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在水利发展中的应用分析论文_陆识丽

水土保持在水利发展中的应用分析论文_陆识丽

广东河海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摘 要:当前,我国的水土流失严重,治理难度大,需要相应的部门,根据不同的地质特点,制定不同的治理方案,切实保持水土,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本文就水土保持在水利发展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水土保持;水利发展;应用分析;治理难度

引言

水土保持和水利发展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要想保持水利的顺利发展,必须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必须建立良好而完善的水利发展机制。水土流失不仅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由此带来的自然灾害危及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1.水土流失对水利的危害

1.1枯水季节水量减少,容易发生涝灾

水土流失使得地表的土壤大量的减少,对于水的蓄积能力减弱,从而无法保留水资源,在枯水期的时候,土壤无法蓄积水量,所以水量会更少,在洪水期的时候会更多。

1.2增加地表径流,加剧洪水泛滥

水土流失使枯水季节水量减少,但在洪水季节恰恰相反。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植被大部分遭到了破坏,同时,山区更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当暴雨发生时,由于地面坡度大,植被不够,坡面截流能力较差,土壤表层涵水能力低,使得降雨强度远远大于土壤入渗速度,雨水来不及入渗,迅速大量产流,瞬时形成山洪,洪水过程与暴雨过程相似,陡涨陡落,历时短哲,凶猛的洪水夹杂泥沙倾泻而下,使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

1.3造成河库淤塞,降低水利工程的效益

由于表层土壤裸露,在水力的侵蚀下,大量泥沙随地表径流流向塘库、江河,一方面淤积的泥沙减少了库容,削弱了水库的防洪能力,减少水库的使用寿命,严重时易造成漫坝、垮坝等灾害,另一方面造成沟渠江河河床拾高,严重影响行洪能力,致使洪水宣泄不畅,水位上涨,因此经常出现10年一遇的流量20年一遇的水位现象。

1.4容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由于植被破坏、径流改变,土壤乃至地质结构受到影响,一遇暴雨,极易形成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造成山洪灾害。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除了冲毁房屋、道路、电力通讯等设施外,也将破坏农田、水塘、水库等水利设施,严重的还会影响航运,使河道断流。

1.5水环境质量下降

由于洪水增大,发生次数增加,表层土壤以泥沙形式进入水体,水体中含沙量增加,增加了水的浊度。同时,流失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及残存的农药、肥料等物质,这些物质随土壤一起进入水体,使水体的面源污染加大。水土流失越严重,进入水体的污染物就越多,水污染越严重;如前所述,水土流失使水库、湖泊、河道等发生淤积,同时,枯水季节水量减少,因此,造成水体的稀释自净能力下降,水环境容量减少,水污染速度加快。

2.水土保持科技发展的主要技术需求

2.1坡改梯关键技术与材料

坡耕地是我国山地丘陵地区的主要生产用地,这种地势一直是我国水土整治的重点。其中,坡耕地梯田改造被实践证明是见效最快、效益最好的治理措施。当前,我国正在开展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重点工程,科学、高效开展坡改梯必然成为工程的重要内容。因此,针对不同地区坡耕地的类型和特点,有效集成坡改梯关键技术,筛选坡改梯优质材料,从而加快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步伐,不仅能保护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山区群众民生,而且能保障粮食安全、推动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2重要水源区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

面源污染问题在我国普遍存在,尤其在自然条件恶劣、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更为严重,成为影响水体环境的重要污染源。据环保部证实,中国面源污染从2002年开始已全面超过工业污染和城市污染,成为首要环境污染源。由于目前的农作物栽培过程中使用了过量的农药等,给水资源带来了严重的污染,甚至影响到城市的生活用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水土流失过程中流失的水体和土壤,会大范围的扩散这些污染。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以水源保护为中心,通过构筑水源区“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从源头上做起,降低农药的使用,减少水土流失。从两个方面抓起,一方面减少了污染源,另一方面减少了污染的扩散。

2.3生态修复与高效农牧生产配套技术

通过生态修复发挥自然力量促进大面积植被恢复是新世纪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大战略调整,是在实践探索中获得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有效实践方略。生态修复不仅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尊重自然规律的理念,且能以较小投入取得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达到又好又快,费省效宏的目的。实践证明,生态修复不仅能促进大面积植被恢复、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还能促进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讲,生态修复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下,尽快完成大规模水土流失治理任务的最佳途径。在我国西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大,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对畜牧业依赖程度高。水土保持工作要在在治理环境的同时,不能损害地区的经济收入,而且要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经济效益。基于此,进一步完善和提炼以流域封禁治理为代表的高效生态修复技术,同时筛选高抗逆性粮饲兼用的牧草,集成其繁育、配置和加工技术体系,并广泛推广应用,从而既促进水土流失防治和生态环境改善,又提高农牧业产出和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4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推广与生态理念宣教范式

水土保持事业是一项关系到千秋万代的造福于人民的重要大事,要把水土保持工作的观念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身上,深化责任意识和保护意识。当前,我国已取得了大量水土保持科技成果,也通过结合国家和地方重点治理工程等方式,使许多成果在水土流失防治实践中发挥出巨大效益。同时,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生态理念宣教范式,使社会公众的水土保持理念更加深化和牢固,为最终全面实现我国水土保持生态治理目标了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3.水土保持科技发展需求的适用技术成果

通过梳理现有技术成果,分析当前治理需求,以下6方面的技术成果应作为目前推广示范的重点。

3.1坡耕地综合整治技术

主要技术成果包括:a.坡耕地梯田改造工程技术;b.机修梯田快速整治技术;c.坡耕地径流集蓄与调控技术;d.坡耕地地埂利用与地力恢复技术;e.梯壁整治优质材料选择与配置技术。

3.2重点水源区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

主要技术成果包括:a.水源涵养地植被封禁修复技术;b.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构建技术;c.湿地水质生物净化技术;d.农村社区废弃物处置与利用技术。

3.3生态修复与高效农牧生产配套技术

主要技术成果包括:a.不同类型区植被自然修复技术;b.粮饲兼用作物选育与种植技术;c.高抗逆性草本带状快速恢复技术;d.多元饲草配置加工技术。

3.4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技术

主要技术成果包括:a.区域水土流失快速调查技术;b.坡面和小流域水土流失测验设施设备;c.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信息系统;d.弃渣量快速测算技术。

3.5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区建设范式与管理技术

主要技术成果包括:a.多功能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规划设计技术;b.科技示范园区科普宣传与中小学生教育范式推广;c.科技示范园区信息与管理系统建立。

4.总结

总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必由之路,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行业,其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加强水土保持在水利发展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水土保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可以保障可持续发展,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

参考文献:

[1]张崇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及其防治对策[L].中国水土保持,2oo2co:9-io.

[2]韩建平.水土流失的危害与森林的作用[L].广西林业科技,20023(D):29-32.

[3]工琦,马国花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分析中国西部科技,2009C4):34

[4]徐虹,黄晓琳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探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3)

论文作者:陆识丽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8

标签:;  ;  ;  ;  ;  ;  ;  ;  

水土保持在水利发展中的应用分析论文_陆识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