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的全息性与心理学研究对象_心理学论文

行为的全息性与心理学研究对象_心理学论文

行为的全息性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息论文,心理学论文,研究对象论文,性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现代西方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着两大相互对立的思潮,一是以人的内在精神作为研究对象的深层心理学,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荣格的分析心理学,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马斯洛的人本心理学,罗洛梅的存在心理学等等。二是以人的外显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的行为心理学,如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巴甫洛夫的古典条件反射理论,桑代克的强化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等等。前者认为,人的行为产生于人的内在心理状态与过程,是内部精神活动的结果,是人的主体性的表现,坚持的是行为内因说。后者则信奉行为外因说,认为人的行为源于外界,是环境中各种刺激引起的反应。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托尔曼虽认识到人的行为产生与内因有关,但在他看来,内因充其量只能作为行为产生的“中介”。目前我国心理学界在心理学研究中偏重于深层心理学研究,很少把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些专家提出:“心理学的对象应当是心理和行为。心理学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研究,而不可偏废,心理学应当是研究心理和行为活动规律的科学。”①我们认为人的行为具有全息性,即个体的行为是个体所有的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行为既反映了个体所受的刺激,又反映着个体的内部精神特点,是人的自然、社会、生理、心理和刺激各因素的统一。通过个体的行为分析,有利于推断个体的内部心理特点及其活动过程,从而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人的行为的全息性决定了行为可以成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但应当说心理学研究的直接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而人的行为则只能成为心理学研究的间接对象。现加以具体论述。

一、行为是自然,生理、社会、心理和刺激等因素的统一

其一,众所周知,行为是指人的行为,而人是自然与社会的统一体;人的个体又是生理与心理的统一体。

科学研究已经证实人具有自然的属性,人是自然界发展进化的产物。构成人体的各种物质都来源于自然,人的生理特点是自然与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的发展进化受着自然的影响,反映着自然的特点,如,低纬度地区,气温高,日照长,人的生理成熟早;高纬度地区气温低,日照短,人的生理成熟晚。人的生理活动规律与自然界的运动规律有相通之处。我国古代《黄帝内经》中指出:“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②人与自然相统一的观点,古往今来,已被世人所接受。人起源于自然,也回归自然。人虽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表现出愈来愈大的能动性,但人最终不能超越自然和违背自然规律。人不可能违背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而长生不老。个体的人死后,有机体分解,又化为自然的物质,回归到自然,人与自然必然是统一的。

人与社会也是统一的。个人是社会的实体。个人作为社会的成员,总是生活在社会体或集体之中,与他人结成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诸如民族关系,国家关系,阶级关系,亲属关系,团体关系等等。人的生活的一切表现都是社会生活的具体表现,脱离社会关系的绝对孤立的个人或个人活动都是不存在的。即使个体所从事的活动,从形式上看是个人的,但其活动材料,进行思维活动借助的语言本身都了是作为社会产物而提供给他(她)的。在每个个体的人身上渗透着其所在社会的种种特征。社会与个人,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对立统一。有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就决定着人有什么样的思想意识,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③

人的个体在其生活过程中又是生理与心理的统一体,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早就注意到人的生理与心理统一问题。我国古代著名的心理学思想家荀子,在《天论》中就明确提出“形具而神生”的思想,人的生理是心理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现代医学,生理科学和心理科学的成就都表明人的活动是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统一;人的生理活动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而人的心理活动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能动的调节作用,人的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统一制约着个体的身心发展。例如,人的心理是神经系统,主要是人的脑的机能,已成为现代医学家、生理学家、心理学家的共识;生理——心理配合已成为现代治疗疾病、促进健康的医学模式;世界卫生组织还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其二,既然人是自然、社会、生理和心理的统一体,那么当人作为有机体,接受内外刺激,产生某种具体行为时,人的行为就自然带着自然、社会、生理、心理的属性。人的行为便成为人的自然、社会、心理、心理和刺激等因素的综合反映,或者说,行为是人的上述五种因素的统一,行为包含着、反映着上述五种因素的信息,具有全息性。

在人的具体社会实践活动中,同一外部刺激对不同的人,甚至对同一个人所引起的行为反应不一定相同。之所以会有不同,正是因为各个人所具备的自然、社会条件不同,所处的生理、心理状况不同的缘故。如果把行为反应看作因变量B,把刺激(a1)、自然(a2)、社会(a3)、生理(a4)、心理(a5)等因素看成变量。则B=F(a1,a2,a3,a4,a5),即行为是刺激、自然、社会、生理、心理等因素的函数。由于人的行为具有这种全息性,故从自变量各种因素入手进行质和量的分析可以预测人的行为这一因变量。同样,从人的行为这一因变量入手进行质和量分析也可以探索自变量各种因素的活动情况及其规律。因此,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其活动规律,从研究人的外显行为入手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二、行为所反映的心理信息分析

