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商大学,重庆 400060)
摘要:互联网使信息变的扁平,但是信息的利用效率却没有得到提高,因为技术的限制和认知的局限,海量的信息无法深度挖掘价值,甚至是信息本身被直接忽视。很多情况下人们能看到的只是互联网的便利,而挖掘信息背后的价值则无从做起。但是大数据技术的到来改变了这一状态。随着物联网时代的来临,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支付、云计算、区块链等先进技术从支付方式、借贷手段、风险管控、征信方法等多个角度与金融行业日益紧密融合,孕育一场重大的创新与革命,大数据为银行业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关键词: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
一、前言
金融企业是大数据的先驱者,“大数据”在最早兴起的时候,金融行业的数据量和对数据的应用探索就早已经“大数据”了。而如今的大数据技术和应用日趋深入,大数据的理念渐入人心,金融机构在保证原有的数据技术能力的同时,通过其内部的传统数据和外部的信息源的有效融合,能够在金融企业内部的客户管理、产品管理、营销管理、系统管理、风险管理、内部管理及优化等诸多方面得到有效提升。
二、金融大数据应用分析
1.大数据助力金融机构的战略转型
在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和利率逐步市场化的大环境下,目前国内的金融机构主要表现出盈利空间收窄、业务定位亟待调整、核心负债流失等问题。业务转型的关键在于创新,但现阶段我国金融机构的创新往往沦为监管套利,没有以挖掘客户内在需求,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为主。而大数据技术正是能够帮助金融机构深入挖掘既有数据,找准市场定位,明确资源配置方向,推动业务创新的重要工作。此外,大数据及智能技术的逐渐成熟将会重塑未来金融监管的方式。以非法集资为例,在互联网时代不法分子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广泛传播性等特点,通过承诺高收益来吸引广大投资者。近年来由于经济形势下行,非法集资案件频发,对金融秩序和居民的合法权益造成较大的影响。利用大数据简历非法集资检测预警平台九尾打击非法集资提供了有力工具,可以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和准确性。非法集资预警平台的设计包括两个子平台:一是对正轨金融产品登记的前台,通过对网站销售的金融产品的信息进行登记,做好信息搜集工作。二是发现非法集资线索的后台,用来打击0违法犯罪,守住底线。这样实现对疑似非法集资的企业进行不同级别的处置应对。
2.大数据能够降低金融机构的管理和运行成本
通过大数据的对信息的挖掘和分析,金额机构能够准确地定位内部的管理缺陷,制订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实行符合自身特点的管理模式,最终实现降低管理运营成本。大数据还提供了全新的沟通渠道和营销手段,可以更好的了解客户的消费习惯和行为特征,及时、准确地把握市场营销行情。
3.大数据有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增强风险控制能力
金融机构可以摒弃原来过度依靠客户提供财务报表获取企业信息的业务方式,转而对其资产价格、财务流水、相关业务活动等流动性数据进行动态和全程的监控分析,从而有效提高客户信息透明度。
三、大数据金融面临挑战
1.数据应用侵犯客户个人隐私
大数据金融的发展为银行带来了重大的机遇,同时由于提炼海量数据价值的提升,也对客户信息保护形成了严峻的考验。从多渠道多角度收集来的用户信息数据,例如性别、年龄、爱好、生活习惯等,都要经过传输、存储、处理和分析环节。在物联网时代,造成信息泄露的原因主要包括:互联网本身的技术风险、管理客户信息系统不慎、内部监管不到位、硬件设备管理不严格、内部问责机制缺失等等,小小的一个技术漏洞,稍稍的一次失察,都会给客户隐私和个人财产安全带来杠杆级的损害。同时,金融大数据的挖掘程度和客户隐私之间本就是两个相互矛盾的对立面,大数据技术应用的广泛深入,数据挖掘、分析和整合程度的逐渐加深,势必会暴露出过多的个人隐私数据,容易造成对客户隐私的侵犯。构建安全的大数据金融客户信息系统难点就在于在相互矛盾的这两点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2.坏数据导致金融市场异常敏感
所长助理杨涛在2018年6月召开的“2018中国金融创新论坛”的致辞发言中指出,银行业在应用大数据时应思考三个问题:(1) 数据够不够;(2) 数据好不好;(3) 数据怎么用。其中的第二点明确道出了数据真实有效的至关重要影响。金融行业数据来源广泛,信息体量较大,数据种类繁多,其中不乏出现噪声信息,甚至是虚假信息。在进行大数据分析、聚类、挖掘的过程当中,关键数据信息的不真实性将会导致错误的判断、决策的失误,使得金融企业声誉大打折扣,不利于大数据金融的可持续性发展,甚至可能引发一场金融市场的巨大海啸。
数据监听的严重威胁
最早的“监听门”是曝光于2013年的“棱镜门”事件,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强烈震骇。如果我们每天浏览的网页、搜索的信息、观看的电影、购买的订单、存储的数据都要受到某一网站或公司的监听,那么就像是被赤裸裸地展示在众人面前,毫无个人隐私可言。再严重一些,这些个人数据信息被某些不法分子利用,势必会引起全社会的混乱和恐慌。“棱镜门”、“监听门”事件表明,大数据与挖掘技术的强强联合的数据监听可以进行有针对性地监听,欧洲正因此而停止与美国共享金融数据。在中国,大数据金融发展时间不长,大数据与金融业的融合在技术、硬件和软件上都不够成熟,基本都建立在外国厂商提供的技术支持基础上,这就使以在大数据为根基而创新的金融产品、金融服务都潜藏着数据监听和泄密的威胁,严重危害着中国的国家金融安全。
四、结论
大数据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远不与此,随着大数据工具和平台的不断优化,机器学习分析等分析技术的不断普及,大数据在金融活动中的各个环节的作用也会不断深入。金融企业在面对大数据的应用课题选择是,也更应该关注大数据对于金融业务发展的各个领域的全方位业务经营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博辉,吴海峰.大数据金融.这个“跨界整合”会带来什么[J].金融经济,2018(18):14~16
[2]邢敏.互联网金融风险及防范对策的探讨[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04):57~61
[3]潘乐.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处理技术研究[J].物联网技术,2017.7(6):67~68.
[4]高思敏.金融安全监管机制的法律保障研究所[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05):65~69.
[5]《大数据时代》[英],维托克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中心.
作者简介:陈秋希,身份证号:5002421997****0746,女,土家族,重庆市酉阳县人,学历:本科,重庆工商大学金融学本科三年级学生,研究方向大数据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罗雨晗,5002421997****6047,女,土家族,重庆市酉阳县人,学历:本科,重庆工商大学金融学专业大三学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论文作者:陈秋希 罗雨晗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8
标签:数据论文; 金融论文; 信息论文; 技术论文; 客户论文; 互联网论文; 金融机构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9月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