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导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法论论文,导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本文认为,唯物辩证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世界观即观念上层建筑以方法为基础,二者的关系是不能颠倒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 方法论 世界观
本文提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能否作为独立学科而存在,或者说“方法论即其世界观”的命题能否成立。相左的观点认为是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殊不知世界观作为观念上层建筑,乃是经典作家借助方法加工材料过程的产物。方法和体系究竟谁为基础、谁为派生,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问题,对于二者的关系只能作辩证的理解而不是相反。
一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目的,是要建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体系,其手段就是运用唯物主义的辩证方法。体系和方法的关系乃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目的决定手段,手段为目的服务。但黑格尔却说:“手段是比外在的合目的性的有限目的更高的东西;——锄头比由锄头所造成的、作为目的的、直接的享受更尊贵些。”〔1 〕表明手段的作用意义远远超过有限的目的,它并不因一次性使用而丧失其永久性价值,列宁因此说黑格尔的这个思想有“历史唯物主义”因素。同时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作为手段,是比它的直接产物即世界观体系更高的东西,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品格,也具有现实性品格。至于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也是为了从中找观点、找立场和找方法,而广义的方法就包含对世界的总看法或基本观点和原则立场。手段和目的的关系本来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背反命题,要求人们对它作出辩证的回答,若是只见目的决定手段的一个方面,将会陷入形而上学。但是二者的作用意义又是不可以平列看待的,手段按其重要性是高于目的的东西,按其先后次序则是先有手段后有合乎目的的行动。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得首先解决桥和船的问题,然后才有过河这一目的性行动。亦如马克思的目的是要建立起新世界观的巍峨大厦,他是先打地基和搭脚手架呢?还是先建立起空中楼阁?是优先设计蓝图呢还是先行建筑施工?看来马克思解决问题的先后次序,并不象体系决定论者想象的那样举措失当。
方法和体系“孰先孰后”不仅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态度问题,因为只有重视方法,才能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价值。恩格斯据此反复告诫读者,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即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方法论指导。列宁也说,具体分析的方法乃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可是哲学教科书却没有给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以应有地位,人们只见其哲学形体而不见头脑和心脏。这里涉及的是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态度问题,亦如对待黑格尔哲学的态度那样,历来就有重体系和重方法两派。重体系的一派多半属于政治上保守的派别,重方法的一派往往在政治和宗教等领域成为革命派,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即属于后者。马克思和恩格斯都特别注重黑格尔的方法,因为辩证的方法乃是黑格尔哲学中唯一有价值的东西,而他的哲学体系只能被看成是神秘的外壳。所以,马克思对待黑格尔哲学的态度,就是彻底摧毁这个具有神秘性质的旧哲学体系,以便拯救出本质上是革命的辩证方法。马克思面对一场消灭旧哲学体系的斗争,是手执批判武器投入消灭旧哲学的战斗呢,还是待到战斗结束之后再来寻找武器呢?显然,马克思和体系决定论者所想象的相反,他是手执唯物辩证法这个最锐利的思想武器投入战斗的,并因此而使自己成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派。换言之,注重方法还是注重体系并不是哲学史上的无谓之争,而是划分不同哲学派别的分水岭,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态度也不例外。