人的行为反映着人的心理信息这是必然的。人的行为是由基本动作构成的,基本动作相同的行为,其性质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的相同行为所反映的心理信息也不一定相同。这一点是必须明确的。人的行为形形色色,错综复杂,只有按一定标准来划分,才可能理出条理来。若把行为按受不受人的意识的支配来分,可分成无意识行为和意识行为。在意识行为中,按目的明确与否,可分为自觉性行为和盲目性行为;按行为的复杂程度分,可分为简单行为和复杂行为;按创造程度分,可分为创造性和习惯性行为;按行为的整体与片断分,可分为整体性行为和片断性行为等等。在心理学研究中,应当着重研究人的整体行为,因为只有整体行为较片断行为更能明显地反映个体心理信息的基本特点和主要内容。

人的整体行为是以个人行为具体表现的,我们称之为个别行为或个人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或一般规律是否能从研究个别行为入手呢?回答是肯定的。辩证法告诉人们,一般包含在特殊之中,个别反映着一般,有限反映着无限,毛泽东同志曾指出:“由于特殊的事物是和普遍的事物联结的,由于每一个事物内部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即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所以,当着我们研究一事物的时候,就应当去发现这两方面及相互联结,发现一事物内部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发现一事物和它以外的许多事物的互相联结”。④心理学研究个体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也是切实可行的。例如,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从研究精神病患者大量个别无意识行为中,从释梦里发掘出大量的心理信息,揭示出包括个体的需要、动机、情感、欲望、目的等心理活动的规律,为治疗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创伤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人的行为是完全能够反映人的心理信息的。古人云:“文如其人”,一部文艺创作,不但可以反映出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自然景观,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传统等特点,而且作者的政治观点,道德信念,知识经验、个性特征、理想信念、动机追求、喜怒哀乐,及其观察能力,记忆水平,思维方式等心理信息都可以跃然纸上。从曹雪芹所创作的《红楼梦》里,人们不难看出曹雪芹具有渊博的知识,非凡的创造力,丰富的想象力,鲜明的爱憎,独特的个性以及他的理想,追求和向往等。“书如其人”,“书者,心画也”。一个人的笔迹是一个人心理特点的浓缩,连一个人的字迹都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及认知水平。李世民在《指意》中曾说:“夫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和,字则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⑤日本科学搜查研究会出版的《文书鉴定》中指出:“人们写下来的文字以及运笔写字的习惯,都把这个人的生理、生活、职业、环境等因素倾注进去了……”。⑥人的行为的上述表现形态不仅反映出个人当时的心理信息,而且可以留传下来供后人研究前人的心理,具有重要的心理科学研究价值。

个体的现实行为表现形态更是人们研究心理问题的客观依据,更能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心理信息。从一场论文答辩活动中,人们可判断出答辩者的理论水平,知识广度,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个人的气质,性格,智力等心理发展水平。从某一犯罪行为方式中可以判断犯罪者的心理特点,知识经验和技能,直至犯罪动机。在有经验的办案专家心里,其所获得信息量或许更多。

随着行为科学的产生和发展,行为原理和技术将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兴趣,并得到日益普遍的应用。心理学家从人的行为中获得的心理信息也将日益全面、丰富。行为心理学将与深层心理学走向融合。

三、行为不能单独成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行为的全息性决定了行为可以成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但是,人的精神现象或心理学不等同行为,心理学研究的直接对象只能是人的心理现象。因为,行为科学的研究对象才是行为。行为不能也不应当作为心理学的直接研究对象,这正如人的生理现象虽与人的心理现象联系密切却不能也不应当作为心理学的直接研究对象一样。行为只能作为心理学研究的间接对象。许多社会科学研究都牵涉到对人的行为的研究,如历史学、伦理学,政治经济学,法律学,美学等等,但谁也不会把行为作为其直接研究对象。心理学从哲学中脱胎独立出来以后,引进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成为一门独立的中间科学,随着心理科学的发展,心理学家中有一批人大胆地批判传统心理学忽视对人的外显行为研究的不良倾向,扬起行为心理学的旗帜,并对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精心的研究,为心理科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客观地说行为心理学,忽略人的心理意识的能动作用,也有失偏颇。关键问题在于他们未明确认识人的行为的全息性,而把行为与心理等同起来了。深层心理学家们不够重视或忽视对人的行为的深入研究,其主要原因也在于他们未明确认识人的行为的全息性,对行为能反应心理信息熟视无睹,不深加探究,其结果只能陷入困境,窒息心理科学的发展。

目前,我国心理学仍然存在忽视对人的行为研究的倾向,自觉或不自觉把行为排斥在心理学研究范畴外,这对于我国心理科学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应引起心理学界的重视,进一步认清行为的全息性,加强对行为进行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应当成为发展我国心理科学的当务之急。

注释:

①张原粲,高王祥,彭龄,陈琦编《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一版,1989年第4次印刷,第18页。

②《黄帝内经素问校释》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8页。

④《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293页。

⑤⑥《奥妙的人体语言》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年5月版第199页。

标签:;  ;  ;  ;  ;  

行为的全息性与心理学研究对象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