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成就需求与心理健康_亲子成长论文

幼儿的成就需求与心理健康_亲子成长论文

幼儿的成就需要与心理卫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卫生论文,幼儿论文,成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成就需要是指完成某种困难的任务或超过别人从而突出自己的需要。幼儿也有成就需要,他们都希望自己能完成一些富有挑战性的任务,都希望在某方面超过同伴,渴望能被老师和同伴肯定。调查显示,幼儿喜欢某项教育活动,主要原因是这项教育活动能给他们以成就感和成功的喜悦;有些幼儿喜爱某位老师,是因为他们本人及其活动得到了老师的肯定。

幼儿的健康成长需要成功经验,即使是点滴的成功也会对幼儿的成长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幼儿的成功体验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活动本身就能给予幼儿成功的体验,二是活动后得到教师或同伴的肯定。因此,教师应该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每个幼儿都经常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这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生活兴趣以及自信心都是十分有益的。教师切不可让幼儿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否则,他们将来在生活、学习和工作方面就很难有信心地去应对。

一、给幼儿一些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

人都有一种不断挑战自我的需要,幼儿经过适当的努力,完成了对其而言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就会具有很强的成就感。平时,教师应该给予每个幼儿与其身心发展能力相适应的挑战性的任务,让幼儿不断地在完成具有挑战性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树立起自信心。活动任务太容易,即使幼儿完成了,也不会有成就感,其活动兴趣会逐渐消失。比如,对“傻瓜式”的电子玩具,玩两三天后,孩子对这些玩具就能非常熟练地操作了,因而也就不具有刺激性了。积木、积塑是不定型玩具,它有无穷的变式,随时都能给予孩子适当的挑战,所以它们一直对孩子都有吸引力。当然,活动任务太难了,幼儿怎么努力都无法完成相关的任务,这不仅不会给幼儿带来成就感,还会打击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经常让幼儿做其力不从心的事情,往往会导致幼儿对自己失望,甚至形成习得性愚蠢。

教师可根据每个幼儿的活动水平,设计和安排难度不同的学习任务,提供不同的指导和帮助。如,在活动中让幼儿动手操作时,对待能力差的幼儿,教师可以帮助幼儿拼摆一部分,引导他继续操作;对待能力一般的幼儿,只需在他遇到困难时提示一下就可以了;对待能力强的幼儿,可以适当提高难度。这样,既满足了幼儿不同的挑战自我的需要,又让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完成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进而满足他们的成就需要。

二、给予每个幼儿平等展示作品的机会

[案例一]为了准备小朋友们的画展,罗老师鼓励小朋友们在家练习绘画,并将绘画作品带到幼儿园交给老师。幼儿们纷纷带来了自己的作品,罗老师说:“小朋友们很认真,画了许多画,罗老师明天挑选好的绘画作品布置成美丽的画展,好吗?”“好!”孩子们高兴地回答。罗老师精心挑选“好作品”,随手将“不好作品”丢到了小朋友经常活动的走廊内。画展终于布置好了,罗老师得意地欣赏着,他只看到大部分孩子高兴的神情,却没有留意个别孩子沮丧的目光。

每个幼儿的绘画作品、手工作品都可以上墙(活动室或走廊的墙)展览。在作品展览的过程中,让幼儿向小朋友讲解自己作品中的故事。幼儿的作品上墙,会让幼儿产生成就感。教师应把幼儿的作品无条件地上墙展览,而不应该用成人的标准进行筛选。许多幼儿的作品,因不理解而会被认为没有水平,这是不符合实际的。只要幼儿认为他所画的画中有自己的故事和愿景在里面,那么,他的画就是一幅好的作品。成人常常取笑孩子:“你画的是哪个星球来的怪物呀?真是乱七八糟……”“你所说的故事画在哪里呀?我可看不出有什么意思。”……这一切,都只能说明教师不理解幼儿、更不理解幼儿的作品。比如,幼儿画中的一个黑点或一条不规则的弧线,在幼儿看来就有无数的含义在里面,而成人看到的只是那个客观存在黑点或那条不规则的弧线——这可不是幼儿不会画,而是我们不理解幼儿及其绘画作品。当教师看不懂幼儿的作品时,不妨问一问: “你能告诉我你画的是什么吗?”然后,认真地听幼儿的讲解。再者,以成人的标准将部分幼儿的作品淘汰,会对这些幼儿的自信心产生强烈的冲击,会让幼儿对自己、对老师甚至对整个幼儿园都感到很失望。

平时可以组织幼儿向同伴讲述自己的绘画作品。不过,由于班里幼儿多,教师可按小组的形式让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这样,每组5~6名幼儿都可以向同伴讲解自己的作品,从而获得成功感,增强自信心。教师在帮助幼儿获得初步成功体验的同时,要逐步提高要求,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帮助幼儿不断提高,使幼儿获得更大的成功。

三、给予每个幼儿展示才能的机会

(一)展示特长

幼儿在某方面有特长,如,幼儿在舞蹈、唱歌、讲故事、书法、绘画、下棋、折纸、对某种玩其的熟练操作技能等方面有特长,就让其在班上给小朋友们展示一下。这样,可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可以让幼儿获得成就感。对于那些没有特长的孩子,教师还可根据他的天赋,给予适当的训练,让其有一定的特长,以便能在其他小朋友面前炫耀一下,以形成自信心和获得成就感。

