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理论下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建构论文_张保峰

多模态理论下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建构论文_张保峰

张保峰

(商丘工学院 基础教学部 河南 商丘 476000)

摘要:作为没有英语语言环境的EFL英语学习者,高校大学生们在学习阅读这一重要的语言技能面临诸多困难,特别是容易被忽略的语言思维等深层文化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因此大学英语阅读课堂要跟随时代的步伐,进行思维转变。本文建议从多模态理论角度,构建包括思维方式的阅读课堂。

关键词: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多模态理论

一、思维方式与阅读关系简述

一般而言,思维方式是我们思维和工作的基本方法,但思维方式又不仅仅是一种理性和智慧,它还体现了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因此对人的言行都有决定性作用。由于思维方式的形成与文化、语言紧密相连,那么怎么看待阅读材料,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去处理阅读材料都会产生差异性。再者,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决定语言,而语言促成思维方式的形成。作为EFL英语学习者的大学生本身就缺乏英语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使用情境,所以大学英语授课中语言思维的训练是习得语言的重要方面。英语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仅仅掌握词汇、句型或语法,而是通过语言学习养成综合素养。另一方面,传统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多停留在语言层面,如字词,固定搭配,句法,文本内容方面讲授较多,而对文本背后的深层思维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造成与大学生思维训练的需求相背离的现象,难以达到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本文从多模态理论角度,提出构建包括思维方式的阅读课堂。

二、多模态理论视角下的阅读

多模态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的实践成果。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反映了人类通过感官跟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方式。多模态就是对不同的交际模态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联系所进行的研究,不管是书面还是口头的,视觉还是听觉的。除了语言之外,图像、颜色、字体、音乐、舞蹈、手势、姿态等非语言符号与语言共同生成意义,即多模态话语。多模态教学所倡导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种模态的同时刺激,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运作,以便强化记忆,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多媒体、多模式和多语言的数字化时代。我们的阅读材料不再是简单的书面材料,而是多模态语篇,如嗅觉材料、听觉材料、视觉材料、动作材料、触觉材料、空间立体材料等等。阅读材料的巨大变革必然影响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根据阅读的目的,一次只关注一种语篇类型。以书面语篇为例:它要求我们了解不同的指示系统,如音位,句法,语义和语用等,并掌握阅读策略。随着现实生活中的语言材料的多模态化,理解性阅读的难度随之增加。因此,我们不能为了训练应试技能,而忽视了多模态阅读能力的训练,忽视学生对多模态语篇的喜好,割裂各语篇之间的联系,造成学生理解困难。多媒体时代,一名优秀的读者必须不断发展多模态语篇下的阅读素养,才能跟上时代步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从多模态理论的观点可以看出,教师和学习内容、资源的互动不再停留在传统的备课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教师创建和更新学习内容和设计教学活动中;学生和学习内容、资源的互动式任何教育情境中最基本的交互,也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环境不仅为学习者-学习者之间的多模态互动教学提供了教学平台,而且也为教师提供了多样化教学手段和大量的信息资源,网络环境拓宽了教学内容,提供了多种信息呈现方式,突出了资源共享,实现了友好的人机交互,不仅有利于教师主动探索和完成知识、能力的建构,而且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与学习内容相关的FLASH、PPT等课件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多模态认知,并通过论坛、email的形式督促和检查学生的学习;学生与网络环境的互动的多模态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网络将文本、图形、动画、静态影像、动态影像、声音媒体有机结合在一起,在这样的综合的环境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多模态互动存在着各种交互互补的作用,最终形成以网络环境为中心,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之间互动的多维立体互动学习系统,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多模态理论下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建构

首先,以学生中心,构建学生的阅读体系。在教学中,阅读训练和思维训练并重,在提高学生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皮亚杰认为,学习者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观。这就要求教师应给出明确的阅读策略指令,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练习,自我监测并形成适合学生自己的阅读策略。

在阅读前期,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视频呈现主题内容,引导学生阅读多模态语篇,包括小说和非小说性散文文学以丰富学生阅读经验。然后采用小组教学、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阅读文章进行层次划分并按照层次逐步分析内容,组成差异性小组,对阅读收获进行交流。另一方面,阅读是一项具个人特色的活动。所以作为课堂阅读的补充,教师也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独立阅读自己喜欢的材料,并分享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的新发现、新收获。也就是说,课堂阅读可以分为教师引导阅读、小组阅读和学生独立阅读。通常我们通过阅读来获取信息,学习语言,但阅读也是一种个人娱乐的方式。不要忽视学生的个人观点,也要避免机械性的阅读训练破坏阅读带来的美与享受。在阅读中期,可以形成小组讨论成果并进行比较,讨论和小组演讲,使阅读变得更加个性化。因此,教师也必须变得更加灵活,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学会多模态教学,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同时,教师也必须转换角色,不断研究分析学生问题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不断创新。阅读后期,鼓励学生就文本内容的某一观点广泛涉猎相关资料,以辩论的形式发表个人或组内观点,从而促进对文化和价值观的认知。

其次,正确认识并处理泛读和精读的关系。泛读一来可以帮助我们获取背景知识,另一个是获取情境语言。由于EFL学习者没有场景下的表达积累,因此我们要保证输入的地道性,即语言表达符合语用学意义且符合语言背后的文化习惯,就需要通过大量泛读来实现。如果阅读范围过窄,学习者没有机会多次接触某一语言内容,就难以吸收这个内容。泛读基础上的精读才能达到通过英文阅读实现高层次思维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阅读中体现在对文章进行分析,推理,分析文字内涵,评价文中观点,而这些都离不开深度阅读,即精读的训练。要进行这些深层的思维活动,大脑中原有的知识背景和连接又是基础,因此又要用到学生的背景知识。此时,精读和泛读应该同时进行,泛读的目的由主要获得有意义的词汇过渡到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在教学中,教师在设计课堂时需要把这些能力培养设计出来,给学生主动思考的机会。

四、结论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本质。我们培养学生阅读的最终目的不仅是能读懂各类读物,而是通过阅读培养学生深层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等高层次思维能力。教师通过多种模态,采取适当的阅读方式将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佟大明.图式理论与大学英语批判性阅读思维教学[J].外语教育研究,2018

[2]肖晗,陈达.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研究[J].外国语文,2018

作者简介:张保峰(1982-)女,河南商丘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论文作者:张保峰

论文发表刊物:《论证与研究》2020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5/6

多模态理论下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建构论文_张保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