即使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也是把以方法为代表的精神生产工具放在首位,方法和体系的关系也就是劳动工具和劳动产物的关系。工具决定产物,是说工具水平决定产品水平。而哲学思维的产物就是具有世界观意义的理论体系,其科学水平完全是由加工方法即工具水平所决定的。马克思举例说,手推磨和蒸汽磨代表着绝然不同的生产力,唯心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也代表着绝然不同的生产力,它们都产生出绝然不同的世界观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生产力,它在人们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生产力作用已有揭示,然而它在人们物质文化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却鲜为人知。例如能否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去解决人们的物质文化精神生产力问题,去提高人们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等。哲学教科书若不从理论上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就难以在实际上得到解决。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要明确方法和体系的辩证关系,它们既然是工具手段和目的性产物的关系,那无疑就是决定和被决定的对应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是:“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2〕通俗地说, 第一条道路是从事实出发,即从表象具体出发,经过分析分解和抽象概括得出对事物的总看法和基本观点,并形成理论建筑物的总体框架,这是一种“框架”化的思维方法。第二条道路乃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即建构理论体系的方法,是从理论建筑物的总框架上升到理论建筑物的总蓝图,达到对具体真理性的认识,是一种“蓝图”化的思维方法。这表明“框架”化方法对应着总看法和基本观点,而“蓝图”化方法则对应着具体看法及其观点所构成的理论体系。换言之,观点及其观点体系乃是思维通过方法所建构的,是思维借助方法将材料内容加工成概念这一过程的产物,理论体系只是对方法论模型(框架和蓝图)的摹写或复制。诚如马克思所说,建筑师在建造房屋以前,早已在他的头脑中把它观念地建成了。马克思观念地建成的是理论建筑物的“框架”和“蓝图”,而现实地建成的则是理论建筑物的有形体,二者的关系就是“蓝图”和“摹本”的关系(它们的形式结构没有重大差别)。相反的方法和原始材料则有很大的差别,原始材料最初是以散乱杂多的感性材料出现的,是“框架”化方法赋予它以“骨架”,而“蓝图”化方法则赋予它以灵魂和生命力。试想,由砖石到砖石砌成的房屋该有多大差别,是“框架”和“蓝图”化方法赋予它以崭新的结构形式,足见理论体系的形式结构是对方法论模型的摹写或复制。并且,方法可以离开各不相同的材料内容独立存在,而由材料内容构成的理论体系却不可以独立于方法,否则就会显得没有“骨骼”和“灵魂”而自行倒塌。总之,哲学方法是哲学体系的“内核”和“灵魂”,而哲学体系则是哲学方法的具体化或形体化,它们乃是基础与派生的关系,不能颠倒。
二
建筑师在建筑房屋以前,必须先打地基和搭好脚手架,并画出建筑物的总“蓝图”。马克思作为理论建筑大师,也不例外。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在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之前,首先得解决与政治经济学本身无关的另外一个问题,亦即“应该用什么方法对待科学。”〔3 〕因此,马克思在1858年初写信告诉恩格斯,他打算用两三个印张的篇幅写出被黑格尔发现的方法的“合理部分”,并让每个普通人都能看懂。可以设想,马克思所要写的既是经他批判改造过的黑格尔方法,又是他自己的哲学方法论体系。实际上,马克思早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就已经写完了政治经济学的方法部分,这是马克思哲学方法的雏形或“框架”。它说明方法论也有“框架”和“蓝图”之分,方法论“框架”已经先于方法论“蓝图”出现了,可以实际地应用于科学理论体系的逻辑建构了。至于马克思是否写出了他的方法论体系,就无关紧要了,因为“框架”既已具备,“蓝图”又何须挂齿?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时所运用的逻辑方法,就是他早已准备好的政治经济学方法,亦即他的方法论“框架”或唯物辩证法雏形。说唯物辩证法就是哲学世界观,又未尝不可。它实际上是指导人们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哲学方法,我们决不能从别的意义上加以理解。马克思不惟优先解决他的方法问题,而且优先解决他的方法论“框架”问题,这同以体系代替方法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马克思究竟是怎样解决他的方法问题的呢?笔者以为他是在批判旧哲学方法的过程中解决的,是他手执批判武器投入消灭旧哲学的战斗中解决的。马克思决心以批判的态度对待旧哲学,这个决定是他在1843年写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时宣布的。这时他的方法论还只是一种批判的决心,也可以说决心即其方法,因为后来的方法就具有这种“革命的”和“实践批判的”性质。方法成形之前就有了批判的决心,但决心是在他的哲学世界观尚未成熟之前,甚至在他的中学毕业论文中已经初露端倪。这是马克思哲学方法论的“原本”,方法论“摹本”则产生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在这里他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劳动异化学说的合理成分,进而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准备好了自己的方法论“摹本”。后来的方法论“框架”就是依据“摹本”的精神来加以形式化,方法论“蓝图”则绘制于《资本论》的逻辑之中。人们通过《资本论》的逻辑就可以读懂马克思的方法论“蓝图”,也就是读懂被人们称为哲学世界观的学问,世界观体系和方法论“蓝图”都是方法论“框架”的推广和运用,是同一个东西。在这里重要的是要了解马克思制定方法论“框架”时的情形,他针对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和黑格尔唯心辩证法,进行了怎样的批判和改造。笔者以为,马克思对旧哲学方法采取了“革命的”和“实践批判”的方法,即所谓否定性的辩证法,抑或批判扬弃的方法。
