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有“人”的文言文课堂论文_黄晓虹

追求有“人”的文言文课堂论文_黄晓虹

摘要: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应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关照,以人为本,立足“人”的问题来指导教学,注重学生的精神成长。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创设开放包容的教学环境,引领学生共同探寻多元的人物,激发学生的思维;用好知人论世的教学方法,力求还原真实的作者,促使学生学会全面客观地评价思考;立足学生本位的教学理念,从学生实际发展的精神需要出发,使学生获得多维度的发展。

关键词:文言文内容的确定;以人为本;学生发展

国学大师南怀瑾曾说:“中国几千年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谋生,是教我们做一个人。”①教育是立人的,立人之本,当以语文为先。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经典,这些引领人类精神的鸿篇巨制,或大义微言,或抒怀言志,或歌咏吟啸,表达了古人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这些思想的力量应该在我们的课堂被释放,成为学生人生中的正能量。但是文言文教学却是语文教学的“老大难”,长期以来存在着学生缺乏兴趣、教师教学方式单一等旧痼新疾。即便是课程改革全面深入推进的当下,文言文教学困境的突破依然很困难。笔者认为,原因主要在于我们对文言文所承载的价值——人本精神的教育和人本内涵缺乏必要的解读,忽略了“人”本身;这样的教学是以抹杀人的个性为代价,至于浸润学生的心灵,更是无从谈起。

我们要借助文言经典蕴含的文化情韵,让学生从中受到人本精神的濡染与熏陶,为他们“预备的生活”(苏霍姆林斯基语)导航。那么,我们在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中,就有必要以人为本,以人的认识为旨归,深入挖掘,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下面,谈谈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立足“人”的问题来确定教学内容。

一、创设开放包容的教学环境,共同探寻多元的人物

文言文教学中的“人”,是把作品中的人物看做“人”,而不应该是阶级地位或身份的符号标签,忽略了人物 “人”的价值。在教学中,我们要有多元开放的意识,创造开放包容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去探寻多元的人物,从而彰显文言文教学的价值。

金华特级教师朱昌元老师在执教《鸿门宴》时,他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而苏轼在《范增论》中说这体现着他的“君人之度”。对这两种说法,你们是怎么看的?有的学生赞同苏轼的看法,但这样的“君人之度”缺乏战略眼光;有的学生认为是项羽缺乏知人之明,缺乏审时度势的智慧;也有学生认为项羽在鸿门宴不杀刘邦,实则是一种公平竞争,不以强力压迫人,正是体现了项羽的“君人之度”。在这样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对项羽性格的复杂多元讨论得很热烈,课堂呈现出思想交锋的热烈。

历来对项羽的标签都倾向于妇人之仁,实则项羽是一个极具魅力的多元性格的“人”物。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评价项羽:“‘言语呕呕’与‘喑呜叱咤’,‘恭敬慈爱’与‘剽悍猾贼’,‘爱人礼士’与‘妒贤嫉能’……具在羽一人之身。”项羽性格的多元性、复杂性可见一斑,而性格的多元共存正是值得我们深究探讨将思考引向深入的关键之处。

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教学参考上的陈旧固化的介绍,不从“人”的角度去分析项羽言行举止背后的深层次的性格与思想,是无法认识到其身上阳刚与软弱、柔情与冷酷、自大与自卑等矛盾性格的杂糅冲撞。朱昌元老师的问题引领学生从现代人角度来考量生命与气度、理性地发掘人性的光辉,思考“君人之度”的深意,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学生对文化经典营养的汲取,更能感受到他们思维的提升和精神的成长。

教师在确定在文言文教学内容时,摒弃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创设开放包容的教学环境,不过分专注唯一标准化的教参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寻多元的“人”物,使文言文课堂呈现出迷人的特质,不仅能在课堂上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拓宽思维广度,更对学生心灵世界有着润物无声的滋养。“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②只有让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中变得更美好,才能真正实现文言文蕴含的巨大价值。

