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协调发展的对策_经济论文

我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协调发展的对策_经济论文

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对策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域经济论文,协调发展论文,中国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建国后依据不同的区域理论实施不同的区域发展战略,大体可分为“七五”之前的均衡布局时期和“七五”之后的非均衡布局的时期,后者主要包括“七五”时期的梯度推移战略和“八五”时期的点轴发展战略。在这些战略的制定上,均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即不同地区发展方向也即产业结构应有不同。正由于对新产业革命冲击下我国面临的选择缺乏正确的分析,再加上十几年来战略目标导向失误,从而使我国宏观经济建设一再出现问题,使我国发展形势出现多样化。

我国的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实行以增长理论为主导的三级异向点轴联系协同发展战略为宜。依据三级异向占轴联系协同发展的理论,将我国区域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东、中、西三大地带,第二层次是在三地带的各自内部采用大中城市、小城市、农村的划分法,分析论述各自不同的发展战略。

东部发达地带经济开放度高,相对发达。从地理位置看,毗邻“四小龙”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或地区,是最富活力的环太平洋经济圈的组成部分,今后应充分发挥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中的带头作用,使其成为为全国提供咨询服务,提供先进技术、高档消费和出口创汇的主要基地。但同时,矿产资源相对缺乏,特点是能源、原材料严重不足,随着劳动成本、土地价格、运费的提高,原有的需要大量运进运出的传统工业结构其效益日益下降,必须进行结构升级转换。对于发达的大城市,应尽快进行传统产业空心化,将不适合进一步发展的传统工业转移出去,开拓新兴产业,重点放在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创汇型产业上;同时,大力发展高、精、尖、新产品,逐步实现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高度化,对于相对欠发达的中小城市,应大力发展轻纺工业等,按受部分大中城市有关企业进行技术和产品等多种形式的联合,农村则必须牢牢抓住地处沿海的优势,发展外向型农业和外向型非农业,寻找国际市场的支持与帮助。建立外向型逐村产业结构,实际上就是建立一个合理的外向型农村非农村体系。它应具备:市场广阔、劳动密集和技术含量低的特点。

由于东部发达地区的极化效应,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涌入,面临严重的就业压力,就需要大力发展小城镇,以使用低质量、小规模的空间实体来换取快速容纳迫切要求转移出来的农民。

按照增长极理论,应培养和依靠一些文化先进、技术荟萃、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作为整个国家的发展极核。今后应重点发展广州、厦门、上海、连云港、青岛、大连六大城市。这六个大城市基础较好,空间资源更为丰富,具有广阔腹地。在轴线发展方面,重点应放在沈哈线、胶济线沿途和长江下游、黄河下游、珠江下游沿岸。

中部地带:处于全国内陆腹地,能源、各种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经济技术水平居全国中等地位,具有发展能源和冶金工业的优越条件。因此,中部地带应重点发展能源和冶金工业,同时发展相应的机械工业。就城市建设来说,要大力促进中等城市向大城市的转化,这不仅是一个城市化人口的问题,而且务必使以资源型重化工为主的城市进行产品的深加工、高增值,并发展轻纺工业及第三产业,使之成为地区性的金融、信息、交通、教育中心。

中部是我国粮食产量最高的地区,也是增产潜力最大的地区。今年我国将主要依靠中部地区增产粮食,农业资源开发和农村产业的强化将成为坚实基础。今后中部农村发展的重点是以粮食生产为主,搞好农、林、牧、副、渔基地建设。

西部地带:能源、金属和非金属矿产丰富,而且有大批的三线军工企业及较长的边境线。

依据中国整体协调发展对西部的要求,首先,在以军工先进技术设备和人才为主的若干大中城市,应大力发展新技术产业特别是机电产品。目前,西北和西南已成为我国机电产品最主要的出口基地,且发展速度很快,如果予以重视,进一步发挥军工企业优势,西部机电产品将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其次,在矿产资源丰富的中小城市,大力发展重化工业,包括化工、冶炼等工业,并且巩固和提高有优势、有地方特色的轻纺工业(烟、酒、糖、丝),扩大区外市场占有率,利用较多的边境口岸,大力发展边贸,促进西部的对外开放,与沿海开放地带相呼应。

对于西部地带的广大农村,不能走农业机械化的道路,因为农业机械化所要求的土地替换经营和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前提条件不具备,而应根据本地的资源和环境条件,发展有特色的农业,即以绿色食品为导向的生态农业。

1.在上述三级异向点轴联系协同发展战略中,占轴理论是宏观经济布局理论。大多数学者主张以沿海岸线和长江沿岸线两大轴线构马的“T”字型格局为经济开发重点。随着京九铁路的建成铺通,我国的宏观布局也将发生相应的改变。京九铁路贯穿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微、湖北、江西、广东等9省市是我国粮棉等农副产品的主要产区,矿产资源、物产资源很丰富。

有鉴于此,今后的发展中应由“T”字型转为“#”字型开发格局,重点开发的横向轴线为陇海——兰新线,长江沿岸;纵向轴线为沿海岸线和京九线。同时,加强相应的三级轴线的开发建设。这种“#”字型开发战略有利于形成国民经济的整体网络,加强纵向和横向的联系;依靠点轴的介入,加强资源的动员和有效利用。

2.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我国要达到共同福裕的最终目标,必须促进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协调发展。对于东部地带中的欠发达地区和中西部的大部分地区来说,欠发达地区今天所面临的发展空间与发达地区初期面临的空间是不同的,但是二者面临的市场却是相同的,在这种情况下,欠发达地区只有走绿色经济的路子,才有可能保持较快速经济增长。