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方法部分,开宗明义地指出了旧经济学家形而上学方法的局限,因为他们的理论是从“实在具体”(例如“人口”等)开始的。殊不知具体整体的东西是以抽象片面的关系为前提的,如“人口”总体是以最简单的经济关系为前提的,即以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等为前提的。“于是行程又得从那里回过头来,直到我最后又回到人口”,这时“人口”已经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了。”〔4〕看来, 马克思十分赞同黑格尔“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因为它符合事物由简单上升到复杂的历史进程,因而这个方法在本质上是一种历史的方法。但是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被神秘化了,他把观念东西看做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殊不知“观念”乃是思维的理解的产物即自然界的产物。马克思针锋相对地指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只是思维用来掌握具体,“并把它当做一个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的方式”,决不是现实具体本身的产生过程。〔5 〕又说:“只要这个头脑还仅仅是思辩地理论地活动着,”“实在主体就仍然是在头脑之外保持着它的独立性”,决不会因为头脑中作出的改变而发生现实的改变。这表明由抽象到具体扬弃上升的方法决不能代替实践批判的方法,它“需要历史的例证”和“不断地接触现实”,并处处用事实即用实践进行检验,是“在同历史的一定的……联系中来处理材料”的方法。〔6〕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也就是从事实出发的方法,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必须有“从具体上升到抽象”的方法补充,反过来“从具体到抽象”也必须有“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的补充。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分析和综合的两个方法不是并列出现在哲学方法之中,而是以被扬弃的形式包含在哲学方法之中,亦即把具体分析的方法以被扬弃的形式包含在思辨综合的方法中。马克思因此说在黑格尔那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必须把它倒过来,“以便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7〕 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性在于它把观念的东西看成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因而“它似乎使现存事物显得光彩”。其合理内核是指它“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8 〕用恩格斯的话说:“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正是在于它永远结束了以为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9 〕又说:“黑格尔的思维方式……有巨大的历史感作基础”,“他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的人。”〔10〕马克思和恩格斯保留了黑格尔哲学中这个革命的方面,并把历史的观点作为“新的唯物主义观点的直接的理论前提”,而历史的方法则为“逻辑方法提供了一个出发点。”〔11〕就是说,马克思是在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改造中,制定了唯物辩证法和确立了唯物史观,他的世界观体系“就是以这个方法作基础的”。由此也可以把方法和体系作一比较,究竟孰为基础,孰为派生,就一目了然了。恩格斯在对马克思的辩证方法和基本观点作出比较后说,这个方法的制定“是一个其意义不亚于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成果。”〔12〕因为方法既是基础,同时又“高于”它的派生物即基本观点,这就是恩格斯所说的“不亚于”一词的本来含义。
三
