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学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中学生论文,智力因素论文,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生的心理素质决定着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而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在化学教学中,大多数教师热衷于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而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需要在怎样的心理状态下,何种环境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往往被忽视。狭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人的动机、好奇心、兴趣、欲望、情感、意志、性格等。在这里,我们所指的非智力因素是广义的,它不仅包括上述这些人的内部心理素质,还包括外界的诸如学习的环境、学习的信息反馈、学习的竞争、学习的目标、学习成功的获取、教师的赏罚等因素在内。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大多数学生的智力差异并不悬殊,导致学生学习的两极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少中下学生之所以能后来居上,就是因为改善了非智力因素。因此,在化学教学中,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就化学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进行阐述。
一、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内部动机
从心理学角度讲,动机是指激励人去行动的主观原因,亦即引起人的行为的一种活力。学生若能自发地产生学习化学的内部动机,学习效果将是较佳的。但是,对于这样一门抽象思维颇多的化学学科,能自发产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学生毕竟不多,这就要求教师善于从外界给学生以某种激发(刺激),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情境中。在化学教学中,首要的就是通过适当的方式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
好奇也是一种动机,而且是一种强烈的动机。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提出若干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从外部激发学生求知的好奇心,增强其内在的学习动机。如对火焰的构造,学生原有的印象不深,如果让学生将一根火柴梗迅速地平放在酒精灯的火焰里,0.5s后迅速取出,可看到火焰外层接触的部分首先碳化。此时,要求学生思考:新的观察结果与原有的印象有何不同?这必然出乎学生意料之外,产生好奇心,主动要求再证实一下,这样便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通过这一实验,学生明确了火焰各部位的温度并不是一样的,而是分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有了这种认识,学生就会自觉地利用温度高的外焰部分来加热物体。
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是以他们的学习兴趣为转移的,惟有学生爱上化学,对化学知识发生兴趣时,他们才会有积极持久的求学劲头。
1.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富于情趣,幽默、诱导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对枯燥无味的内容进行丰富的语言加工,将抽象的化学概念用生动形象的实例进行类比。这样,学生自然会爱上化学课,对化学产生兴趣。
2.以化学发展史和化学家成长的道路等良好素材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结合化学教学,从中穿插一些化学故事、化学理论产生和发展所经历的沧桑,化学家成长的事迹以及他们的隽永名言,以此来激励学生去学习化学前辈们的治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从他们成功的因素中得到启示。所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良好素材。
3.以化学广泛的应用性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是探索自然奥秘的有力武器。化学知识在我们现实生活、生产实践以及科学探索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人类从乘坐马车的时代到跨上宇宙飞船遨游太空的今天;从钻木取火的远古到使用核能的现代;从了解物质的简单结构到探索大自然的微观与宏观世界;从被动地依赖自然界的恩赐到能动地全面、合理地利用自然……所有这一切领域的发展与进步,无不闪现着化学科学智慧的结晶;无一不标志着化学科学应用的伟大贡献。通过这些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种强烈的内部动机。教师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探索欲望,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创新、去探索。例如,在初中“氧气的制法”一节课中,要引导学生认识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并建立催化剂的概念。如按课本来做实验,操作不便,所生成的氧气难以收集,因而有的学生做了如下改进:在一支大试管中放入5g粉末状的氯酸钾,配一双孔橡皮塞,塞的一孔装一直角弯管和排水法收集氧气的导管相连,另一孔装一支两端均弯成120°的长玻管,玻管伸入试管的一端装有二氧化锰,另一端用橡胶乳头封闭。实验开始时塞紧橡皮塞,然后加热氯酸钾使之熔化,可放出少量氧气,移去酒精灯,氧气停止产生时,用手捏橡胶乳头,使二氧化锰落入熔化的氯酸钾中,立即有大量氧气生成,待氧气充满集气瓶后,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木条复燃,证明生成了氧气,同时也突出了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和建立了催化剂的概念。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去探索哪些物质可以作为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使学生处于积极探索的学习状态中。
五、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环境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里我们特指学习环境。学生个体处于学习集体之中,如果集体的大多数对学习有一致的志向,这将对少数学生形成强有力的潜移和同化作用。所以,教师在课内外应该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少数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感到他人都在积极地探求问题,心里产生一种不安感,由于潜移和同化的作用,促使他们也不得不加入讨论和探索的行列,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六、确定学习目标
学生的心目中如果有了目标,那么他们的学习就“有的放矢”,就有了行动的方向,他们也往往处于一种积极的求学状态之中,学习成绩也就会逐步得到提高。如果学生对学习没有确立什么目标,对学习“无的放矢”,那么这样的学生常常表现得思想松懈懒散,缺乏学习兴趣,被动地学习,学业成绩自然不会有理想的结果。
七、及时反馈
反馈的作用就是让学生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如果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会使学习信心得到强化,进一步激发其学好化学的愿望;如果学生及时知道自己退步、落后的学习结果,看到自己的弱点与不足,也会激发其上进心,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因此,教师应把学习质量情况及时地反馈给学生,并能简要地在练习本或试卷中注明进退步的原因,如“思路模糊”“计算粗心”“分析不透彻”,等等。教师如能同学生一起分析各类错误的原因,讨论其改进的措施,总结经验,扬长避短,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八、展开竞争
竞争是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强有力的措施,竞争还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大多数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因此,教师应当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把握时机,采取适度的方式方法,在学生中开展学习竞赛。竞争可以同别人进行,通过竞争,努力打破别人的学习记录,或在今后的学习中力争赶上和超过别人,后来居上。竞争也可以同自己进行,努力打破自己的学习记录,更上一层楼。
九、培养学生勇敢进取的精神,多给予成功的机会
学生的身心发展正趋向成熟,他们喜闻乐见,勤于思索。无论课内课外,教师都应积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发表意见,提出问题。学生所想的问题出乎教师的预想是常会遇到的,教师应满腔热情地对待,鼓励他们解放思想,消除顾虑,大胆质疑,积极参加讨论和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若稍有不悦之色,就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他们勇敢进取的精神。教学实践表明,帮助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一环。学习上的屡屡失败,必然导致心理上的严重障碍,造成学生学习的两极分化。教师应注意从学生“成功的喜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从成功中看到自己的力量,自然会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尽多地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
十、赏罚适度
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赞扬和赏识。教师哪怕只是含笑点头,他们会因此而信心倍增。如果教师一味地训斥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对立情绪,失去对教师本人乃至他所教课程的全部吸引力,这既是经验之谈,也为现代教育心理学所证实——表扬比批评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综上所述,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激发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另外,非智力因素毕竟不同于智力因素,培养和激发非智力因素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智力因素更好的发展,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加强。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必须善于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他们的年龄特征,选择适宜的培养和激发方法。只有这样,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