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方言“缝补义”古语词例释论文

徐州方言“缝补义”古语词例释论文

徐州方言“缝补义”古语词例释

杨 雪

内容摘要: 本文在探寻徐州方言表缝补义字词源头基础上,分析表“缝补”的六个常用词“敹”“繃”“繓”“纳”“缉”“黹”的词义发展变化以及在徐州方言中的具体使用情况,并对其间的细微差别进行比较。

关键词: 徐州方言 缝补 探源

普通话中常用单字“缝”或“补”来表示“缝补”这一词义,而此义在徐州方言中却有着丰富的表达方式,除上述普通话常用的两字,另常用的有“敹”“繃”“繓”“纳”“缉”“黹”等字,这些字表缝补义古已有之,由来已久,但在语言的不断发展中,这些表缝补义的字在徐州方言使用中又产生了细微的变化,具体表现在方式、工具、对象等方面,下文将对这些字进行具体阐释。

1.敹

“敹”,《广韵》:落萧切,平萧来。宵部。徐州方言常用“敹”表缝补义,如:“把破洞敹上点”,“敹上几针”等。而此义相关用法最早于《书·费誓》中已有出现:“善敹乃甲胄。”孔颖达疏引郑玄曰:“敹,谓穿彻之,谓甲绳有断绝,当使敹理穿治之。”《蔡沈集传》:“敹,缝完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敹,穿紩也。”“紩”即缝补义,下文将具体谈到此字用法。《字汇》:“敹,缝缀也。”又《新方言·释器》:“凡非绽裂而粗率缝之亦曰敹”,徐州方言“敹”字具体用义同此,即表示粗略地缝补。

敹由缝补义又可引申为“贯穿”。此义在徐州方言中也有相关用法,如:用麻绳把破鸡网敹起来。此义在章炳麟《订孔》中已有用例:“百物以礼穿敹,故科条皆务进取而无自戾。”“穿敹”即“贯穿”义。后又出现“敹彻”一词,章炳麟《馗书·哀清史》:“后世经说,古义既失其真,凡百典常,莫知所始,徒欲屏绝神话,而无新理以敹彻之。”“敹彻”意即“穿彻、贯穿”。

2.繃

“繃”本义为包扎、缠束,而在徐州方言中“繃”常作缝补义讲,表示“缝纫的方法”,具体作“粗略地缝”义,例如:“把那件破衣服拿过来我给你繃上几针,先凑合着穿。”《集韵》:“繃,或作綳。繃字注。”宋邓林《效晋乐志拂舞歌淮南王二篇》:“蜚瑶京,隐烟雾,锦繃酥酪,香囊尘土。”“锦繃”即用锦繃,“繃”在此可作缠绕,连缀义。

《儿女英雄传》第二八回有此义相关用法,如:“张姑娘便过来用簪子挑开那匣屉儿上的繃线儿。”实际上在徐州方言口语中,“繃”的词义已由表粗略地缝义扩大到泛指一般的缝补,例如:“我再给你繃上一遍你再穿。”又如:“多繃上几针,要不然容易烂。”

“缉”形声字。从糸,表示与线丝、缠织有关。有两种读音,在徐州方言中只有qi这一读音,上声,表示一种缝纫方法,一针对一针的缝,通常是给衣物缝上或包上边。徐州方言例:“缉边儿”、“缉上点边”等。我们找到古代表“缝制”相关用例如:刘熙《释名·释衣服》:“缉,下横缝,缉其下也。”东晋·王嘉《拾遗记·夏禹》:“缉凤羽以饰车盖也。”南朝梁萧绎《金楼子·卷一》:“尧乃缉其皮以为帐。”后又出现组合形式“缝缉”,表缝制衣物,东晋葛洪《抱朴子》:“然剑戟不长于缝缉;”“缝缉则长剑不及”。又如刘勰《文心雕龙》:“若筑室之须基构,裁衣之待缝缉矣。”以上各例“缉”使用范围较为广泛,通指对一些事物的缝纫缝制,徐州方言中的用例也与此较为吻合,范围较广。

“繓”,《广韵·正韵》:子括切,入末,精。表缝补义在徐州方言中也较为常见,如:“给你繓上那个洞”;又如“把裂口繓上”,表示把衣物破洞或裂口缝结在一起,古籍中最早与此相关的意义为“结”。《战国策·秦策五》:“繓病钩。”《玉篇·糸部》:“繓,结繓也。”又《鹦鹉洲》:“【老旦】只怕没花儿,那怕没蜂儿蜜儿须知百花花蕊繓,何怕蜂房蜜酿人割”。此处“繓”即“结、聚”义。而《集韵·末韵》也同样出现“缝补”义:“繓,逢馀。”按:《类篇》一曰“缝馀”。“繓”表缝补义在徐州方言中既可以指粗略地缝,有时也可表细致的缝,具体要据特定的语境判断。

3.繓

近年,我国猕猴桃产业发展迅猛,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但产业发展中存在以下十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制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果农朋友们进行深入思考。