如上所述,马克思首先解决了他的方法问题,然后又运用方法建构了《资本论》的逻辑体系。列宁也说《资本论》的逻辑亦即唯物辩证法(含认识论)的理论体系。由此可以说,马克思最初打算写作方法论体系的设想已经得到实现,方法产生体系的必然性已经得到证明,因而他放弃了写作方法论体系的初衷。在马克思看来,已经没有必要再写作方法论体系了。然而今天却仍然有人一定要建立一个独立成篇的哲学体系,并声称这就是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然而他们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途径,多半是沿用黑格尔“从概念自身而来的概念的规定”的做法,却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弃置一旁。相反的第二种途径是遵从马克思的本意,运用“框架”化方法,从表象具体中抽出基本观点,又运用“蓝图”化方法把经验材料加工成观点体系(思维具体)。这就是由唯物主义的辩证思维方法得出对世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唯物辩证的看法,亦即由狭义辩证法推及广义辩证法。狭义辩证法是指古代哲人进行谈话和论辩的方法,即通过揭露对方议论中的矛盾并克服矛盾以求得真理的方法,它仅仅是指辩证的思维方法。而广义的辩证法是指人们对世界的辩证看法,即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因自身矛盾而永恒发展变化的,它是辩证法的哲学世界观,是辩证思维方法的推广和运用。那么,狭义的辩证法是怎样推及广义的辩证法呢?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一书中提出了许多卓越的见解,他说:“按照黑格尔思维方法的一切规则……”,表明哲学思维是按照方法论规则来建立哲学体系的。方法论规则又是从何而来呢?黑格尔和马克思都认为,方法论规则是从劳动过程的本质中抽象出来的,并把劳动看做是人本质的异化及异化的扬弃过程。即使精神劳动也是使自我意识外化,又使外物自我化,是使思维和存在这两个对立面相互关联过渡和转化,从而遵循对立统一和否定之否定或扬弃上升的法则。在恩格斯看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乃是哲学的最高问题,它又分为“孰先后”、“能否同”和“怎样同”等三个基本问题,它们分别由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辩证论来回答。哲学思维是按照方法论规则并在回答哲学问题中建构世界观体系的,亦即建构存在(本体论)和思维(认识论)以及二者关系(辩证法)的哲学体系。例如它按照对立统一的思维规则,把诸如现象和本质等成对范畴置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下,同样也把诸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经济范畴置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下。每对哲学范畴不仅具有世界观的客观意义,也具有认识论的主观意义,同时具有主体和客体相互关系的辩证法意义,《资本论》的逻辑就是主客观逻辑的对立统一,是辩证逻辑的世界观体系。
狭义辩证法不仅有辩证思维规则,而且还有方法论原理。规则是从结构学角度揭示客观规律在逻辑形式上的反映,原理则从动力学角度揭示矛盾着的对抗力量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表明,生产方式决定意识形态,反过来,意识又对存在具有反作用,决定和反决定的相互作用原理就是历史(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相互作用原理就有如一种普照的光,它统摄存在和思维以及二者关系的历史领域,并使这三个哲学领域彻底地辩证化。这个原理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最终解决,例如本体论是对世界原因“是什么”问题的哲学回答,只有相互作用构成的矛盾运动才是世界的终极原因。认识论是对思维和存在“能否同一”问题的哲学回答,只有认识和实践交互作用构成的矛盾运动,才是解决思维和存在“能否同一”问题的根本途径。也只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认识和实践的交互作用等所构成的矛盾运动,才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决定和反决定的相互作用也就是对立面的统一,而称为极限共轭原理,是把诸如有限和无限等逻辑极项综合为统一体,故又称为思维动力学的合力原理。恩格斯甚至把历史的发展也看成是各对抗力形成的合力运动,它们沿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方向形成历史发展的合力,表明人的思维和实践行动所刻意追求的是合力效应。因此,马克思提出的相互作用的合力原理,就为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提供了基本方向,也为实现人类共产主义理想指明了方向道路。结论是:建构哲学体系不能按照由空中楼阁到打地基的方法,而是要由基础到上层建筑即由狭义辩证法推及至广义辩证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
注释:
〔1〕列宁《哲学笔记》第202页。
〔2〕〔4〕〔5 〕《马恩选集》1972年版第2卷第103—104页。
〔7〕〔8〕《资本论》第1卷第23—24页。
〔9〕《《马恩选集》1966年版第4卷第198页。
〔3〕〔6 〕〔10〕〔11〕〔12〕《马恩选集》1972年版第2卷第120—122页。
标签: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哲学论文; 恩格斯论文; 黑格尔哲学论文; 黑格尔辩证法论文; 哲学基本问题论文; 唯物辩证法论文; 辩证思维论文; 辩证关系论文; 资本论论文; 关系逻辑论文; 逻辑框架论文; 哲学家论文; 世界观论文;