或企业,这种一经投入便无法容易收回的投资称为沉淀成本。②政策性退出壁垒。在一些公益事业中,政府出于确定稳定服务的目标,对有关企业的退出加以限制。另外,为了避免大量失业,削弱地方经济,保持社会稳定,政府也会对企业退出加以阻止。③固定成本退出壁垒。企业退出后支付的劳动力安置成本,企业退出带来的违约成本,以及企业信用等级降低带来的融资成本提高,都可称为固定成本退出壁垒。④市场功能性缺陷导致的退出壁垒。市场体系的不发达、不完备,尤其是要素市场的欠发达,将使企业退出后面临劳动力、实物资产、产权的转移困难,从而构成退出壁垒。
我国产业退出壁垒一直很高,对国有企业而言,退出壁垒更高,这种状况现在仍没有根本性改变。主要原因在于:
(1)国有企业通常被赋予一定的社会政策义务,在我国,国有企业尤其替政府承担了许多不应由其承担的社会职能。由于事关社会稳定、国计民生,国有企业“死”比“生”难。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办社会”致使企业负担沉重,一方面使企业高成本运行丧失竞争力;另一方面又使企业在业绩不佳时,难以退出,因为在国有企业承担了太多的养老、保险、住房等社会职能时,作为社会的保障制度必然是不完善的,企业不能选择退出,把多余人员推向社会。国家只会要求企业内部消化,对企业退出市场加以限制。
(2)市场发育滞后,市场体系极不完善。我国市场体系的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称,尤其是要素市场发育滞后,市场残缺不全,致使企业退出后,企业资产和人员无法通过市场而转移。
(3)地方政府对企业过度干预。在改革不断深化过程中,国有企业自主权有所扩大,但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并没有减少多少。一方面,政府替企业负亏,对国有企业的预算约束一直没有硬起来。不论是“拨改贷”,还是“贷改投”,都是政府在替企业“输血”和“抹帐”,使国有企业越来越偏离法人实体与市场竞争主体的改革目标。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上各种项目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地方收入、解决就业、体现政绩等。如果企业因经营不好或亏损,就要退出,有违地方政府办企业的初衷,地方政府会加以劝阻甚至用行政手段加以干预,人为设置退出壁垒。
(4)法制不健全,企业退出缺乏法律依据和保障。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企业进入市场,都会面临同行的竞争,都有可能遭致亏损的命运。竞争失利的企业,希望尽快退出该行业,进入其它有前途的行业,保证资产的安全和效率,这应是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理性选择。而可能有的退出途径无非是破产、兼并、转产等等。但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立法滞后,法制不健全,企业的退出缺乏法律依据和保障,无疑增加了企业退出的难度,提高了企业退出的壁垒。比如,至今仍没有《兼并法》、《产业间资本流动转移法》,《破产法》虽然制定,但难以有效推行。
从以上对我国产业退出壁垒的分析可以看出,当企业无法从市场上退出时,企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便无法释放到产业之外,设备闲置、产品积压、企业长期亏损便成了必然,产业退出壁垒过高是国有企业大面积长期亏损的根本原因。
四、结论
研究产业进退壁垒,对于推动我国产业组织政策的调整和保证企业高效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对我国产业进退壁垒的考察,我们认为,目前我国的市场结构是易进难出,即进入壁垒较低而退出壁垒较高。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而言,这显然是一种最差的状况。而较为理想的市场结构应是易出难进:进入壁垒高,退出壁垒低。改变我国产业进退的格局已成为当务之急。
对于国有企业而言,改善国有企业的进退壁垒有助于国有企业走出困境。改善国有企业的进退壁垒,具体做法如下:
1.依据国有企业的功能,决定国有企业的产业定位,收缩国有企业战线,在国有经济行业,应提高其进入壁垒,限制过度竞争和重复建设。
2.对不同的产业确立不同的进退壁垒。根据产业具体特点,合理设置壁垒的高度,分别实施不同的政策。对事关国家安全的军工、航空航天、核工业等实行特许经营。对一些规模经济明显的产业,如化纤、煤炭、石化、银行、保险、汽车等应制定严格的进入标准,适当提高进退壁垒,鼓励企业兼并联合。对于大部分竞争性行业,则应放宽进退的限制,适当降低产业进退壁垒。
3.逐步降低产业的退出壁垒,为国有企业顺利调整产业经营方向创造良好的环境。①打破条块分割,实行政企分开,克服行业和地方保护主义。②完善市场经济法制,为企业开展创造法制环境。③加快市场体系的建设,尤其要完善要素市场,同时完善其功能,使企业容易退出。
4.适当提高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进入壁垒和逐步降低不利于经济发展的进入壁垒。对于一些投资巨大、规模效益显著的行业,提高进入壁垒有助于规模效益的发挥,减少资源浪费;对于不利于经济发展的进入壁垒,尤其是行政性壁垒,应当逐步降低或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