4.纳

“纳”,从衣,内声,由其声符可知“纳”有里面、在中间之义。“纳”在徐州方言中用法比较固定,对象也很单一,只有“纳鞋底”这一用法,表示缝制鞋底的意思。先秦时期“纳”已产生,但词义与“缝纫”无关,直至两汉时期“纳”才用以表“补缀”义,且以组合形式出现,相关组合有“补纳”、“纳衣”及“纳布”。例如曹操《内戒令》:“吾衣被皆十岁也,岁岁解浣补纳之耳。”沈约《宋书》:“汝家本贫贱,此是我母为汝父作此纳衣。”《宋书·徐湛之传》:“有纳布衫襖等衣,皆敬皇后手自作。”在徐州方言中“纳”独立使用,后面直接跟宾语“鞋底”,具体表示“缝纫制新”义,例如:“纳鞋底是做鞋中最费劲的事了。”同时动宾语之间也常可加入别的成分,例如:“纳上鞋底”、“纳好鞋底”等。

5.缉

确定观察值与Hardy Weinberg平衡(预期值)的差异程度,可用(n为标本数)来表示。当|t|≤2时,P≥0.05,作为无显著性差异界限。t为正值时,AB型预期值大于观察值;t为负值时AB型预期值小于观察值。每种血型预期值计算按文献方法[6]。

“黹”,徐州音zhi,上声,在徐州方言中,“黹”字施用的对象是有限制的,通常用于对一些针织物等有纹理的物品的缝补,例如“我给你把毛衣上的洞黹上。”又如“那个麻袋漏了,得黹上点再用。”“黹”本义为缝纫、刺绣。《说文·黹部》:“箴缕所紩衣。”徐锴系传:“象刺文也。”王筠句读:“黹,箴缕所紩衣。‘衣’盖衍文或‘也’字之误。又案:黹字之形,当以刺绣为专义。”屈万里《释黹屯》:“金文里所常见的玄衣黹屯,便是玄色衣服用黹形花纹饰着它的边沿了。”古代通常也称女工为针黹。《尔雅·释言》:“黹,紩也。”郭璞注:“今人呼缝紩衣为黹。”邢昺疏:“黹,谓缝刺也。”“紩”在古代也有缝补义。

6.黹

后“缉”虽然依旧表缝纫缝制义,但其施及对象开始由衣服转为鞋底,与“纳”的用法有相似之处。例如,《醒世姻缘传》第十九回:“吃了饭便在房里坐着,做鞋缉底,缝衣补裳;”“他说晁嫂子与李嫂子央他做鞋缉底。”此两例中“做鞋缉底”是指缝制鞋底,施义对象有所偏移。

此字也曾以组合形式出现,例如:《醒世姻缘传》:“童山人送了许多线,虽是叫你缝联,你也还该慢慢做些针黹才是;”“且只说南京有一个姓顾的人家,挑绣的那洒线颜色极是鲜明,针黹甚是细密,比别人家卖的东西着实起眼。”《红楼梦》:“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野叟曝言》:“针黹是嫂嫂教的,也学些算法,别的却是不会。”以上各例“针黹”皆表一种刺绣或针法,徐州方言也有“针黹”一词,但仅表缝补义,缝补对象也须是有纹理的针织物,例如“拿一样的线针黹上毛衣上的洞。”与古义相比稍不同。

现有分析为中国乳制品进口贸易研究的深入开展奠定了较为丰富的理论基础。目前国内学者针对中国乳制品进口贸易的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对乳制品进口的定量研究相对匮乏。那么,导致中国乳制品进口不断增长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如何既保证进口量,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又不对国内乳制品行业造成负面冲击?在新的形势下,为确保中国乳制品市场的安全性,在进口政策方面应进行哪些调整?

本文讨论了六个徐州方言中除“缝、补”外,其它表示缝补缝制义的常用词“敹”、“繃”、“繓 ”、“纳”、“缉”、“黹”,“敹”表粗略地缝义,“繃”与“繓”在徐州方言的具体使用中,既可以表示粗略缝义,也可表示细致地缝,要据具体语境进行判断;而“纳”、“缉”、“黹”在表示缝补义时均有特定的使用对象,“纳”用于对鞋底的缝制,“缉”一般用于缝补衣物的边缘,而“黹”用于一些有纹理的针织物的缝补,探寻徐州方言“缝补义”词语来源有助了解徐州方言特色,也帮助我们理清这些“缝补义”词语的源头以及在古籍中的使用情况,同时也证明用方言证古语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遥感影像融合是采用一定的融合模型,将搭载在同一卫星或不同卫星上的传感器所获得的遥感影像信息加以整合,以消除多传感器信息间的冗余,获取高质量的遥感影像,为空间分析和决策提供依据[3]。影像融合可提升影像中空间对象的清晰度,提高信息量和解译精度。遥感影像融合较常用的方法有:

参考文献

[1]杜朝晖.《辞源》“纳”字补义[J].古汉语研究.2011.第1期.

[2]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M].湖北:崇文书局,2010.04.

[3]焦姣.释“缘”“敹”“纳”[J].汉字文化.2011.第5期.

[4]李荣.徐州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12.

[5]李申.徐州方言志[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0.03.

[6]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

[7]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6.07.

[8]钟媛.汉语“缝纫”语义场研究[J].湖南:湘潭大学.2014.05.

(作者介绍: 杨雪,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字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词汇学)

标签:;  ;  ;  ;  

徐州方言“缝补义”古语词例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