(二)让“先知先会”的幼儿当小老师

如果幼儿有某方面的特长,就让其当小老师教大家学习他所擅长的本领。这样,在教别人的过程中,幼儿会对自己产生自信心,并且获得成就感。作为教师,要了解每个幼儿所擅长的项目,然后请他当全班小朋友的老师,教同伴们学本领。如果一个孩子没有特长,那么,教师可以采取“提前教”的方式,让他提前学会某种技能,再担任“小老师”,这也可以让其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

四、及时给予幼儿充分的肯定

幼儿完成了对其而言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后,如果又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幼儿将会获得双重的成就感。如,有一次上绘画课时,李老师发现明洁画得不错,便夸奖了他一番。明洁返家后,就把画拿给爸爸看:“爸爸,你看我画得怎么样?”“很好!”“老师也说不错。”此后,明洁一有空就绘画。相反,如果幼儿觉得自己成功地完成了某项工作,而向老师“报告”时,老师表现冷淡,那么,幼儿就会很失落,甚至由此对该项活动的积极性锐减。如,有一次绘画活动课上,晓俊画完一幅画后很高兴地问钟老师:“钟老师,你看我画得漂亮吗?”由于当时工作忙,钟老师连看也不看一眼就应付道:“嗯,等一下……”从此以后,每次绘画活动后,晓俊再也没有向钟老师问过类似的问题,他对绘画的热情也没有以前高了。

五、让幼儿看到自己的进步

人的能力总会有高低,如果仅仅以比别人优秀才有成就感,那么,这就可能导致部分幼儿永远没有成就感,因为他们由于种种原因确实很难在某一方面比别人优秀。但是,教师应该引导幼儿看到自己的进步,同时不断地肯定和鼓励幼儿的进步,让幼儿从自己的不断进步中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

[案例二]让每个孩子都把自己做得好的和不够好的事情说出来,由爸爸妈妈AI写作在信笺上,贴在教室的“瞧,我真棒!”的栏目里。每改掉一条缺点或增加一条优点,王老师就在这一条后面贴上一颗红五星。在每星期五下午的周评时,谁的红星最多,就奖给他一样小礼物。孩子们积极性较高,每天都会督促自己改掉坏习惯,学习别人的优点,争取得到红五星。家长也非常支持这事。这样,老师、幼儿和家长都积极参与,对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很有好处的。

王老师的这种让幼儿看到自己的进步的做法确实值得欣赏,因为进步是自己跟自己比,不断追求进步成为了孩子的内在动力。孩子可能并不一定比别人好,但他在不断进步中同样可以获得成就感。不过,如果在每星期五下午的周评时,不是“谁的红星最多,就奖给他一件小礼物”,而是只要幼儿有进步都会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奖励,那就更有利于激励每个幼儿不断进步。

六、让幼儿为教师出谋划策

我在幼儿园见习时,看到和蔼可亲的杜老师身旁围着一群可爱的孩子,杜老师笑嘻嘻地请小朋友们为她出主意:“杜老师的长头发是梳得高一些好看,还是梳得低一些好看?”在小朋友各抒己见、举棋不定时,杜老师把两种发型都梳了一下……真的需要小娃娃们定夺吗?其实,这是一种教育艺术,幼儿在为大人,况且是他们心目中最崇拜的老师出谋划策时,这是何等的愉悦和自豪啊。平时,教师们不妨想一想,自己还有哪些小事可以拿出来让幼儿出主意的呢?这样的活动开展得多了,开展得好,能让幼儿很有成就感,同时,还可极大地增进师幼之间的情感。

七、家长在培养幼儿成就感方面也能有所作为

调查发现,孩子们喜欢某一门课,那是因为他们回家后有人愿意听或看他们的“学习汇报”,并肯定他们的进步。比如,有的孩子说“我喜欢音乐课,因为回家后可以唱歌给爸爸妈妈听。”“我喜欢儿歌课,因为回家后可以背给爷爷奶奶听。”“我喜欢手工课,因为我做的东西可以带回家给妈妈看。”……

[案例三]大班的小婵从幼儿园学画回来,直奔厨房。

小婵:“妈妈,你看!”

妈妈:“我忙啦,没空理你!”

小婵:“今天画得很好,你看看。”

妈妈:“你没有看到我正忙着煮菜吗?”

小婵:“没关系,看一下嘛!”

妈妈:“告诉你,没有空!”

小婵:“真的,画得很好!”

妈妈:“好个屁!”

小婵:“我不要屁I”

小婵掉头往楼上跑,一面哭着,一面叫着:“我不要屁!我不要屁!”

孩子对自己的画感觉很好,她叫妈妈看一看,其实只是想从妈妈那里也得到肯定,以满足她的成就需要。可是,妈妈偏偏不了解孩子的需要,不给孩子以相应的满足,反而还给孩子泼冷水,这怎能不让孩子感到伤心呢?如果妈妈改变一下,效果就会截然不同了。

女儿:“妈妈,你看!”

妈妈:“好,(转个头,看一下,随着又转回来,继续煮菜)太好了,把它放在客厅,等妈妈煮完后,还要慢慢欣赏!”

这不仅会让孩子的成就需要得到满足,还会鼓舞孩子今后以更大的热情投入绘画学习之中。

总之,教育者应关注幼儿的成就需要,满足幼儿的成就需要,让幼儿从小就对自己充满信心,进而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成长。

标签:;  ;  ;  ;  

幼儿的成就需求与心理健康_亲子成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