二、彰显知人论世的教学价值,力求还原真实的作者

每一篇入选教材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都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特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文言文教学中,我们也要依据背景去探寻人物心灵深处的那一个“真人”,引导学生读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作者这个“人”。我们在关注文言文具有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时,更多的关注的是“文”,而非“人”,课标也明确要求“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强调了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价值观念等方面,而忽略了作为“人”本身的精神需求。在执教《赤壁赋》等类文时,大部分教师将视野定格在文中的“山水情结”这样一种普遍的民族心理上,我们在教学中也往往更喜欢对教参观点“释证”或“指认”,于是乎苏轼旷达、乐观的性格特征被不断放大,在学生心里形成固化的意识,一谈苏轼就是旷达,未免显得空泛乏味。

苏轼于元丰三年贬谪黄州,此时已长达两年之久,对于一个时时“望美人兮天一方”盼归的人来说,两年时间的煎熬是极为痛苦的,更何况他在黄州只能躬耕渔樵!苏轼悲悯自己不能见用于世,屈居黄州空念朝庭的幽怨感伤怎么能忽视呢?苏轼的一生困在儒、释、道交缠下,又摆脱不了儒家入世经世的影响,在儒道两种思想中苦苦挣扎。他为人正直,成为党争的牺牲品,他表面上洒脱,实则隐含着天才的苦闷悲愤。可是,经历了文字狱的迫害,他只能把这愁苦托于悲风中,隐藏在文字里。这样一个身陷官场漩涡、心锁苦痛之中的一代文豪,如果我们只在文字里看到他假借“清风明月”排遣苦闷的超脱,而忽视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洞穿无常的悲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深沉喟叹,那么,我们读到的苏轼只能是一个不完整的“社会人”,是思想与主义的象征,不是真实全面的“人”。知人,也即“以人论文”,就文论文的阅读习惯容易产生误解偏差,不能还原真实的作者,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更无从谈起汲取文本的营养。

我们在执教文言经典时,更不应该忘记作者是具有七情六欲的“人”,而非思想与主义的象征,人为拔高或忽略“人”的精神思想,学生感受到的作家是片面的,也就学不会全面客观的看待人和物,这无疑会成为人生观的一种缺憾。知人论世是用“联系的”“全面的”眼光看待问题,在文言文内容的确定中,彰显知人论世的教学价值,从“人”的角度去还原真实的作者,使学生在日后的成长中依据“人”情“人”性更全面地去评价去思考,引领他们走向理性。

三、立足学生本位的教学理念,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

学生需要本位、学生发展本位和学生权利本位构成了学生本位的基本框架。当前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一路向前,由教师本位走向学生本位是必然的趋势。那么,无论是从学生需要本位出发,还是学生发展本位目标,语文课堂教学教些什么,都应该由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决定,要与学生的生活、心灵成长发展紧紧相关,从而发挥语文育人养心的功能。

一堂有效的文言文教学,不只在于教师落实了多少字词,归纳了多少文言知识,更在于其传达的价值理念给学生在精神上心灵上带来的影响。以人为本的核心,是对“人”的长远发展的终极关照。那么,以人为本的文言文教学,立足学生本位的教学理念,更是要汲取作为“人”所需要的精神滋养。孔子温暖的人生态度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烛之武在兵临城下危难时刻近乎悲壮的担当,李密声声落泪感人至深的母孙深情……这些“人”的高贵品格和动人情感,在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是学生精神世界得以丰富和成长的内驱力,更是我们的文言文教学的使命!

确定文言文教学内容时,如果教师心中没有学生只有高考分数,教学停留在文言知识的梳理上,既无文章性的讨论探究,更没有去思考人为什么需要学习,不去探讨如何修养道德获得教养,不去关心生命个体的价值,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实质的作用吗?只有立足学生本位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导向来确定文言文教学内容,文言文才能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富有时代特征的生命力,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才不至于丧失文化传承的课程目标而简单化、庸俗化、功利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语文完全不是为了让一个人在毕业以后若干年再去复习他过去背诵过的东西。……人的内心世界——道德、素养和美感的形成是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③缺失“人”的教学视角带来的结果是学生知识结构的单一,难以在学习中获得多维度的发展,更不用说获得精神的滋养。有“人”的文言文教学,才能彰显语文教学的价值,从而让学生能学以致用,能心有所安。充满迷“人”的魅力,我们的文言文课堂也才能真正从沉闷走向活跃,从封闭走向开放,充满活力和生机。

(作者单位:浙江省乐清市第二中学 325600)

论文作者:黄晓虹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9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4

标签:;  ;  ;  ;  ;  ;  ;  ;  

追求有“人”的文言文课堂论文_黄晓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