国务院《中国21世纪议程》中要求将该议程“逐步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积极推进实施。江泽民在十四届五中全会讲话中,将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作为十二个重大关系中的第三个关系提出来,可见,最高决策机关已对持续发展有了高度的重视,并将通过一系列立法与产业政策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当然,真正要全面付诸于实践至少还需五年,但是,这五年即今后的“九五”期间也是一个重要调整的时期,谁尽快调整发展模式,谁就将在今后十年中取得主动。

3.政府适度增加对中西部地区的基础性投资,改善投资环境。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解决地区的发展资金问题,应多管齐下,发挥中央财政投资、地方财政投资、民间集资和利用外资等多种形式共同作用,以减轻中央财政的压力,提高投资效果。一般来说,与国民经济总体建设有关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大型交通通讯、大江大河的综合治理等重大项目,主要依靠国家投资,地方政府解决一部分;重大技术装备、机电液一体化产业的发展,主要是利用现有骨干企业的基础,国家和所在省、市、区在政策上支持这类企业的改组、改造、挖潜配套,使之走上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道路。地方经济的发展,主要靠政策投入、社会集资和地方财政。由于今后十年,中西部建设的重点还是能源、原材料工业,这类产业一次性投资大,回收周期长,即使工业品比价关系逐步理顺,以能源、原材料等上游产业为主的地区,在交换中还是要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因此,国家的投资重点应适度西移,进行重点投资。

此外,为了改善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吸引东部地区资金和外资的进入,国家应投资进行交通运输、通讯电力设施的建设,这些基础设施的发展与经济增长呈正比关系。1990年广东、上海、江苏、辽宁、山东五个省市社会总产值居全国前列,交通运输业产值也居全国之首,从一定意义上讲,交通运输业的差距是造成区际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今后向中西部的投资中应向这些基础设施倾斜,达到筑巢引凤的目的。

4.中西部地区因因地市制宜发展经济。

由于中西部大部分地区经济技术水平落后,剩余劳动力多、资金匮乏等特征决定了乡镇企业的发展是出路所在,它既可以作为一个衔接点,接受大中型企业的技术转移和扩散,又可以吸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目前中西部乡镇企业效益低下,这主要缘于乡镇企业布局过于分散,距离生产集约化的要求相差甚远。所以促进乡镇企业由分散走向集中,是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此,十四大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加强规划,引导乡镇企业走向集中,充分利用和改造现有小城镇,建设新的小城镇,”“以形成更合理的企业布局”,从这里可以看出,促进乡镇企业布局集中化必须首先加快小城镇的建设。这就要求除加强小城镇微观上的规划管理之外,在宏观上要有正确的决策和指导,正确处理好乡办工业与村办工业等各方面的关系。总之,要统筹考虑工业布局与小城镇布局的合理安排,工业布局是依托不同层次的小城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辟一批不同层次、规模大小不一但又各具特色的乡镇工业区,以发挥区域化的群体优势,联接城乡两头,优化生产组合,从过去的小而全转到小而专、小而精。

同时,中西部乡镇企业发展需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国务院1993年作出了《关于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决定》,决定从1994年至2000年,每年给中西部乡镇企业100亿元专项贷款,并在税收减免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但仅靠这些是不够的,要充分发挥地方的生产积极性,开展民间集资和利用外资等多种方式。

另外,乡镇企业的发展还需解决人才问题。中西部人才挖掘的核心是如何促进人力资本的流动:一是滞留在中西部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中由于体制束缚尚未发挥作用的技术骨干行业能手和有经商潜力的人才;二是到发达地区打工的农民中涌现出来的能人;三是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城乡人才流动的加快,从发达地区游离出来的人才;四是利用现行的干部交流制度在东部和中西部已建立起来的经济协作关系,赋予东部为中西部培养人才的新含义。

5.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区内、区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要打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行业之间仍然存在着的程度不等的分割封闭状态,充分利用区内区外,国内国外的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真正实现资源配置优化、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增进区域协调。一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在继续发展区域内原有的商品、物资、资金、科技等大市场的基础上,争取多培育几个具有全国性影响的专业市场,以增强区域经济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二组建和发展以企业联合为主体、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综合型、多功能的新型股份制集团公司,让这些经济联合体真正起到联合开发的纽带作用,宣传区域的窗口作用和对外开放的骨干作用;三是要共同努力进一步制定和落实生产要素流动的政策法规和工作机制,为经济区域联合开发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四是巩固和发展现有行业网络组织,同时根据形势变化的需要,调整和增设行业网络。

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已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今后应给予各省更多的自主,国家给予政策指导与协调。要把扩大外贸出口、增强出口创汇能力作为重要任务,注意技术引进的吸收、消化和创新,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东部沿海迅速发展的金融机构积极向中西部寻求投资机会,以带动其经济发展。

对于中西部的沿边地区,实施沿边开放战略,把国家重点陆地边境口岸建设成双边、多边或转口贸易中心,在具备能源、水源及基础条件的地方还应大力发展出口加工业。继国务院决定开放了一批沿边城市后,沿边开放战略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今后要进一步深化,如整顿市场程序,建立商业规范;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等。

对于中部的沿江地区,应以江、河、路为对外开放通道,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重点,扩大开放,要求国家在政策、资金、产业开发建设项目等方面,给予支持,使之与东部开放接轨,与西部开放呼应。

标签:;  ;  ;  ;  ;  

我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协调发展的对策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